20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测试题:20 曹刿论战【含答案】
-
第六单元
阅
读
20
<
/p>
曹刿论战
[
见学生用书
< br>B
本
·
B48]
1
.下列句子中虚词“之”的用法和
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A
.小大之
狱
之:助词,的
.
B
.公与之
乘
之:代词,代曹刿
.
C
.公将鼓之
之:代词,代军鼓
.
D
.故逐之
之:代词,代齐军
.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C
项的
“
之
”
起补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p>
.故
逐之
(
故:
所以
)
.
B
.民弗从
也
(
从:顺从
)
.
C
.战则请
从
[
请:请允许
(
我
)]
.
D
.何以
战
(
以:按照
)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
D
项的
“
以
”
是
“
凭借
”
的意思。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
A
.衣食
所安
肉食
者鄙
.
.
B
.小信
未
孚
必以信
.
.
C
.肉食者谋
之
未能远谋
.
.
D
.公问其故
故
克之
.<
/p>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
析。
A
项
“
食
”
的意思分别是:食物
/
吃;
B
项
“
信
”
的意思分别是:信用
/<
/p>
实情;
C
项两个
“
谋
”
的意思皆是
“
谋划
”
;
D
项
“
故
”
的意思分别是:原因
/
所以。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C
)
A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
B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
C
.公将
战,曹刿请见
.
D
.可以
一战
..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
项中
“
牺牲
”
的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
体牲畜;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B
项中
“
狱
”
的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
指监狱。
< br>C
项中
“
将
”
的古今意思都是将要。
D
项中<
/p>
“
可以
”
的古义
指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5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D
)
例句:
可以一战
A
.战于长勺
B
.夫战,勇气也
C
.何以战
D
.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D
项和例句皆为省略句。
AC
两项为倒装句,
< br>B
项
为判断句。
6
.理解性默写。
< br>(1)
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_
肉食者鄙
__
,
__
未能远谋
__
。
<
/p>
(2)
“
__
小
大之狱
__
,
__
虽不能察
__
,
__
必以情
__
”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
理由。
(3)
“
__
公将鼓之
__
”
和“
__
公将驰之
__
”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
__
齐
师败绩
__
”和“
__
遂逐齐师
__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4)
曹
刿不让鲁庄公看到“齐师败绩”立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__
夫
大国
__
,
__
难测也
__
,
__
< br>惧有伏焉
__
。
7
.有人针对本文中的人物曹刿出了一个上联,试根据本文的另一个主要人物
对
出下联。
上联:
曹刿深谋远虑决胜千里
下联:
__
庄公中正爱民以少胜多
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本文中涉及的
另一个人物是鲁庄公,结合其人物形
象及事迹,根据
“
主谓
”
结构的模式对出下联即可。
8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一文中的空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__
取信于民
__
,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__
长勺
_
_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__
彼竭我
盈
__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_
_
辙乱旗靡
__
之时。
这次战役,采取了
“
敌疲我打
”
的方针,
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
战胜强
军的有名战例。
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__
远见卓识
__
和军事上的
_
_
杰出才能
__
,
说明必须
__
取信于民
__
,运用正确的
__
战略战术
< br>__
,
并掌握
__
战机
__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未可。<
/p>
”
齐人三鼓。刿曰:
“
< br>可
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
未可
。
”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
可
矣。
”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
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
(
节选自《曹刿论战》
)
【乙】
(
刘
备
)
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
猇
亭
①
。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
p>
曰:
“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
,难可卒攻。攻之纵
②
下,犹难尽克,
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
间是平原
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
③
于木石
之间,徐制
④
其敝耳。
”
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
并曰:
“
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
经七八月,
其诸要害皆已固守,
击之必无利矣。
”
逊曰:
“
备是猾虏
⑤
,
更尝
⑥<
/p>
事多,
其军始集,
思虑精专,
未可干
⑦
也。
今住已久,
不得我便
⑧
,
兵疲意沮,
计不复生。
掎角
⑨
此寇,正在今日。
”
乃敕
⑩
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有删改
)
【注释】
①
夷道
猇
(xiāo)
亭:地名,在今湖北省
宜都市西北。
②
纵:即使、纵然。
③罢
:同
“
疲
”
,
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
做。⑧便:便利。⑨掎<
/p>
(jǐ)
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⑩<
/p>
敕:命令。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公将鼓
之
__
击鼓进军
__
< br>.
(2)
彼竭我盈
__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__ <
/p>
.
(3)
犹难尽克
__
战胜、攻克
__
.
(4)
诸将并
曰
__
一起,都
__
< br>.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
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含义即可。
(1)
句意为:鲁庄公将要下令
击鼓进军。鼓:击鼓进军。
(2)
句意为:他们的士气已经
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
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3)
句意为:也很难完全将他们击败。克:
战胜、攻克。
(4)
句意为:部下将领都说。并:一起,都。
10
.用
“/”
< br>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限划一处
)
吴将
/
皆欲迎击之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一
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
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
节奏时,除
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句意为:吴国将领
都请求出兵迎击他们
。同时要注意主语
“
吴将
”
的提示作用。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p>
【答案】
(
曹刿
)
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2)
夫战,勇气也。
【答案】
作战,靠的是勇气。
(3)
其诸要害皆已固守。
【答案】
他们的各处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
(<
/p>
加强
)
了防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
句中重点词有:
“
下
(
p>
向下
)
”“
轼
p>
(
车前
的横木
)<
/p>
”
。
(2)
句中
重点词有:
“
夫
(
助词,
用于句首,
有提示作用
)<
/p>
”“
战
(
作战<
/p>
)
”
,
同时注意
本句句式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
(3)
句中重点词有:
“
要害
(
险要之
地
)
”“
固
(
使之固,巩固
)
”“
守
(
守卫,防守
)
”
。
1
2
.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
(<
/p>
建议答题字数:
50
字左右
)
【答案】
示例:
①
p>
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
——
对战争的分析评
论;
②
后文写曹刿的
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的
“
远
p>
谋
”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
上,从文章写法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作答。内容上,集中写
“
论战
”
;形象上,
突出其
“
军事才干
”
。
13
.
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