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

玛丽莲梦兔
967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7: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叼蛮俏御医)


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



卢志字子道,初辟

< p>
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


..


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 ,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


“今


我军失利,敌新得 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

< br>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


“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


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 ,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


推崇 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 ,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 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


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 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


唯 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


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 信之。及使呼人,道士


..


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 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


< p>
..


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


“何故散败至此 ?”志曰:


“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

< br>阳。


”帝曰:


“甚佳。


”于是御 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


喜于 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


,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 、绵百斤、衣一袭、


..


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 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志闻两雄不俱


/


处功名不 并立


/


今宜因太妃微疾求


/

< p>
还定省


/


推崇齐王


/


徐结四海之心


/


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


/


功名不并立


/


今宜因太妃微疾


/


求还定省


/


推崇齐王


/


徐结四海之心


/


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


/


处功名不并立


/


今 宜


/


因太妃微疾


/

求还定省


/


推崇齐王


/

< p>
徐结四海之心


/


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


/

< p>
功名不并立


/


今宜


/


因太妃微疾求


/


还定省

/


推崇齐王


/


徐结四海之心


/


此计之上也



2< /p>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p>


分)


( )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 相近的有“授”


“拜”等词语。



B< /p>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 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 ”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 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 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 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 br>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0


分)


< p>


1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 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5


分)< /p>







2


)贼去 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5< /p>


分)









1


/


12




(二)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 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


陆贾赐尉 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


箕踞


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 :


“足下


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


..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


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 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 /p>


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


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


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


..

< p>
..


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 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


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


“王似贤。


”复


问:


“我孰与皇帝贤?”陆曰:


“皇帝起丰 、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 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


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 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


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 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


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 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


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 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



]


①椎结:同 “椎髻”


,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br>A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 下


/


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


/


而诛王天子


/

< p>
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


/


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p>


/


天子怜百姓新


/


劳苦且休之


/


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


/

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


/


且休之


/


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


/


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


/


诛暴逆将相


/


欲移 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


/


新劳苦且休之


/


遣臣


/


授君王印



6


.下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 。




B


.足 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


: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



剖符,


符 ,


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


将符一分为二,


一留帝王处,


一授诸侯或功臣,


称为


“剖符”



《史记》


: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

< br>: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 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


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 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


民同心,足以与汉王 朝分庭抗礼。



C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


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 br>.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 有


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8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0


分)



< p>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 矣!





2


/


12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 因立佗为南越王。








2


)吾不 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三)



杜 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


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

“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


”俄授郑


尉,复以清节见知 ,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


“若此尉 得罪,


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 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


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 受。左右曰:


“公


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

< br>”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

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 夺情


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 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


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 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 ,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


休懈。上闻而 嘉之曰:


“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 也。


”二十八


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 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


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 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p>


A


.十二年


/


安 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


/


或荐暹


/< /p>


往代之蕃人


/


伏其清慎

< br>/


深思慕之


/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 大都护


/


B


.十二年


/


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


/


或荐暹往代之


/


蕃人伏其清慎


/


深思慕之


/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C


.十二年


/< /p>


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


/


或荐暹往代 之


/


蕃人伏其清慎深思


/


慕之


/


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D


.十二年


/


安西都护张孝嵩


/


迁为太原尹


/


或荐暹往代之


/


蕃人伏其清慎


/


深思慕之


/


乃夺情 擢拜


/


安西副大都护


/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p>
3


分)


( )


A


.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 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明经”为名。



B


< p>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 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



C


< p>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 示已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


.< /p>


“授”


“迁”


“补”

“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


“转”


“徙”


“升”等。


“授”


“拜”


“转”


“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 /p>


“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


“迁” 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1


.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p>
( )


A


.杜 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

< p>
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 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


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 让蕃人去收取。




3


/


12



C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 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


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 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

< br>.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


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 孚深赏重之。



5


分)









2


)暹坐 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


“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 br>(


5


分)







(四)



程千里列传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 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


御史 中丞。


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 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


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 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


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 br>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 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


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 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


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 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 ,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


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 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


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


“非吾 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


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军人 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


进,囚之客省 。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 节文曰:


“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憕、卢奕、袁履

< p>
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


”自是赦恩,无不该


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p>
3


分)


( ) < /p>


A


.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 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


/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


.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 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


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 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


.十二载/ 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李献忠

< br>/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

< p>
.十二载/兼北庭都让/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日 /李献


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 p>
14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 近所属地区。




4


/


12



B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 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


. 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 br>


D


.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15

< br>.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 p>
.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 战功,


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B< /p>


.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唐玄宗对李献忠 感到很愤恨,下


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C


.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程千里自恃骁勇果 敢,打开悬门,率领一


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D


.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 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


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 捷,天子壮之。









2


)非吾 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五)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 帐下,汉忠不往。因


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 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即位,补


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 降,以所


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 ,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


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 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


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 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


年, 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


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 节度。五年,罢西面


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 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


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 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


崇班从吉为阁门 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


“愿军


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故所部无益。性刚果, 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


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 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p>
3


分)


( )


A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 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


奇其材力/置左右/



B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 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


奇其材力/置左右/




5


/


12



C


.因 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

< p>
奇其材/力置左右/



D



园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 宗在藩邸/召见/奇


其材/力置左右/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 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 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

< p>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 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9


.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p>
( )


A


.王汉 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


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


.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 将


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


.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杀 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


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 /p>


D


.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 并且还能作诗,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


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 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


)汉忠 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


“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p>









(六)



刘 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


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 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


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


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


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 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


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 ,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 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


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


?


昔日纳之,是不欲拒


我也;今周岁不启封, 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


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 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

< br>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


“炤当得何官?”宰相言:


“免选以为厚恩。”帝曰:


“其父有清操,


录其 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刘温叟传》)




6


/


1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