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部编版九上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
部编版
2018
秋九
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 br>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
/p>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
青天。
【创作背景】
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
,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
毁排挤,两年后被
“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
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
迈气概。
【注释】
1.
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
,乐府旧题。金樽(
z
ū
n
)
p>
: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
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
十千钱(即万钱)
,形容酒美价高。
2.
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
,美
味的食物。直:通“值”
,价值。
3
.
投箸:丢下筷子。箸(
zh
ù)
p>
: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安:哪里。
5.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当。
6.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
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1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
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
盛宴为之饯行。
p>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
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
撂
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形象地显示
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
,正面写“行路难”
。
诗人用“冰塞川”
、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
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
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
,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
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
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
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
上,忽复乘舟梦
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
p>
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
见自己
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
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
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
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
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
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
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
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
信尽管
前路障碍重重,
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
(
que
)
所说的那
样,
乘长风破万里浪,
挂上云帆,
横渡
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
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
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
“金樽美酒”
,
“玉盘珍羞”
,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
紧接着“停杯投箸”
、
“拔剑四顾”
两
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
、
“雪满山”
,又恍然神游
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
、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
求,急遽变化交
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
p>
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
前面的
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
现的一天。通过这
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
既充分显示了黑
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
反映
了由此而
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
2
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
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
,只能
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
《思旧赋》
来怀念他们,
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
已无人
相识,
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
病树,眼前都是万
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
新振作起精神吧。
【创作背景】
<
/p>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
年)<
/p>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
二人在
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注释】
(
1
)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
(
2
)乐
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
3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
p>
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 br>(
4
)
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
(
805
年)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
共
22
个年头,
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
23
年。
(
5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
6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
权而被杀害。后
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
自己
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
8
)怀旧:怀念故友。
(
7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
9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
3
终了,手中的
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
达
自己遭贬
23
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
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
人事全非,
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p>
(
10
)长<
/p>
(zh
ǎ
ng)
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表现了诗人的
坚定
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br>
“乐天”
,白居易的字。
“见
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
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
刘禹锡的
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
“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
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
遭到打击,被贬到
朗州(在今湖南省)
、连州(在今广东省)
、夔州(在今四川省
)等地。夔州属于古
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
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
“凄凉地”
,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
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
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
文)的怀念。
“闻笛赋”
,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
政
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
笛声使他想起
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
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
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
念。
“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
,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
q
< br>ú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
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
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
回家了”
,王质
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
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
< br>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
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
蹉跎”
这样两句,
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
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
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
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
,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
寂寞、蹉跎而忧伤,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
头不奈何
”
、
“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
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
4
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
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
上春光。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
并
赋予它以新的意义,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哲理)
p>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
意思
是:
“
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
(指白
居易赠给他的诗)
,
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
精神吧!
”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
劝慰,
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
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
相反却
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
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
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
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
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
舟”和“病树”
,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
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
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
(三)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 br>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
)大醉,写了这首(词)
,同时怀
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
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
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
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p>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
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
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5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
了写词的过
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
同,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
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
无法实现。公元
1076
年的中秋,皓月
当空,
银辉遍地,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
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
中秋对月,
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
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
除忧患,
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上片望月,下片怀人。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
用形象
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
独立的意绪和往昔
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
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
契合的感喟作品。
(四)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
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
759
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
思明从范阳
6
< br>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
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
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
头万绪便一齐从
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注释】
1.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
边秋:一作“秋边”
,秋天
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
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p>
7.
长:一直,老是。
.
达:到。
8.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五)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
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
742
—
p>
756
)进士,曾任
长州县尉,因事下狱,
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
乱之作,<
/p>
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以五七言近体为主,
尤长于五言,
称为
“五言长城”
。
p>
有
《刘随州诗集》
。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
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
758
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
次在公元
773
年(唐代宗大
历八年)
至
777
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
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
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