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绝世美人儿
534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爱不在就放手歌词)


2013


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以下是由查字典高三语文频道为您提供的

2013


年安徽


高考语文试卷,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








201 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安徽卷


)


















本试卷分为第

I



(


阅读题

)


和第


II


(


表达题


)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 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 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


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


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


背面规定的地 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选择题


(



I



1 ~ 6


题,第


II



15 ~ 17



)


时,每


小题选出 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









3.< /p>


答非选择题


(



I



7 ~ 14


题,第


II



18 ~ 21


题< /p>


)


必须


使用


0. 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


工整、笔迹 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


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 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 p>








4.< /p>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I



(


阅读题,共


6 6



)








一、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


存在的关系。这 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


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 念,像在数学


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


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


个共用的特征:它们 是“真的或者假的”


(


适当的或者不适当



)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


一致的所用到 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


只有“存在”


,而 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


没有恶


;


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


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


“你不可以说谎”


这样的事。


附带地说,< /p>


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


的。









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


和关系的科学称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


维和经验知 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 致,那么,只要最


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他们推导

< p>
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


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 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


该说谎


?



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 题是有


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


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


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 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


例子中,


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 这样的


;


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


讲话的信 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


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并且过得去,这样


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


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


“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

< br>;



“苦


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 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


?


它们是 不是任意的


?


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


?


它们是不是来


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 这些经验的制约呢


?


从纯逻辑


看来,一 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


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 意的。它们是从我们


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


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


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


而人们会把 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


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 验同科学的公理


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


选自许 良英等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略有改动


)








1




联系上 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








A.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


体系所用到的 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


科学家只 关注、


研究客观存在,


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









C.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


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

< p>
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 运用的不表达愿望、


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


下 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








A.< /p>


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


造的概念,然后 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


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 /p>


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


合乎理性


;


叙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

< br>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


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 义,


举例阐述由伦理准


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


;


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


;


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


文 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


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


特点和作用


;


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

< br>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A.


科学 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


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 外在世界里的任


何客体对应。









B.


“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 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


和苦痛悲伤英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


验的真理。









C.


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

< p>
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


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 ,


它决不是


任意的。









D.


人 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


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 我情感、打好知识


基础等方面。










(3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


名为有口辩士,


居左右,


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 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


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 陆生。陆生


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 足下弃


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


身矣


!


且夫秦失其政,


诸侯豪杰并起 ,


惟汉王先入关,


据咸阳。


项籍背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


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 之。五年之间,海


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

< p>
天下诛暴逆,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天下怜百姓新劳苦,


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


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 墓,


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


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 /p>


殊失礼仪。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 、曹参、韩信贤


?


”陆


生曰:


“王似贤。



复问:


“ 我孰与皇帝贤


?



陆曰:


“皇帝起丰、


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p>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


众车舆 ,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









山海之间,


譬若汉一郡,

< p>
何可乃比于汉王


!



尉佗 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


使我 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


”乃大悦


陆生, 留与饮数月。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


闻所不闻。


”陆生拜味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


高祖大悦,拜为 太中大夫。









(


节选自《说苑


·


奉使》


)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


二世时,南海 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


南海尉事。


嚣死,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


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 释佗弗猪。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


佗为南越王。









(


节选自 《史记


·


南越前传》


)








【注】①椎结:同“椎髻”


,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踦









:同“崎岖”










4


、对下 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A.


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


如反覆手耳




覆:翻转










C.


人众车舆



舆:众多



D.


政由一家



由:如同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3



)








陆生因说佗曰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A. B.








伺者因此觉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尉佗乃蹶然起坐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C. D.








今其智乃反不能急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 祖信任,跟随高祖平


定天下


;


代表朝廷 出使南越,


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


得到

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


他举止无礼,



度轻慢


;


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

亦有帝王之能,


且南越君民


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


委托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


受 命于任嚣,



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


;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


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 王朝。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


等方面分析了 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


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




把原文 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


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








译文: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


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








译文:









(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 p>
8~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 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8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


请作简要分 析。


(4



)








答:









9


、请分 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


赏析。


(4



)








答: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甲、


乙两题任


选一题作答


;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



)








甲:嗟乎


!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①





,③



?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


《阿房宫赋》


)








乙:①



,余独好修以为常。



(


屈原《离骚》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