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巡山小妖精
929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7: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毫升与升)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本(必修


1-5




必修


1


《沁园春·长沙》



1.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 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


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p>



2.



⑴词:


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


,


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


,


句式不

< br>齐


,


又名“长短句”


,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


,


词逐渐与音< /p>


乐分离了


,


成为诗的别体


,


所以


,


有人把他称为“诗余 ”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


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 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


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 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


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



3.



⑵词的分类:


字数:小令:


58


字以内 ;中调:


58~90


个字;长调:


91


个字以上。一首词,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 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著作,相传 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


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 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也是优秀的散文


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 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


《春秋》


鲁十二公为次序,


内容包括诸侯国 之间的聘问、


会盟、


征伐、


婚丧、


篡弑等,


对后世史学、


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

< br>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 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


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



春秋三传



的特色说:

< br>“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


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 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对后


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 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


《春


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br>列入儒家经典。



拓展:史书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

< br>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 br>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 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


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 ,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通史。



高三语文




1



(



4



)


纪传体


: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 一步结合。


我国最早的纪传


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 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 p>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 br>《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



。从《史记》到《明 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


不同标准可同时 归入不同的体例。如


《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


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 迁


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 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


(


一说姓 丘,名明,左乃尊称


)


,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


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


: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



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


与孔子一起



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


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 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



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国语》



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


: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 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


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 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 /p>


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


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 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


: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 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丞相李斯建议


< br>朕



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



天下皆朕、


皇权独尊



之义。而在其后皇帝一


般都以



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


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 br>




2.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

< br>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 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


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 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


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 br>


3.


古代对男子、女子的称呼



男子



--


古代对成 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


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


--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


语气比重于称子。




(


读第三声


)--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


读第四声


)--


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


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 夫


--


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


,


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

< br>--


本指一个人


,


古代多指平民 中男子


,


或一般人。



须眉


--


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


,


故有此称。



女子



--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


古 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青衣


--


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


--


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


--


一般人家丈夫对妻 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


--

< p>
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 /p>


--


亦作


`


娥眉


`,


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


--


古称妇女为巾帼。




--


古称老妇人为姥。




--


古对妇人


,


一般指年岁大者


,


亦 有指少女者。



高三语文




2



(



4



)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文)



使用时间:


2016-9-30


编制


:


延新燕




--


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


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


4.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


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 p>


《荆轲刺秦王》



1.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 又称


《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


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


1 2


策,


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 策略,


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 /p>


在我国古


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 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


重要典籍。



2.


卿:



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君主称臣民;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 p>


4)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 亲昵)



5)


姓。



3 .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麾下、膝下;在下:自谦词)



4.


邑:


1.

通称诸侯的封地;


2.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


仆:称自 己的谦词。鄙人、敝人、愚



6.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 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后世沿之,多 于路


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



7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 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8.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汉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太子太


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属官有太 子门大夫


5


人,庶子


5


人,洗马


16


人,舍人、太子


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可知中庶子确无掌管车马之职。在秦、汉以后,中庶子一直

< br>是太子宫官,职掌侍从太子,与皇帝身边的侍从相似。南北朝时期仍称中庶子。隋代太子官署有

< p>
门下、典书二坊,各设庶子,门下坊为左庶子,典书坊为右庶子。唐代改称左、右春坊,以比朝


廷的门下、


中书省,


有左春坊左庶子与右春 坊右庶子;


高宗时一度改成左右中护,


不久恢复旧称。


后代沿置。清代无官署而仅留官名,并且官无职事,只用以备翰林官的迁转。清末废置。)



郎中:宫廷的侍卫。(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 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


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 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


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 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


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 所致。)



9.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 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


参乘


sheng,


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 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1.


封邑制度



2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的田邑。也叫“采地”、“采邑”、“食邑”。封建社会君


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 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


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 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


为世袭。



12.



五音:< /p>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徵声调悲凉。



六律:


律本为定音竹管,后指古代音乐专门名 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八音:


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子八类。



雅乐:


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俗乐:


与雅乐相对。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宫廷宴会中也用称为“燕乐”。



阳春白雪:

< br>《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高级音乐。后来比喻高深、不


通 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下里巴人:


《下 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通俗音乐。后来比喻通俗的文



学艺术作品。



12.


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


接引宾客上殿。



《鸿门宴》



1.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


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


《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

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


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3.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

< p>
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都是纪传体。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是


断代史。



4.


古代“座次”安排: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 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


古代坐姿与礼节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




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 /p>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 面时


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 的拜贺、拜


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 头


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 礼,常为


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 庙,拜师,拜墓


等,也都用此大礼。



6.


参乘


sheng,


亦作骖乘古时乘 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7.


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8.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



小子



.


9.


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10.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1.


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 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伯仲


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



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孟仲叔季



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





为最长,



季< /p>



为最幼。


语出


《 左传


·


隐公元年》



惠公






孟子






孔颖达



疏: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 也,孟、伯俱长也。







注:伯和孟的区别:嫡长为伯


,


庶长为孟。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


,


非正妻所生则用“孟”




必修二



《荷塘月色》



1.



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



2.



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一种有前后襟的衣服。



高三语文




5



(



4



)




《诗经》两首



1.


有关年龄的文化常识:



幼年泛称— —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


13



14


岁(女)——豆蔻


年华;


15


岁(女)——及笄之年;


15


岁(男)——束发;


20


岁(男)——弱冠。



2.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 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


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 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 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


31


篇 ,


《小雅》


74


篇,共


105


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 p>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


是歌颂祖先的功 业的。




六艺:


含义有二:


< br>1.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p>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


1046


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


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2.


指六经:《易》《书》《诗》《礼》《 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


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



《易》


《书》



《诗》



《礼》



《乐》

< p>


《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



六义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 、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


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


后来指称扩大了,


广义的 筮即起卦手段,


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4.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高三语文




2



(



4



)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文)



使用时间:


2016-9-30


编制


:


延新燕



24.

< br>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


女欢聚的日子。



25.


不图 子自归: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


下 文“不迎而自归”也是按照这种规矩说得责备的话。



26.


主簿:太守的属官。



27.


义:是对男子的美称。



28.


适:出嫁















5.


猃狁:


1.


旧 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称呼。


2.


对外国侵略者的称呼。


3.


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 br>6.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7.


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 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



《离骚》



7.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 br>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

< p>
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


“承袭屈赋”


的作品 编辑成集,


名为


《楚辞》


< p>
由于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 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 /p>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


往往将“风”、


“骚”并称,


“风”指 《国风》,代表《诗经》;


“骚”,指《离骚》,代表《楚


辞》 。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 p>



8.


绳墨:木工打直 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




《孔雀东南飞》



9.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乐府三绝是指:《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刘彻设置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


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 /p>


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0.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

弦或


25


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1.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 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孔雀东南飞)







12.


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13.


公姥:公公和婆婆。







14.


结发: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 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


合而作一结。



15.


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 是九狱九泉之一。


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也有相近说法。


< /p>


16.


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 女的通名。



17.


伏惟:下级对上级 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8.


床:古代坐具。



19.


新妇:当时对年轻妇女的泛称。下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 的“新妇”是年轻妇


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20.


我自不驱卿:卿,本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21.


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22.


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 匣。







23.


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 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4



29.


六合:


(1)


指 上下和四方


,


泛指天地或宇宙



六合之外


,


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 论》。成玄英疏


:


“六合


,

< p>
天地四方。”



(2)


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


,


如仲春和仲秋为合


,


仲夏和仲冬为合。


古时候迷信的人


,


结婚要选好日子


,


要 年、月、日的干支


(



,


天干


,


甲、乙、丙、丁„


;



,


地支


,< /p>


子、丑、寅、卯„。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

< p>
,


例如甲子年


,


乙丑月< /p>


,


丙寅日


)


都相 适合


,


这叫“六合”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30.


榻:是一种坐具。


< p>
31.


仕宦于台阁: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官府。



32.


窈窕艳城郭: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 现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


墙。



33.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



34.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 时(相当于现在的


19


时至


21


时)。



35.


人定 :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


21


时至


23


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补充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



十二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现代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补充:五更报鼓计时法



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 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


24


分钟。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

< p>
100


刻,实算


96


刻, 每刻


15


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诗三首》



36.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37.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由于该诗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 ,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


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



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古指读书人。这


里代指有学 识的人。



39.


阡陌:阡,南北向的 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0.


五言诗:


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


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诗十九首 》是五言诗的成熟代表。



《古诗十九首》是

< br>梁代萧统《文选》


“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


言诗。这些诗“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大率逐臣 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汉末年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钟嵘 称之为“惊心动


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41.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 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


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 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


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所以 称为


“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 /p>


“三曹”



“七子”

和蔡琰。


“三


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兰亭集序》



42.


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补充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 王


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


日”。



(3)


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w

ù


)


、己


(j

ǐ


)


、庚


(g

ē


ng)


、辛


(x


ī


n)


、壬


(r


é


n)


、癸


(gu


ǐ


)


;十二地支:子、丑、寅


(y


í


n)


、卯


(m


ǎ


o)


、辰

< p>
(ch


é


n)


、巳


(s


ì


)




(w


ǔ


)

< p>
、未


(w


è


i)


、申


(sh


ē


n)


、酉


(y


ǒ


u)< /p>


、戌


(x


ū


)< /p>


、亥


(h


à


i)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天 干计算法:年减去


3


再除以


10


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字就是干。



地支计算 法:年减去


3


再除以


12


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



43.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年分 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


孟春 、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


类推。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高三语文




9



(



4



)


44.


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 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 嬉戏,以祈福消灾。



45.


流觞:为 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


到谁面 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6.

< br>若合一契:契,用木和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47.


彭: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



48.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49.


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 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又分为赠别序如


《送东阳马生序》



赠序与书序不同,


赠序内容多是一些安慰,

勉励的话;


宴集序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同时《滕王阁序》、《兰亭集序 》也是书序。



《赤壁赋》



50.


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51.


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2.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 /p>


53.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的象征。



54.


蜉蝣:一种小飞虫, 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55.


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 曹


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p>






56


.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 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


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 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


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 铺陈手法。


赋,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

经历了汉赋、


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57.


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5 8.


浮屠:梵语音译,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59.


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想入朝作官, 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指求名利 的最近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


径。


60.


禄:古代官吏的奉给。



必修


3


《蜀道难》



1.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2.



(sh


ē


n)


、井是二星宿名。战国时代。人们将黄道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


为星官,分配属于各个诸侯国,称为分野,春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 /p>


高三语文




2



(



4



)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文)



使用时间:


2016-9-30


编制


:


延新燕



“分野”,以便通过观察 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3.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


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 ,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补充:



1.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 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


“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具有构思巧妙、想象奇特,


好用夸张手法 ,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养料的特点。



2.


古体诗:


也叫

< br>“古诗”


“古风”



是相对于近 体诗而言的,


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


(如


《诗经》




五言诗(成熟于汉代)、 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


府诗歌、文人诗以 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音节、


格律较自由 ,


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


表现在诗题上,


有歌


(如


《长恨歌》





(如


《琵琶行》




吟(《秦妇吟》)等体裁。



3.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杜甫诗三首》



4.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

< p>



白帝城


< p>



5.


青冢,指王昭君 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青冢






补充: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 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成“明妃”。



《琵琶行》



6.


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7


.左迁,贬官,降职。


< p>
8.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9.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 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0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



司马青衫



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p>


12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 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


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 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2.


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高、惠、景、武、昭)



的陵墓,


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

< br>


补充: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城。



九江郡:


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京都声


...


【指唐代京城长安 流行的乐曲曲调。】



6



《李商隐诗两首》



14.

< p>
九州,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传说中中国的上古行政区划,起于春秋、


战国时代,《书·禹贡》:



冀、衮、青、徐 、扬、荆、豫、梁、雍


,


泛指全中国



15.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 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


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



六军

< p>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 p>


17.


莫愁,古时,洛阳的女子,南朝乐府歌辞 《河东之水歌》: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


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



侯。



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 p>


18.



七夕坐看牵牛 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


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


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


抬头可以看 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


上相会 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 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


上的女神能 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更乞求爱情婚姻的


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 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


都会在这个 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19.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


12


年) 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20.

< p>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 1.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 年。



22.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23.


粟,谷子, 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4.


孝悌:孝顺父母称之为“孝”,敬爱兄长称之为“悌”



25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补充: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 读书的


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



功业



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鸡豚狗彘:豚,小猪。




五亩之宅: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过秦论》



27

< br>.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8



连衡,


秦国 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


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


从而各个击破的策 略。


也作



连横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




29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 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0.


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


刑具,


短的叫



敲< /p>




长的叫


“< /p>






31.


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七庙


:


本指四亲


(

高祖、曾祖、


祖、父


)


庙、二祧< /p>


(


高祖的父和祖父


)

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


: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



]


杨炯《盂兰 盆赋》


:


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

于三车者也。



补充:贾谊(前


20 0


—前


168



,


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

一派。他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有《过秦论》


《陈政事疏》


《论 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


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今人 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 西汉的所谓“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但实


际上却是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大地主


大商人势倾王 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


一个具 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


深感忧虑。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 ,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


是史论,名为“过秦” ,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


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 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


秦论》全文分为上、 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战国四君子:当时,以养





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 君赵胜



、楚国


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 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 之为



战国


四君子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 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


史称东西二周。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师说》



33.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4.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种经


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 解释经书的著作。



补充: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


唐 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


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


(



称尚书台


)


;中 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


组织形 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


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


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


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


、户部


(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礼部


(


管典礼 、科举、学校等


)



兵部


(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

< br>、刑部


(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


、工部


(


管工程营


造、屯田水利等


)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 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


高三语文




13



(



4



)


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始置,




,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 郡县,分全国为十三


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州的最高在行政掌管。< /p>



【博士】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 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



文学博士



等。



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 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






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 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


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 清仍之,稍有不同。



【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 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


为坛,环植以杏,名曰

< p>


杏坛



。现在也多指教 书育人的地方,与教育有关。



【杏林】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 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为人


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 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 /p>



杏林



称颂医 生。医家每每以



杏林中人



自居。后世遂以



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

< br>”


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红楼梦》《祝福》



35.


万机宸翰之宝,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即是北极星,代指皇帝。



36.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总角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


古代儿童 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


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




37.


教引嬷嬷,清朝皇子一落生,就有保母,乳母各八人 ;断乳后,增



谙达



(满语,伙伴、朋友


的意思,这里指陪伴并负有教导责任的人),



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



。(见《清稗类


钞》)贵族家庭的


< br>教引嬷嬷



,职务与皇宫的


“< /p>


谙达



相似。



38.


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

< br>


39.


江宁织造,



官署名。清代沿明代旧制,于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府各设织造监督一

< br>人,隶属内务府,由内务府司官中派充。除自设机房织造外,并兼管机户、征收机税等事务。




40.


护身符,


以佛经、


佛像或者符篆带在身上,


企求依赖神佛僧道的威力 以避免灾祸,


添福添寿,


谓之护身符。这是迷信习俗。



41.


祝福,



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


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


酬谢祖先和天神,


祈求来年的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 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42.


中 人,旧社会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其中有些人以此为职业,从中牟利。



43.


阴司


,


迷信传说中的阴间官府。




44.


替身


,


旧社会的迷信习俗,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魂,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


替赎罪,这人或物叫替身。



45.


庙祝


,


庙里管香火祭祀的人。




46.


炮烙


,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32.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 用语,南北朝以后作


高三语文




2



(



4



)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高三语文早读系列



高三语文(文)



使用时间:


2016-9-30


编制


:


延新燕



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必修四



《窦娥冤》



1.


老身:老妇人自称



2.


冲末:元杂剧的男配角



3.


正旦:元杂剧的女主角



4.


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 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


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 /p>


5.


不说当垆说子虚:这里运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西 汉文学家。他早年贫困,在临邛


做客时,


寡居的卓文君爱上了他 ,


即私奔成婚。


后来在成都卖酒,


卓文 君当垆卖酒,


他洗涤酒器。


不久,汉武帝读到他的《子虚赋》, 大为赞赏,召他做官。当垆,坐在垆前卖酒。垆:古代酒店


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6.


京兆:本指西汉国都长安及其附近的地区 ,这里指京都。



7.


春榜动:进士考 试要开始了。唐宋进士考试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8.


仙吕:宫调之一。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 声。以其中任


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

< br>“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 /p>





,合成< /p>



宫调





9




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 ,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


演员兼演。京昆十 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


成,就是末 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


末的 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 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


化妆方式也不同,


直观上来看,


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


生行是戴






其余的都算末行。现 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


来末行的戏。 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


出来了 。





行: 简称





。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



三花脸



,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 、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


(


文人,儒生

)


;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


色。根据动物属相 ,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


跳,表演出 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




行:简称





。生行分为须生


(


老生、胡子生


)


、红生、小 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


要行当之一。


< p>
须生


(


老生、胡子生


)< /p>


: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


(


胡子


)


,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


工 老生或称唱工老生


(


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


)


,靠把老生


(


如扮演武将< /p>


)


,衰派老生


(


如扮演穷


困潦倒之人等


)


< p>


8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 p>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


(


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


)


,纱帽生


(


官生


)


、扇子生


(

书生


)


、穷生


(

< br>穷酸文



)


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


(


墩子


)


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

< p>
(


撇子


)


武生。



旦行:简称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


,


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 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行:简称





,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 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




。净


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 ;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


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 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


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 色。如包拯就是





角色。



10.


红鸾天喜:旧 时星象家认为命中遇到红鸾星,预示婚姻成功。天喜,指吉日。



11.


羊酒缎匹:羊酒缎匹等是宋元时订婚的礼物。



12.


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13.


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 br>


14.


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 诬称为



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望海潮》《雨霖铃》



1.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



柳七



【人称称谓:称排行】,又曾经官至屯田员

< p>
外郎,世称



柳屯田


”< /p>


【人称称谓:称官职】。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自成一派,世称

< br>“



田蹊径


”“


柳氏家法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 欢女爱,但他常把自己羁旅行役


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险阻难行)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 ,他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


了艺术表现的天地。如词牌名《望海潮》就是柳永 开创的。







柳永,也称



柳郎中



,曾任

< br>“


郎中



一职。



2


.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今属浙江 )、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


兴)为


< p>
三吴



。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 br>


3


.三秋:秋季。



4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


高牙





5


.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p>



6.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 美称。



7.


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 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8.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 /p>


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


[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