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书法
-
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高远树
摘要
: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
,
广搜二王墨迹
,
重视培养书法人才
,
亲自撰写《王羲之传
论》
,
书写了《温泉铭》等不朽佳作
,
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
,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
贡献
,
在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
李世民
;
书法史
;
崇高地位
李世民
(
公
元
599 - 649
年
) ,
高祖次子
,
武德九年
(
公元
626
年
)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
位
,
为唐太宗。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
这是妇孺
皆知的史实。同时李
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
之一。据《旧唐书》载:
“于时海内渐平
,
太宗乃锐意经籍
,
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
”当然书
法这
种属于文人墨客的艺术就会得到发扬光大了。然而书法临习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极其重要
的第一步
;
对范本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时要获得名碑妙迹等
优秀范本是相当困难的。第一
,
虽有碑板
,
但分散在全国各地
,
当时交通不便
,
不是想学书法的人都
有条件游名山大川、览天
下名迹
;
第二
,
虽然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墓志
,
但都深藏地下
,
不能见天
;
第三
,
许多名迹都是
作为制诰文件或书信往来
,
被内府收藏或个人私有
,
不是父子相
传就是姻亲相赠
,
那怕是朋友
之间
p>
,
最多也只能传观罢了
;
第四
,
战事频繁
,
朝代更迭
,
保管不善等原因
,
也使书法名迹损
毁流散。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
“魏钟繇少时
,
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
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
,
自捶胸三日
,
其
胸尽青
,
因呕血
,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
乃活。
”
可见获得书法典籍之难。
到了唐代情况也未有
多
大好转
,
就连李世民也叹息道:
“伯英临池之妙
,
无复余踪。
师宜悬帐之奇
,
罕有遗迹
,
逮乎钟王以降
,
略可言焉。
“
[1 ] ,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
资料的问题
,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
并拿出内府金帛
,
大量进行收购。一
方面由于皇帝的权
威
,
并通过至上而下的行政手段
;
另一方面又以重金购求。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搜求进献
,
出售交易的热潮
,
得到了不少真真假假的羲之等人的魏晋遗墨。为了鉴别真伪
,
专门任命褚遂
良对二王墨迹”细加鉴裁
,
整理编目。
“不愿出售的
,
想尽千方百计的也要得到。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
《兰亭集序》
不愿出售
,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
设计骗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唐太宗还专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
,
即对王羲之关
于书法方面的成就写了赞语:
“钟虽擅美一时
,
亦为迥绝
,
论其尽善
,
或有可疑
..
但其体则古
而不今
,
字则长而逾制
,
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
,
殊非新新巧。观其字势疏瘦
,
如
隆冬之枯树
;
览其笔踪拘束
,
若严家之饿隶
..
所以详察古今
,
研精篆、素
,
尽善尽美
,
其惟王
逸少乎
!
观其点曳之工
,
裁成之妙
,
烟霏露结
,
状若断而还连
;
凤翥龙蟠
,
势如斜而反直。玩
之不觉为倦
,
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
,
此人而已
;
其余区区之类
,
何足论哉!”
[1
]唐太宗用
比较的方法
,
肯定了王羲
之书法
“尽善尽美”
。
虽然对钟繇、<
/p>
王献之有失公允
,
但他认为钟繇
“古
而不今”, 王献之
“殊非新巧”也阐明了书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宗旨。由于对王羲之遗
墨的搜集整理
,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
这对唐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真可谓晋代之“
千里马”
遇到了唐代之“伯乐”
。尽管后代或今天的书坛对创新问题争论不休
< br>,
但还没有人能动摇王羲
之书圣的地位。
二、重视书法人才
,
掀起学书热潮
网罗书法名家
,
< br>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
“贞观元年
,
太宗诏设弘文
馆
,
设书法一科
,
由欧阳询
,
虞世南教授楷法
,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
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
”
[2 ]
弘文馆就有楷书手
30
多名。
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
p>
就利用
“下真迹一等”
硬黄响榻技术复制<
/p>
的作品赏赐大臣。
3
楼
“贞观初
,
下诏购求
,
殆尽遗逸。万机之暇
,
备加执玩。<
/p>
《兰亭》
、
《乐毅》尤
< br>闻宝重
,
尝令榻书人汤普彻等榻《兰亭》
,
赐
梁公房玄龄等以下八人。普彻窃
榻以出
,
故在外传之。
”[3 ]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
“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唐太
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欧、
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
妙得其
体
,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
外柔内刚
,
风神萧散
,
自开风貌
,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
加
,
命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虞世南也经常犯颜直谏
,
太宗并不罪他
,
还
经常称赞虞世南五绝:
“一曰德行
,
二曰忠直
,
三曰博学
,
四曰文词
,
五曰书
< br>翰。
”
欧阳询初学羲之
,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
尔雅的一面
,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
,
虽然不合唐太宗口味
,
但太宗对
p>
欧、虞还是同等重视。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
更名为九成宫
,
又在缺水
的宫中发现泉水
,
因泉味甘如醴
,
故名醴泉
,
于是命魏征撰文
,
欧阳询书写立
碑
,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
还得感
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
虞世南等去世后
,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
魏征推荐遂良
,
太宗即日诏令侍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