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典故及其作用

巡山小妖精
756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7: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网络营销策划公司)


诗文典故及其作用



一、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 p>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 表


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 趣又含蓄有致,可


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 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


己的独特见解。






壁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 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 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


败 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 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


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


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 史可能重演


的隐忧


?


所以。诗人这里是 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 、抒情言志


,


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


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


.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 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 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黄金台” 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


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 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

< br>.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李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 太行雪满山。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


!


行路难


!


多歧路 ,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 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


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 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


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 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


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



3


.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


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 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 br>”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


载: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


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 /p>


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 /p>


能创设新的画面,


加深诗的意境,


促使人 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鸪郑谷



暖 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


“花落”这眼前之景


,


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


“黄陵庙”这两个 典


故,


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


湘 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这样。


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


闻鹧鸪之啼,


不觉更感哀怨凄恻。又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


“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 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


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 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


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 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


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 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 /p>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 是很好的一种


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 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 飘泊复何依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


?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首抒发 爱国情怀的律诗。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原典有云:


“风景不殊 ,


正自有山河之异。


”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 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


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 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


。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


王室 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


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 百


姓家”


。旧家燕现飞往何处


?


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尾联化

< br>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丰富的典< /p>


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 br>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


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 “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


深深的怀念之情;以“ 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


时光景 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


?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 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



当然,许多时候,诗 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


诗歌 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平时,我们


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



二、典故收藏




1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晋末高僧竺道生为鸠摩罗什的高足 ,悟解非凡。年十五就登坛讲法,二十上江西庐山讲授佛法。



当时《大般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仅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的六卷《大般泥洹经》传入,在前部分


佛经中明确说明除一阐提(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换言之一阐提之人不能成佛。道生大 师剖析


经旨,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不成想这一论点招致 强烈非难,并遂引起着相文字之徒的激烈反对,


生公之言论被认为邪说,遂即被摈出僧团 。



被逐出庐山后,道生大师入吴中(今苏州境内)虎丘山,传 说他在山中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


,说到


一阐提有佛性,群 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




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


,经中果然也 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


,可以成


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 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



那些撇弃他的人们感到罪孽深重纷纷 出外寻找生公,当他们在虎丘山找到道生大师的时候,正见道生对顽


石讲法,顽石似乎领 悟,频频点头。



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2


、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孟子


?


公孙丑》篇裡有句话说: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无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 /p>








简单地说,


「反」是反省;


「缩」是正直;


「褐」指黎民百姓。整句可以 这麼解释:当别人对我有所批评,


自我反省后,确知言行的确值得检讨,那麼即使批评的 人只是贩夫走卒,我能不惧怕(而改进)吗?相对


的,如果确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直而有理 ,那麼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会毫无畏惧地勇往直前。




3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 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


牧曾写了《杜秋娘歌》


,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


:< /p>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


成每被秋娘妒。




4


、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 一人,这很不公


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 /p>


。见《宋书·前废帝纪》



“面首”本来 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


后以指男庞。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


夫的答应不答应?”




5


、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


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


。见《旧唐书·裴琰传 》


。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


谦《昼夜长短》诗:


“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6


、赋闲




西晋潘岳有才名,做官多次,后来不得志,闲在家里种树钓鱼,逍遥自在,作了一篇《闲 居赋》


,描写悠


闲的生活。见《晋书·潘岳传》


。后因称无职闲居。


《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


“吾兄 在省候补,是个赋闲


的人,有这闲工夫等他。





7


、齐东野语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及舜为天子,尧率诸侯北面称臣之说是否 属实。孟子答道: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


人之语也。


”见《孟子·万章上》


。后以喻道听途说、荒诞不经之言。清王韬〈曰本 通中国考〉



“至所云徐


福子孙多居于 熊野山麓村落中,单姓是也,其亦近于齐东野语耶!





8


、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 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


庆《幽明录》


。后以 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p>





9


、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 高力士高呼念奴


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 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



“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