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八种基本笔画的轻重丶节奏
-
汉字八种基本笔画的轻重丶节奏
悬笔画又称悬肘,
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
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
其重要
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
“
蹲桩
”
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练悬肘?道理有三。
一、为了力注笔端。悬肘时能使肩
部松开,也便于腕的活动,全身之力由于无
所阻碍,才得以集注毫端。所以说,悬肘才能
尽力,
“
悬着空中最有力
”
(元陈绎
曾《翰林要诀》)。
二、为了挥洒自如。前面我们已经
说到,手腕的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
由于肘贴着桌面,
大
大限制了腕的灵活程度,
笔的活动范围很小,
要靠手指的运
p>
动和笔的上下左右倾斜,
才能完成笔画的书写。
这样一来,
锋必不正,
势必不全,
轻重便失准,挥运欠圆健,所以,只有悬肘,才能回旋余地大,才能用笔活,才
能运转自
如。古人说悬肘
“
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
”
。这里的
“
势
< br>”
,就是指前面
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运笔的回旋舒畅而有
气势、有力量。
三、为了锻炼不臂力。练拳的人,第一需要双腿有力,才可以稳如泰山,立于
不
败之地。所以有
“
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
”
的说法。写字,则需要手臂有力。
悬肘,是一种很有效的
训练。
初学写字时,即使把手臂全部搁在桌子上,也可能发颤,悬肘更是颤个不停。
任何一个大
书法家,
开始练字都不会例外。
因为手臂上的肌肉还不习惯这种
动作。
说穿了,这是一种肌肉的训练,只要坚持下去,半年三个月,就会打下基础。一<
/p>
旦练好了悬肘的基本功,则终身受益。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下苦功练好它。
但是,悬肘不等于把肘
抬得过高。大体只要不贴着桌面就可以了。臂肘抬高,
肩必耸起,关节紧张,运用起来,
就不灵活了,反而有害。
运笔时,肘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是所谓
“
平肘
”
。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
写字,而且影响到身体,所以不可小看。
写字时,应端坐椅上,与桌子保持一些距离。头颈正直、自然
,头略向前倾,
含胸拔背,两肩松开,肩不耸,背不弓。双脚踏实,平放地上,与肩等宽
。脚和
身体稳不稳,关系到字的稳不稳。右手执笔,左手自然平放桌上。
(左手不可成
为重心的支撑点)。双手之间要开阔,如抱大球状。总之,要端庄
平正,关节舒
展;精神敛聚,呼吸顺畅;右手轻灵无滞,身体稳重自然。
身正、脚实,才能稳,
才易于发力,所谓
“
力发手腰,其根在脚
”
;松肩,力才
能达于肘,达于腕,达于指,达于笔,才能不
受牵制,灵活往来。
桌椅对写字姿势也有一定影响。
高度、
大小都要合
适,
坐起来感觉自然、
舒适、
不别扭。
写大字
要用站姿。大体要求与坐姿相似。脚站稳,右脚向前跨出一小步。自腰
际发力,腰推动肩
,肩带动腕,把腰肩之力或全身之力送到笔尖,通过笔尖送到
笔画的每一个部位。凡练好
悬肘的人,站着写字不会有困难。
凡事皆有法。法,就是对规律的认识,是扼要制胜的技巧。要想达到出神入化
的境地,就必须将技巧训练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
千变万化的线
条,
而这千变万化的线条又依赖于毛笔来表现。<
/p>
因为毛笔富于弹性,
伸缩幅度大,
最便于
表现线条美,可厚可薄,可粗可细,可肥可瘦,可方可圆,可干可润,如
此等等。
但也正因为如此,
对毛笔的驾驭就有很大的难度。
古今号称书法家的人
多如牛毛,
但真正知笔法的人并不多。
钟繇为了得到一卷
“
笔法
”
,
盗开韦诞的墓;
颜真卿
师事张旭,求笔法而
“
竟不蒙传授
”<
/p>
,最后求得紧了才如愿;张照求王鸿绪
授笔法而不得,
只好躲在王写字的小楼上,
才窥见他如何下笔
……
这些传说,
在
今天看来不免神秘了些,
但笔法对于古人来说的确是神秘的。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
明,掌握笔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不能不讲究笔法。
笔法,就是如何运笔(用笔)。它
是书法最重要的基本功。用笔不得道,终生
写不好。
笔法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
,方、圆,转、折,提、按,驻、行,徐、
疾等方面。
中锋、侧锋
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
向一致,毫中所含之墨最易顺着毫尖流
注下去,均匀渗开,四面俱到,所以中锋所写出的
笔画干净、圆润,有立体感,
好比圆形钢筋。
能否在运笔过程中保持中锋,
p>
是检验一个人对笔的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是,
< br>一般来说,
除了篆书和其他书体的大部分笔画外,
中锋并
不是万能的,
也就是说,
侧锋的运用有其合理因素和美学价值。
古人说:
“
正锋(即中锋)取劲,侧笔取
妍
”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侧锋(笔毫与运行方面成<
/p>
45
度左右夹角)所形
成的笔画,呈现出
潇洒灵动的姿态。比如,王羲之的行草中,就很自然的在运笔
过程中带有侧锋;
相反的,
像八大山人的有些行草一味用中锋,
显
得不够自认和
缺乏灵动。(如图)当然,侧锋取势,势成则又回归中锋。与此有关的,还
有一
种所谓
“
偏锋
”
(笔毫与运行方向成丁字形,即
90
度左右夹角)。偏锋所写出的
笔画(实际上是横扫出来的)比较单薄,一般来说,在
书法上被视为病笔。但历
史上也偶有人用,形成较为乖僻的风格。初学者当然要从平正入
手,苦练中锋。
附带说一下,
“
拖
”
肯定是病笔。写字绝不可拖
,否则写出的笔划湮漫无力。
露锋、藏锋
这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顺势落笔,笔尖外露,或收笔时不回
锋,为露锋;起笔和收
笔时,逆势回锋,则为藏锋。
<
/p>
古人说:
“
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
”
;
“
有锋则
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
藏锋笔画圆劲、厚重;露锋笔画,锋
利、精神。
方圆、转折
笔法的方圆,是指运笔书
写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是结构形态)。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是一般运笔过程中,
运用中锋写出的笔画圆浑,
有圆形钢
筋一样的立体感,就谓之
“
圆
”
。运用侧锋写出的笔划,所呈现的形态,谓之
“
p>
方
”
;
另一个方面
则明显地表现在转折处。转则成圆,折则成方。
除了篆书纯用圆笔外,
一般来说,<
/p>
写字都是方圆结合的。
内圆外方,
内方外
圆,
亦圆亦方,不方不圆,变化万千。
提、按
古人往往称运笔为行笔,这很
有道理。人行路时,两脚自然一起一落;
运笔时,也有提按。就是说,笔画是不能平拖过
去的。特别是转换处,更需提和
按,
笔锋才能顺利的转换再回到
适当的笔画中间,
不致扭起来,
锋如果和副毫扭
起来,便失去其功能,就不能
“
万毫齐力
”
了。就是说,提和按不仅使笔画有了丰
富的变化,
同时也是为了调整笔锋。
所有的笔画都是提与按的连续。
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
都不可能象机械那样
用力完全一致(如果这样,产生的线条就成了没有趣味的
直线),而始终贯穿着
提与按的动作,
只是一般的笔画提与按的
变化极其细微,
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
写字过程中,我们不必
,也不可能处处人为地安排,什么地方该提,什么地方该
按,除非一些规律性的地方,如
起笔的先按后提、折笔的先提后按等。既然不能
安排,
那么提和
按究竟如何掌握呢?答案是,
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中培养出一
种感觉。就像高明的厨师放佐料,是从来不需要称份量的。但是,有不少人,包
括一些著
名的书法家如李瑞清等,为了追求毛感、金石味,而将提按变为颤抖,
很不自然。
所以,
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提按与颤抖的区别。
写字抖抖的,
丑不忍睹!
驻行、徐疾
驻,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说提、按是笔的垂直运动的话,那
么,驻、行就是笔的水
平运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笔画,都是提和按的
连续,事实上,同时也是驻和行
的连续。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笔笔要留,
一笔不可滑。打个比方,就好比推车下桥
,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
控翻车。
与此相关的,是运笔的速度问题,
即徐、疾。运笔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运笔
快,不容易杀得住,易滑。
< br>“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
”
所以
,情愿略慢一点,以缓
避滑,要笔笔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杀得住。有时甚至要停
、要断,但断
不是真正的断,
而是笔断意连,
< br>在有意无意间接得住。
常见有些人写隶书和颜字,
在转折
处无一字不断,十分刺目,十分不自然。当然,过慢同过快一样,都是毛
病。该快的时候
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节奏感。不仅一笔
之间要有节奏,而且一个
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节奏感。但这节奏感又是无法
安排的,也是要靠长期的训练培养
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抖实际上是
有优秀的感觉。感觉很重要!
古人往往
“
疾涩
”
并称。其实,<
/p>
“
涩
”
不光是速
度问题。逆势快送,同样产生涩感。
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
/p>
毛
”
。
“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
林
散之
)
这种
“
毛
”
感,表现出一种力度和韵味。
概括地说,
所谓
“
涩
”
,
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
应使其发生摩擦,
< br>笔划才有力、
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
而是处处留
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
“
屋漏痕
”“
锥画沙
”
,应该
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
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
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
“
流
”
与
“
p>
留
”
的矛盾中行进;二、逆。逆就是
“
送
”
,与拖
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
“
逆水撑船
”
,就是
指
此;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
制,
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
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
用颤抖的手法表现
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
,中国书法运用毛笔
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产生涩感。
关于用笔,再强调几句,对大家不
无好处。要每一笔都不放松,不让劲,尽全
力写出。
“
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
特别是笔
画中间,要饱满劲健,
“
不看两头看中间
”
。
黄宾虹先生有几句话,概括了用笔的基本要求,值得我们体悟:
“
用笔有所禁
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
,宜平,宜重,宜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