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提示:
1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
3
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
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
1
、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
p>
2
、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
1
、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
、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
2
遍;
3
、老师范读这首诗;
4
、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
2
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
767-830
)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
p>
775
)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
秘书郎。大和中
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
常与家人别离。
四、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
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
消
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
水空明,澄静
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
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
的深夜,
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
< br>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
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
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
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
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
,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
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
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
洒在哪一家。欲
说不尽,委婉动人。
五、分小组讨论
1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
、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六、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唐诗;
2
、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3
、朗读并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
、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
、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p>
二、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李白的《床前明月
光》等。同样的,
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
朝词评家胡仔在《
菬
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
< br>“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
1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2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
3
、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
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
背景。
)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再播放一遍录音。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
“思考讨论”
。
)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
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
一
)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
二
)
这首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
两者的联系何在
?
(
提示
:
中国古代的诗词
,
大都先写景
< br>,
后抒情
,
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
否也具有此特点。
)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
----
< br>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
/p>
下阕
----
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三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四
)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
“我”
、风、
清影、朱阁、绮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