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
-
浅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
一
< br>)
摘要
:
我们
国家能否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
将来处于世界什么位
p>
置上
,
就看我们的教育
,
能否注重发展智力
,
培养出开拓
型的人才。而思维能力则
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本文仅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
训练。谈谈自
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
教
学
;
认知规律
;
实际出发
我们
国家能否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
将来处于世界什么位置上
,
就看
我们的教育
,
能否注重发展智力
,
培养出开拓
型的人才。而思维能力则是人的智
力的核心。本文仅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
训练。谈谈自己一些粗
浅的看法。
我认为
,
进
行思维训练的前提
,
首先是提倡素质教育
,
转变教学思想
,
教学思
想的转变是教改的关键。几年来教改发展迟缓
,
成
效不显著的根本之因就在此。
所谓转变教学思想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
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
有些人认为端正教学思想
,
已不算什么问题
,
谁
也不否认学生是主体
,
可是
,
在教学实践中
,
尤其在关键时刻
,
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被忽视。其表现主要是
思想上
不放心
,
行动上不放手。惟恐我哪一点讲不到
< br>,
学生就不会
,
惟恐考试的时<
/p>
候
,
学生的答案不标准
< br>;
惟恐学生的活动多了打乱课堂秩序
,
< br>影响教学进度
,
惟恐
降低升学率
……凡此种种不都是在思想深处认为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转
,
最保
险
,
最正规吗
?
于是老师辛辛苦苦地替学生看、替学生想、替学生说
,
学生疲
劳不堪
地苦背硬记
,
这真象好心的妈妈
一切包办代替
,
即惯出了无能的孩子。当然这个
问题是个结合症
,
需要从课程安排、课时安排、考试内
容与方法各个方面动大手
术。很可能从一时看来
,
遵循守旧的学生考试成绩未必一定就高。但是
,
教育
是
未来的事业
,
教师就一定不能患近视
症。
其次
,
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
/p>
较强的教学能力。
俗话说
:
打
铁必须自身硬
,
名师出高徒
,
教师的知识水平
,
教学能力是上好
课、教好学生的基础。那种“教学搬家”式的备课,“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行
不通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一年来听了不少老师的课
,
许多课在教法设计上大致雷同
,
都有朗读、讨<
/p>
论、老师设疑、学生质疑等
,
但是教学效
果却大不一样
,
有的是水过地皮湿
,<
/p>
仅存
形式
;
有的
却扎实、深入
,
学生确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
究其所以然
,
主要
在于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
教师对教材领会得深
p>
,
重点抓得准
,
上
起课来就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
就能
以不变应万变
,
就能做到其意如出我心
,
其
言如出我口。
最后
,<
/p>
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些具体作法
:
调动学生自觉思维的能动性
一般说来
,
一个人产生了必须排除某种困难的需要时
,
或要了解某一个问题
时
,
思维就活跃起来
< br>,
所以心理学家主张
,
教师要有
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
,
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
,
调动其思维的能动性。所谓创设发现问题的
< br>情景
,
即教师在关键处设疑
,<
/p>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中也强调“于不疑
处存疑
,
方是进矣。”因此
,
教师抓住学生的“无疑处”、“教有疑”,以“求
进”即在那些看似平常的语句中
,
揭示矛盾、设置障碍、引起疑问、促进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