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17首古诗词赏析
-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词
(17
首
)
人教部编版
(拼音、注释、赏析)
1[
现代
]
陈毅
《梅岭三章》
2[
宋
]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3[
宋
]<
/p>
苏轼
《江神子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
宋
]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
近代
]
秋瑾
《满江红·
小住京华》
6[
宋
< br>]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
宋
]
陈与义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8[
宋
]
辛弃疾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
9[
清
]
纳兰性德
《浣溪沙》
10[
汉
]
两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11[
唐
]
岑参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12[
宋
]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
宋
]
文天祥
《过零丁洋》
1
4[
元
]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15[
宋<
/p>
]
文天祥
《南安军》
16[
明
]
夏完淳
《别云间》
17[
明
]
王磐
《中吕·朝
天子》
1
1
、梅岭三章
【现代】
陈毅
du
à
n
t
ó
u
p>
j
ī
n
断
头
今
日
意
如
何
?
创
< br>业
艰
难
百
战
多
。
此
去
泉
台
招
p>
旧
部
,旌
旗
十
万
斩
阎
罗
。
c
ǐ
q
ù
qu
á
n
t
á
i
zh
ā
o
ji
ù
b
ù
j
ī
n
ɡ
p>
q
í
sh
í
w
à
n
zh
ǎ
n
y
á
n
lu
ó
r
ì
y
ì
r
ú
h
é
chu
à
n
ɡ
y
è
ji
ā
n
n
á
n
b
ǎ
p>
i
zh
à
n
du
ō
南
国
烽
烟
正
十
年
,此
头
须
向
国
门
悬
。
后
死
诸
君
多
努
力<
/p>
,捷
报
飞
来
p>
当
纸
钱
。
投
身
革
命
即
为
< br>家
,血
雨
腥
风
应
有
涯
。
取
义
成<
/p>
仁
今
日
事
,人
间
遍
种
自
由
花
。
作品赏析: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
脱,得诗三
首留衣底。旋围解。表现了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
.
为国为
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是
1936
年冬天中
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
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
但献
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
勇往直前,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
命传
2
n
á
n
ɡ
u
ó<
/p>
f
ē
n
ɡ
y
ā
n
zh
è
n
ɡ
sh
í
ni
á
n
c
ǐ
t
ó
< br>u
x
ū
xi
à
n
ɡ
ɡ
u
ó
m
é
n<
/p>
xu
á
n
h
p>
ò
u
s
ǐ
zh
ū
j
ū
n
du
ō
n
ǔ
l
ì
ji
é
b
à
o
f
ē
i
l
á
i
d
ā
n<
/p>
ɡ
zh
ǐ
qi<
/p>
á
n
t
ó
u
sh
ē
n
ɡé
m
ì
n
ɡ
j
í
w
é
i
ji
ā
< br>xu
è
y
ǔ
x
ī
n
ɡ
f
ē
n
ɡ
y<
/p>
ī
n
ɡ
y
ǒ
u
y
á
q
ǔ
y
ì
ch
é
n
ɡ
< br>r
é
n
j
ī
n
r
ì
s
h
ì
r
é
n<
/p>
ji
ā
n
bi<
/p>
à
n
zh
ǒ
p>
n
ɡ
z
ì
y
ó
u
hu
ā
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诗碑建于大余
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
北侧山坡上,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
手迹诗碑。
3
2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宋
]
范仲淹
s
à
i
xi
à
qi
ū
l
á
i
p>
f
ē
n
ɡ
j
ǐ
n
ɡ
y
ì
h
é
< br>n
ɡ
y
á
n
ɡ
y
à
n
q
ù
w
ú
p>
li
ú
y
ì
s
ì
mi
à
n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 br>,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
。
四
面
bi
ā
n
sh
ē
n
ɡ<
/p>
li
á
n
ji<
/p>
ǎ
o
q
ǐ
qi
ā
n
zh
à
n
ɡ
l
ǐ
zh
ǎ
n
ɡ
y
ā
n
< br>lu
ò
r
ì
ɡū
ch
é
n
ɡ
边
声
连
角
起
。千
嶂
里
,
长
烟
落
p>
日
孤
城
b
ì
闭
。
zhu
ó
ji
ǔ
y
ì
b
ē
i
ji
ā
w
< br>à
n
l
ǐ
y
à
n
r
á
n
w
è
i
p>
l
è
ɡ
u
ī
w
ú
j
ì
qi
ā
n
ɡ
ɡ
u
ǎ
n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燕
然
未
勒
归
p>
无
计
,
羌
管
y
ō
u
y
ō
u
shu
ā
n
ɡ
m
< br>ǎ
n
d
ì
r
é
n
b
ù
m
è
i
ji<
/p>
ā
n
ɡ
j
ū
n
b
á
i
f
à
zh
ē
n
ɡ
f
< br>ū
l
è
i
悠
悠
霜
满
地
。
人
不
寐
p>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作品注解: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
渔
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
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
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
击北匈
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
4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品赏析: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
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
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
○年,
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
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
可能即作
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
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
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
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
下片着重抒情,而
情中有景。
这恰与
《
苏幕遮》
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
< br>《苏
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
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
反衬
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
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
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
落日”,画面固不失
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
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
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
酒浇愁,
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
里之思?久困孤城,
他们早已归
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
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
悠”
句刻划入夜景色,
p>
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
二
句,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
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
5
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
异域、追
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
选将练卒,
招抚流亡,
增设城堡,
联络诸羌,
深为西夏畏惮,
称
“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
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
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
值得重视的则是,
范仲
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
一扫花间
派柔靡无骨的词风
,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p>
3
、江神子
/
江城
子
密州出猎
[
宋
]
苏轼
6
l
ǎ
o
f
p>
ū
li
á
o
f
ā
sh
à
o
ni
á
n
ku
á
n
ɡ
zu
ǒ
qi
ā
n
hu
á
n
ɡ
y
ò
u
q
í
n
ɡ
c
ā
n
ɡ
j<
/p>
ǐ
n
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
左
牵
黄
,
右
擎
苍
,
锦
m
à
o
di
ā
o
qi
ú
qi
ā
n
q
í
ju<
/p>
à
n
p
í
n
ɡ
ɡā
n
ɡ
帽
貂
裘
,
千
骑
卷
< br>平
冈
。
w
é
i
b
à
o
q
ī
n
p>
ɡ
ch
é
n
ɡ
su
í
t
à
i
sh
ǒ
u
q
ī
n
sh
è
h
ǔ
< br>k
à
n
s
ū
n
l
á
n
ɡ
为
报
倾
p>
城
随
太
守
,亲
射
虎
,看
孙
郎
。
ji
ǔ
h<
/p>
ā
n
xi
ō
p>
n
ɡ
d
ǎ
n
sh
à
n
ɡ
k
ā
i
zh
ā
n
ɡ
< br>b
ì
n
w
ē
i
shu
ā
n
ɡ
y
ò
u
h
é
f
á
p>
n
ɡ
ch
í
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持
ji
é
y
ú
n
zh
ō
n
ɡ
h
é
r
ì
p>
qi
ǎ
n
f
é
n
ɡ
t
á
n
ɡ
节
云
中
,何
日
< br>遣
冯
唐
?
hu
ì
w
ǎ
n
di
ā
o
ɡō
n
ɡ
r<
/p>
ú
m
ǎ
n
yu
è
x
ī
b
ě
i
w
à
n
ɡ
sh
è
ti
ā
n
< br>l
á
n
ɡ
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p>
望
,射
天
狼
p>
。
作品注解: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
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
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
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
p>
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
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7
作品赏析: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
或许
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
素报国立
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
地要求前
赴西北疆场弯
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
p>
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
求
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
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
直要求大用于
世。
当时
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
(
1070<
/p>
)
,
西夏大举进攻环、
< br>
庆
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
宋与西夏
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
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
其他豪放词
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
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
了。苏轼对此也颇为
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
词,虽无
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
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
是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
就是指
的这首词。
4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宋
]
辛弃疾
8
zu
ì
l
ǐ<
/p>
ti
ǎ
o
d
p>
ē
n
ɡ
k
à
n
ji
à
n
m
è
n
ɡ
hu
í
chu
ī
ji
ǎ
o
li
á
n
y
< br>í
n
ɡ
b
ā
b
ǎ
i
l
ǐ
醉
里
挑
p>
灯
看
剑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八
百
里
f
ē
n
hu
ī
xi
à
zh
ì
w
ǔ
sh
< br>í
xi
á
n
f
ā
n
s
à
i
w
à
i<
/p>
sh
ē
n
ɡ
p>
sh
ā
ch
ǎ
p>
n
ɡ
qi
ū
di
ǎ
n
分
麾
下
炙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沙
场
< br>秋
点
b
ī
n
ɡ
兵
。
m
ǎ
zu
ò<
/p>
de
l
ú
f
p>
ē
i
ku
à
i
ɡō
n
ɡ
r
ú
p
ī
l
ì
xi
á
n
j
ī
n
ɡ
le
qu
è
j
ū
n
w
á
n
ɡ
马
作<
/p>
的
卢
飞
快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
了
却
君
王
ti
ā
n
xi
à
< br>sh
ì
y
í
n
ɡ
d
é
sh
ē
n
ɡ
q
i
á
n
sh
ē
n
h
ò
u
p>
m
í
n
ɡ
k
ě
li
á
n
b
á
i
f
ā
天
下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p>
。可
怜
白
发
p>
sh
ē
n
ɡ
生
。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
< br>而有沙
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
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作品赏析:
满怀家国之愁,
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
借酒浇
愁
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
< br>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
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
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
,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
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
之豪壮,军容
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
9
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
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
一切都是为了「了却
」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
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
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
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
「了却君王天下
事」
的赤胆忠心,
无一不跃然纸上,
然而一个陡转──
「可怜白发生」
!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
为读者留
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
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
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
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
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
之作。
5
、满江红·小住京华
[
近代
]
秋瑾
1
0
xi<
/p>
ǎ
o
zh
ù
p>
j
ī
n
ɡ
hu
á
z
ǎ
o
y
ò
u
sh
ì
zh
ō
n
ɡ
qi
ū
< br>ji
ā
ji
é
< br>小
住
京
华
,早
又
是
,
中
秋
佳
节
。<
/p>
w
é
i
l
í
xi
à
hu
á
n
ɡ
hu
ā
k
ā
i
bi
à
n
qi
ū
r
ó
< br>n
ɡ
r
ú
sh
ì
为
篱
下
,
黄
花
开<
/p>
遍
,秋
容
如
p>
拭
。
s
ì
mi
à
n
ɡē
c
á
n
zh
ō
n
ɡ
p
ò
ch
ǔ
< br>四
面
歌
残
终
破
楚
,
b
ā
ni
á<
/p>
n
f
ē
n
ɡ
w
è
i
t
ú
s
ī
zh
è
八
年
< br>风
味
徒
思
浙
。
k
ǔ
ji
ā
n
ɡ<
/p>
n
ó
n
ɡ
qi
á
n
ɡ
p
à
i
zu
ò
é
m
é
i
sh
ū
w
< br>è
i
xi
è
苦
将
侬
,
强
派
作
蛾
眉<
/p>
,殊
未
屑
!
p>
sh
ē
n
b
ù
d
é
n
á
n
é
r
li
è
< br>身
不
得
,男
儿
列
;
x
ī
n
qu
è
b
ǐ
n
á
p>
n
é
r
li
è
心
却
比
,男
儿
烈
!
su
à
n
p
í
n
ɡ
sh
ē
n
ɡ
ɡā
n
d
ǎ
n
y
ī
n
r<
/p>
é
n
ch
á
p>
n
ɡ
r
è
算
平
生
肝
胆
,因
人
常
热
,
s
ú
z
ǐ
xi
ō
n
ɡ
j
ī
n
shu
í
s
h
í
w
ǒ
俗<
/p>
子
胸
襟
谁
识
我
?
y
ī
n
ɡ
xi
ó
n
ɡ
< br>m
ò
l
ù
d
ā
n
ɡ
m
ó
zh
é
英<
/p>
雄
末
路
当
磨
折
。
m
ǎ
n
ɡ
h
ó
n
ɡ
ch
é
n
h
é
ch
ù
m
ì
zh
ī
y
ī
n
q
ī
n
p>
ɡ
sh
ā
n
sh
ī
莽
红
尘
,何
处
觅
知
音
,
青
衫
湿
!
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
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
实
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
“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
1
1
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
对贵妇人的生活
,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
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
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
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
庭牢笼。平日她虽
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p>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
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
担心和忧虑,真实
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
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
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
、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
的显著变化,
来表达她的抱
负、
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正是上接
“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
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
着这么一个
庸夫俗子的丈夫,
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
竟遭
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p>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宋
]
苏轼
1
2
三月七
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m
ò
t
ī
n
ɡ
chu
ā
n
l
í
< br>n
d
ǎ
y
è
sh
ē
n
ɡ
h
é
f
á<
/p>
n
ɡ
y
í
n
xi
à
o
qi
ě
x
ú
x
í
n
ɡ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zh<
/p>
ú
zh
à
n
p>
ɡ
m
á
n
ɡ
xi
é
q
ī
n
ɡ
sh
è
n
ɡ
m
< br>ǎ
shu
í
p
< br>à
y
ì
su
ō
y
ā
n
y
ǔ
r
è
n<
/p>
p
í
n
ɡ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
,谁
怕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sh
< br>ē
n
ɡ
生
。
li
à
o
qi
à
o
ch
ū
n
f<
/p>
ē
n
ɡ
chu<
/p>
ī
ji
ǔ
x
p>
ǐ
n
ɡ
w
ē
i
l
ě
n
ɡ
sh
ā
n
t
ó
u
xi
é
zh
à
o
qu
è
xi
ā
n
ɡ
料
峭
春
风
吹
酒<
/p>
醒
,
微
冷
,
山
头
斜
照
却
相
y
í
n
ɡ
迎
。
hu
í
sh
ǒ
u
xi
à
n
ɡ
l
á
i
xi
ā
o<
/p>
s
è
ch
ù
p>
ɡ
u
ī
q
ù
y
ě
w
ú
f
ē
n
< br>ɡ
y
ǔ
y
ě
w
ú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p>
处
,归
去
,也
p>
无
风
雨
也
无
q
í
n
ɡ
晴
。
作品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
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
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
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
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
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
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
独不觉”
,
又引出下文
“谁怕”
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
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1
3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
鞋轻胜
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
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
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
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
情怀。
p>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
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
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
几句既与
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
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
/p>
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
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
之声,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
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
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
/p>
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
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
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7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宋
]
陈与义
1
4
y
p>
ì
x
ī
w
ǔ
qi
á
o
qi
á
o
sh
à
n
ɡ
y
ǐ
n
zu
ò
< br>zh
ō
n
ɡ
du
ō
sh
ì
h
á
o
y
ī
n
ɡ
zh
ǎ
n
ɡ
ɡō
u<
/p>
忆
昔
午
桥
桥
上
饮
,
坐
中
多
是
豪
英
。长
沟
< br>li
ú
yu
è
< br>q
ù
w
ú
sh
ē
n
ɡ
x
ì
n
ɡ
hu
ā
sh
ū
y<
/p>
ǐ
n
ɡ
l
ǐ
chu
ī
d
í
d
à
o
ti
ā
n
m
í
n
ɡ
流
< br>月
去
无
声
。杏
花
疏
影
里
,吹
笛
到
天
明
。
è
p>
r
sh
í
y
ú
ni
á
n
r
ú
y
ì
m
è
n
ɡ
< br>c
ǐ
sh
ē
n
su
ī
z
à
i
k
ā
n
j
ī
n
ɡ
p>
xi
á
n
d
ē
n
ɡ
xi
ǎ
o
二
十
余
年
如
一
< br>梦
,
此
身
虽
在
堪
惊
。
闲
登
小
ɡé<
/p>
k
à
n
x
ī
n
q
í
n
ɡ
ɡǔ
j
ī
n
du
ō
sh
ǎ
o
sh
ì
y
ú
ch
< br>à
n
ɡ
q
ǐ
s
ā
n
ɡ
è
n
ɡ
阁
看<
/p>
新
晴
。古
今
p>
多
少
事
,渔
唱
起
三
更
。
作品赏析:
这首
《临江仙》
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
p>
(
1135
)
年或
六年
(
1136
)
< br>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
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 br>陈与
义是洛阳人,
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
/p>
那时是徽宗政和年
间,
当时天下太平无事
,
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
北
宋灭亡,
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
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
以抒发此种悲慨之
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
p>
诀
)
。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
唐朝裴度
有别墅在此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
”(胡仔评
< br>语,
见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卷
三十四)
,
一种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
< br>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
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
“陈去非
⋯
⋯
《临江仙
》:
‘杏
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
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
”(《艺概》卷四)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
1
5
两句中
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
运笔也极空灵
。“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
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
晴,听渔唱,将沉
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
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然“自然”并不
等于粗露浅显,
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彭孙迥说得好,
“词
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
归于平淡。
⋯
⋯
若《无住词
》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
而然者也”。(《金粟词话》)陈与义词作虽少
,但却受后世推重,
而且认为其特点很象苏东坡。南宋黄昇说
,陈与义“词虽不多,语
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p>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
一)清陈
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
/p>
(《白雨斋词话》
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
他
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
< br>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
响。
至于填词,
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
他以
前既非专业作词,
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
可见并未受其
影响。
譬如,
自从柳永、
周邦彦以来,
慢词盛行,
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
词至北宋末年,
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
/p>
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
独往独来
,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不过,他
1
6
既然擅
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
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
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
词体本质之美,
而不可
以流露出直粗疏,
失去词意。
苏东坡是最先
“以
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永遇乐》(明月如霜)、《洞
仙歌》
(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p>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
,使柳枝歌之,
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
”
(夏敬观手批《东坡词》,
转引自龙榆生《
唐宋名家词选
》)。
8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
宋
]
辛弃疾
1
7
y
p>
ì
l
ú
n
qi
ū
y
ǐ
n
ɡ
zhu
ǎ
n
j
ī
n
b
ō
f
ē
i
j
ì
n
ɡ
y
ò
u
zh
ò
n
ɡ
m
p>
ó
b
ǎ
ji
ǔ
一
轮
秋
影
转
金
波
。飞
镜
又
重
磨
。把
酒
w
è
n
é
b
è
i
b
á
i
f
à
q<
/p>
ī
r
é
n
n
à
i
h
é
ch
é
n
ɡ
f
ē
n
< br>ɡ
h
ǎ
o
q
ù
ch
á
n
ɡ
问
姮娥
。
被
白
发
、
p>
欺
人
奈
何
。乘
风
好
去
,长
k
ō
n
ɡ
w
à
n
< br>l
ǐ
zh
í
xi
à
k
à
n
sh
ā
n
h
é
zhu
ó
q
ù
ɡ
u
ì<
/p>
p
ó
su
ō
p>
r
é
n
d
à
o
sh
ì
空
万
里
,
直
下
看
山
河
。
斫
去
桂
婆
娑
。
人<
/p>
道
是
、
q
ī
n
ɡ
ɡ
u
ā
n
ɡ
ɡè
n
ɡ
du
ō
清
光
更
多
。
作品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
,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
立
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
把超现实的奇思妙
想与
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
< br>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
月抒怀,很自
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
月宫的嫦娥,
以及
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借以表
达自己的政治理
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
为己任,但
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
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
,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被白发
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
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
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
乘风直上万里
长空,
俯瞰祖国的山河。
毫无疑义,
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直下”
,
1
8
这里指
目光一直地往下。
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
传说中月亮里那棵<
/p>
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
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
作
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
叶,月
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
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
诗里写道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
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
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
的婆娑桂影,
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
也包括了金人的
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
不可能不
深切地怀
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
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
义,<
/p>
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
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
/p>
现的。
9
、浣溪沙
1
9
[
清
]
纳兰性德
sh
ē
n
xi
à
n
ɡ
y
ú
n<
/p>
sh
ā
n
n
p>
à
p
à
n
x
í
n
ɡ
b
ě
i
f
< br>ē
n
ɡ
chu
< br>ī
du
à
n
m
ǎ
s
ī
sh
ē
n
ɡ
s
h
ē
n
身
向<
/p>
云
山
那
畔
行
,
北
风
吹
断
马
嘶
声
,
深
qi
< br>ū
yu
ǎ
n
s
à
i
ru
ò
w
é
i
q
í
n
ɡ
秋
p>
远
塞
若
为
情
。
y
ì
m
ǒ
w
< br>ǎ
n
y
ā
n
hu
ā
n
ɡ
sh
ù
l
ě
i
b
à
n
p>
ɡā
n
xi
é
p>
r
ì
ji
ù
ɡ
u
ā
n
ch
é
n
ɡ
ɡǔ
j
ī
n
一
抹
晚
烟
荒
戍
垒
,
半
竿
斜
日
旧<
/p>
关
城
,
古
今
y
ō
u
h
è
n
j
ǐ
sh
í
p
< br>í
n
ɡ
幽
恨
几
时
平
。
作品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
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
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
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
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边<
/p>
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
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
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
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
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
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
然升起,
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
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故而张
2
0
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
可以说是
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
关城”、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
摇欲坠”
,
还是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
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
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
命体验,
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
语。
不过,
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
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
其独擅。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
/p>
苦和古今幽恨,
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
又不是
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
而是纳兰对
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
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
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
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
天时、
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
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
抒发要表达的
情感,
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
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
任的迷茫与不安。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
之心
,
恋乡之情,
忧虑之思,
纷纷扰扰难以
平静。
此时边关的云烟、
堡垒、
落日均
染上了情绪的色彩。
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
苍凉、悲
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10
、十五从军征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