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备考
高一语文期末要多做语文期末试题,多做语文期末试题的练习以此
增加基础知识的积累,
这样考试才能考得好。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
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
助
!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8
分
)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
3
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p>
。身长八尺,
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
,为梁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
入禁
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
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
下
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
众先退。台城陷
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
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
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
农郡守。迁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
为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
其旧国。陈
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
殷不害等,
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
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
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①,
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
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
p>
雍二州刺史。
(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p>
)
【注释】
①埒
(li)
:等同。
1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父子东宫
/
< br>出入禁闼
/
恩礼莫与比隆
/
p>
既文并绮艳
/
故世号为徐
< br>/
庾体焉
B.
父子东宫出入
/
禁闼恩礼
/
莫与比隆
/
既文
/
绮艳
/
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C.
父子东宫
/
出入
/
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
既文并绮艳
/
故世号为
/
徐庾体焉
D
父子东宫出入
/
禁闼恩礼
/
莫与比隆
/
文并绮艳
/
故世号为徐
/
庾体焉
2.
、下列选项中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
A
古代调动官职的词语有迁、转、徙、调、移、擢等
B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
庙号。文中
的梁武帝就是庙号。
C
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 br>阼阶上为主位。
亦作
践胙
﹑
践祚
。就是即位、登基的意思。
D
赋是散文的一种,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
四、六字句为主,
并追求骈偶
;
二、语
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 )
A.
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
氏父子与徐摛
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
侯景之乱
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
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
行撤退。
C.
梁元帝派庾信出使
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
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
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
庾信
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
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
讽。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p>
7
题。
p>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
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
尉佗椎结①
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
p>
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
及身矣
!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
咸阳。项籍倍
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
/p>
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 br>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
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
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
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
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
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
韩信贤
?
陆生曰:
王似贤。
p>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
陆曰:
皇帝起丰、
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
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
一家,自天地剖判,未
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
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p>
!
尉佗大笑曰:
吾
不起中国,故王此
;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 br>!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
越中无足与
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 br>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
节选自《说苑奉使》
)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
二世时,南海尉
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
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
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
因立佗
为南越王。
(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
[
注]①椎结:同
椎髻
,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下
/
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
/
而诛王天子
/
怜百
姓新劳苦且休之<
/p>
/
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
/
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天子怜百姓
新
/
劳苦且休之
/
遣臣授君王印
< br>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
/
不助天下诛暴逆
/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p>
/
天子怜百姓
新劳苦
/
且休之
/
遣臣授君王印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D.
天子闻
/
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
/
诛暴逆将
相
/
欲移兵而诛王
/
< br>天子怜百
姓
/
新劳苦且休之
p>
/
遣臣
/
授君王印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
,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
策三》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
...
。
B.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
二》
:
愿
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
也。
C.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
帝王处,一授诸侯
或功臣,称为
剖符
。
《史记》
: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
之功
......
。
< br>
D.
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
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
王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p>
分
)(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
;
代表朝廷
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
,被任命为太中大
夫。
B.
p>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
;
认为自己既
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
庭抗礼。
C.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
下大乱统一了南越
;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
王朝
。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
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
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
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
益。
7<
/p>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 br>分
)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
及身矣
p>
!(5
分
)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
p>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
(5
分
)
(
三
)
古代诗歌阅读
< br>(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
—
9
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注
]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
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8
、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
幽
字的
?
试作
简要分析。
(5
分
)
< br>
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6
分
)
(
四
)
名
篇名句默写
(6
分
)
< br>
10
、女也不爽,
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_
,二三其德。
(
《氓》
)
p>
11
、亦余心之所善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离骚》
)
12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离骚》
)
13
、
__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
,羡长江之无
第
页码
页
/
总页数
总页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