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平行四边形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
一、平行四边形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
.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相等,夹角
互补,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叫做互补三角形,如
图
2
,分别以
△
ABC
的边
p>
AB
、
AC
为边向
外作正方形
ABDE
和
ACGF
,则图中的两个三角形
就是互补三角形.
<
/p>
(
1
)用尺规将图
1
中的
△
ABC
分割成两个互补三角形;
(
2<
/p>
)证明图
2
中的
△
ABC
分割成两个互补三角形;
<
/p>
(
3
)如图
3<
/p>
,在图
2
的基础上再以
< br>B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BCHI
.
①
已知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是
p>
17
、
13
、
p>
10
,在如图
4
的
网格中(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
边长为
1
)画出边长为
、
、
的三角形,并计算
图
3
中六边形
DEFGHI
的面积.
②
若
△
ABC
的面积为
2<
/p>
,求以
EF
、
D
I
、
HG
的长为边的三角形面积.
p>
【答案】(
1
)作图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p>
3
)
①62
;
p>
②6
【解析】
试题分析:(
1
)作
< br>BC
边上的中线
AD
即可.
p>
(
2
)根据互补
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
(
3
)
①
画出图形后,利用割补法求面积即可.<
/p>
②
平移
△
p>
CHG
到
AMF
,
连接
EM
,
IM
,则
AM=CH=BI
,只要证明
S
△
EFM
=3S
△
ABC
即可.
< br>试题解析:(
1
)如图
1
中,作
BC
边上的中线
AD
,
△
ABD
和
△
ADC
是互补三角形.
(
2
)如图
2
中,延长
FA<
/p>
到点
H
,使得
A
H=AF
,连接
EH
.
∵
四边形
ABDE
,四边形
ACGF
是
正方形,
∴
AB=AE
,
AF=AC
,
∠
BAE=
∠
CAF=90°
,
∴
∠
EAF+
∠
BAC=180°
,
∴
△
AEF
和
△
ABC
是两个互
补三角形.
∵
∠
EAH+
∠
HAB=
∠
BAC+
∠
HAB=90°
,
∴
∠
E
AH=
∠
BAC
,
∵
AF=AC
,
∴
AH=AB
,
在
△
AEH
和
△
ABC
中,
∴
△
AEH
≌
△
ABC
,
∴
S
△
AEF
=S
△
AEH
=S
△
ABC
.
p>
(
3
)
①
边长为
、
、
的三角形如图
4
所示.
∵
S
p>
△
ABC
=3×4
﹣
2
﹣
1.5
﹣
3=5.5
,
∴
S
六边形
=17+13+10+
4×5.5=62
.
②
如图
3
中,平移
△
CHG
到
AMF
,连接
EM
,
IM
,
则
AM=CH=BI
,设
∠
ABC=x
,
∵
AM
∥
CH
,
CH
⊥
BC
,
∴
AM
⊥
BC
,
∴
∠
EAM=90°
+9
0°
﹣
x=180°
﹣
x
,
∵
∠
DBI=360°
﹣
90°
p>
﹣
90°
﹣
x=1
80°
﹣
x
,
∴
∠
EAM=
∠
DBI
,
∵
AE=BD
,
∴
△
AEM
≌
△
DBI
,
∵
在
△
DBI
和
△
ABC
中,
DB=AB
,
BI=BC
,
∠
p>
DBI+
∠
ABC=180°
,
∴
△
< br>DBI
和
△
ABC
是互补三角形,
∴
S
p>
△
AEM
=S
△<
/p>
AEF
=S
△
A
FM
=2
,
∴
S
△
EFM
=3S
△
ABC
=6
< br>.
考点:
1
< br>、作图﹣应用与设计,
2
、三角形面积
< br>
2
.
已知正方形
ABCD
中,
E
为对角线
BD
上一点,过
E
点作
EF
⊥
BD
交
BC
于
F
,连接
DF
,
G
为
DF
中点,连接
EG
,
CG
.
(
1
)请问
EG
与
CG
存在怎样的数量
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
2
)将图
①
中
△
BEF
绕
B
点逆时针
旋转
45°
,如图
②
< br>所示,取
DF
中点
G
,连接
EG
,
CG
.问(
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
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
3
)将图
①
中
△
BEF
绕
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
③
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
/p>
1
)中
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
出结果,不必写出理由)
【答案】
(
1
)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3
)结论仍然成立
【解析】
【分析】
(
1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出
CG
=
EG
.
<
/p>
(
2
)结论仍然成立,连接
AG
,过
G
点作
MN
⊥
AD
于
M
,与
EF
的延长线交于
N
点;再证
明
△
DAG
≌
△
DCG
,得出
AG
=
< br>CG
;再证出
△
DMG
≌
△
FNG
,得到
p>
MG
=
NG
;再证
明
△
AMG
≌
△
ENG
,得出
AG
< br>=
EG
;最后证出
CG
=
EG
.
(
3
)结论依然成立.
【详解】
(
1
)
CG
=
E
G
.理由如下:
∵
< br>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p>
∠
DCF
=90°
.在
Rt
△
FCD
< br>中,
∵
G
为
DF
的中点,
∴
CG
=
1
FD
,
2
1
FD
,
< br>∴
CG
=
EG
< br>.
2
(
2
)(
1
)中结论仍然成立,即
p>
EG
=
CG
.
p>
同理.在
Rt
△
DEF
中,
EG
=
证法一:连接
AG
,过
G
点作
MN
⊥
AD
于
M
,与
EF
的延长线交于
N
点.
在
△
DAG
与
△
DCG
中
,
∵
AD
=
C
D
,
∠
ADG
=
∠
CDG
,
DG
=
DG
,
∴
△
DAG
≌
△
DCG
(
SAS
),
∴
AG
=
CG
;
在
△
DMG
与
△
FNG
中,
∵
∠
DGM
=
∠
FGN
,
FG
=
DG
,
∠
MDG
=
∠
NFG
,
∴
△
DMG
≌
△
FNG
(
ASA
),
∴
MG
=
NG
.
∵
∠
EAM
=
∠
AEN
=
∠
AMN
=90°<
/p>
,
∴
四边形
AE
NM
是矩形,在矩形
AENM
中,
p>
AM
=
EN
.在<
/p>
△
AMG
与
△<
/p>
ENG
中,
∵
A
M
=
EN
,
∠
AMG
=
∠
E
NG
,
MG
=
NG
,
∴
△
A
MG
≌
△
ENG
(
SAS
),
∴
AG
=
EG
,
∴
EG
=
CG
.
证法二:延长
CG
至
M
,使
MG
=
CG
,连接
MF
,
ME
,
EC
.在
△
DCG
与
p>
△
FMG
中,
∵<
/p>
FG
=
DG
,<
/p>
∠
MGF
=
∠<
/p>
CGD
,
MG
=
CG
,
∴
△<
/p>
DCG
≌
△
FM
G
,
∴
MF
=
CD
,
∠
FM
G
=
∠
DCG
,
∴
MF
∥
C
D
∥
AB
,
∴
EF
⊥
MF
.
在
Rt
△<
/p>
MFE
与
Rt
△
CBE
中,
∵
MF
=
CB
,
∠
MFE
=
∠
EBC=
90°
,
EF
=
BE
,
∴
< br>△
MFE
≌
△
< br>CBE
∴
∠
< br>MEF
=
∠
CEB
,
∴
∠
MEC
=
∠
MEF
+
∠
FEC
=
∠
CEB
+
∠
CEF
=90°
,
∴
△
MEC
为直角三角形.
∵
MG
=
CG
,
∴
EG
=
1
MC
,
∴
EG
=
CG
.
2
(
3
)(<
/p>
1
)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
/p>
过
F
作
CD
p>
的平行线并延长
CG
交于
< br>M
点,连接
EM
、
EC
,过
F
作
FN
垂直于
AB
于
N
.
由于
G
为
FD
中点,易证
p>
△
CDG
≌
△
p>
MFG
,得到
CD
=
FM
,又因为
BE
< br>=
EF
,易证
∠
EFM
=
∠
EBC
,则
△
EFM
≌
△
EBC
,
∠
FEM
=
∠
BEC
p>
,
EM
=
EC
p>
∵
∠
FEC
p>
+
∠
BEC
=90
°
,
∴
∠
FE
C
+
∠
FEM
=90°
,即
∠
MEC
=90°
,
∴
△
M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G
为
CM
中点,
∴
EG
=
CG
,
EG
⊥
CG
【点睛】
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题.(
1
)关键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
(
2
)关键是利用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
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
性质解答.
3
.
(1)
如图
①
,在矩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O
,过点
O
作直线
EF
⊥
BD
,交
AD
于点
E
,交
BC
于点
F
,连接
BE
、
DF
,且
BE
平分
∠
ABD
.
①
求证:四边形
p>
BFDE
是菱形;
②
直接写出
∠
EBF
的度数;
(2)
把
(1)
中菱形
BFDE
进行分离研究,如图
②
,点
G
、
I
分别在
BF
、
BE
边上,且
BG
=BI
,连
接
GD
,
H
为
GD
的中点,连接
FH
并延长,交
ED<
/p>
于点
J
,连接
I
J
、
IH
、
I
F
、
IG.
试探究线段
IH
与
FH
之间满足的关系,
并说明理由;
(3)
把
(1)
中矩形
ABCD
进行
特殊化探究,如图
③
,当矩形
ABCD
满足
AB=AD
时,点
E
是对角
线
AC
上一点,连接
DE
、
EF<
/p>
、
DF
,使
△<
/p>
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
交
AC
于点
G.
请直接写
出线段
AG
、
GE
、
EC
三者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
.
【答案】(
1
)
①<
/p>
详见解析;
②60°
.(
2
)
IH
=
< br>3
FH
;
(
3
)
EG
2
=
AG
2
+
CE
2
.
【解析】
【分析】
(
1
)
①
由
△<
/p>
DOE
≌
△
BO
F
,推出
EO
=
OF
,
∵
OB
=
OD
,推出四边形
EBFD
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
EB
< br>=
ED
即可.
②
先证明
∠
ABD
=
2
∠
ADB
,推出
∠
ADB
=
30°
,延长即可解决问题.
(
2
)
IH
=
3
FH
.只要证明
△
IJF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
< br>
(
3
)结论:
EG
2
=
AG
2
+
CE
2
< br>.如图
3
中,将
△
ADG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p>
90°
得到
△
D
CM
,先证
明
△
DEG
≌
△
DEM
< br>,再证明
△
ECM
是直角三角形
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
1
)
①
证明:如图
1
中,
∵
四边形
A
BCD
是矩形,
∴
< br>AD
∥
BC
,
< br>OB
=
OD
,
< br>
∴
∠
EDO
< br>=
∠
FBO
,
< br>
在
△
DOE
< br>和
△
BOF
中,
EDO
=
FBO
,
OD
=
OB
EOD
=
BOF
∴
△
DOE
≌
△
BOF
,
∴
EO
< br>=
OF
,
∵
OB
=
OD
,
∴
四边形
EBFD
是平行四边形,
∵
EF<
/p>
⊥
BD
,
OB<
/p>
=
OD
,
p>
∴
EB
=
ED
p>
,
∴
四边形
p>
EBFD
是菱形.
②
∵
BE
平分
∠
ABD
,
∴
∠
ABE
=
∠
EBD
,
∵
EB
=
ED
,
∴
∠
E
BD
=
∠
EDB
,
∴
∠
A
BD
=
2
∠
A
DB
,
∵
∠
ABD
+
∠
A
DB
=
90°
,
∴
∠
ADB
=
30°
,
∠
ABD
=
60°
,
< br>
∴
∠
ABE
< br>=
∠
EBO
=
< br>∠
OBF
=
30°
,
∴
∠
< br>EBF
=
60°
.
(
2
)结论:
IH
=
3
FH
.
理由:如图
2
中,延长
BE
到
M<
/p>
,使得
EM
=
E
J
,连接
MJ
.
∵
四边形
EBFD
是菱形,
∠
B
=
60°
,
∴
EB
=
BF
=
ED
,
DE
∥
BF
,
∴
∠
JDH
=
∠
FGH
,
在
△
DHJ
和
△
GHF
中,
DHG
=
GHF
,
DH<
/p>
=
GH
p>
JDH
=
FGH
∴
△
DHJ
≌
△
GHF
,
∴
DJ
=<
/p>
FG
,
JH
=<
/p>
HF
,
∴
p>
EJ
=
BG
=
p>
EM
=
BI
,
p>
∴
BE
=
IM
=
BF
,
∵
∠
MEJ
=
∠
B
=
60°
,
∴
△
MEJ
是等边三角形,
∴
MJ
=
EM
=
NI
,
∠<
/p>
M
=
∠
B
=
60°
在
△
BIF
和
△
MJI
中,
p>
BI
=
MJ
p>
B
=
M
,
BF
=
IM
∴
△
BIF
≌
△
MJI
,
∴
IJ
=
IF
,
∠
BFI
=
∠
MIJ
,
∵
HJ
=
HF
,
∴
IH
⊥
JF
,
< br>∵
∠
BFI
+
< br>∠
BIF
=
120°
,
∴
∠
MIJ
+
∠
BIF
=
120°
,
∴
∠
JIF
=
60°
,
∴
△
JIF
是等边三角形,
在
Rt
△
IHF
中,
∵
∠
IHF
=
90°
,
< br>∠
IFH
=
60°
,
∴
∠
< br>FIH
=
30°
,
∴
IH
=
3
FH
.
< br>(
3
)结论:
EG
2
=
AG
2
+
CE
2
.
< br>
理由:如图
3
中,将
△
ADG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
得到
△
DCM
,
∵
∠
FAD
+
∠
DEF
=
90°
,
∴
AFED
四点共圆,
∴
∠
EDF
=
∠
DAE
=
45°
,
∠
ADC
=
90°
,
∴
∠
ADF
+
∠
EDC
=
45°
,
∵
∠
ADF
=
∠
CDM
,
∴
∠
CDM
+
∠
CDE
=
45°
=
∠
EDG<
/p>
,
在
△
DEM
和
△
DEG<
/p>
中,
DE<
/p>
=
DE
p>
EDG
=
p>
EDM
,
p>
DG
=
DM
p>
∴
△
DEG
p>
≌
△
DEM
,
p>
∴
GE
=
EM
,
∵
∠
DCM
=
∠
DAG
=
∠
ACD
p>
=
45°
,
AG<
/p>
=
CM
,
p>
∴
∠
ECM
=
p>
90°
∴
EC<
/p>
2
+
CM
2
p>
=
EM
2
,
∵
EG
=
EM
,
AG
=
CM
,
∴
GE
2
=
AG
2
+
CE
2
.
【点睛】
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p>
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学会转< p>
化的思想思考问题
.
4
.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DE
交
x
轴于
点
E
(
30
,
0
),交
y
轴
于点
D
(
0
,
1
x
+5
交<
/p>
x
轴于点
A
,交
y
轴于点
B
,
交直线
DE
于点
P
,过点
E
作
3
EF
⊥
x
轴交直线
AB
于点
F
,以
EF
为一边向右作正方形
EFGH
< br>.
(
1
)求边
EF
的长;
40
),直线
AB
:
y
=
(
2
)将正方形
EFGH
沿射线
FB
的方向以每秒
10
个单位的速度匀
速平移,得到正方形
E
1
F
1
G
1
H
1
,在平移过程中边
F
1
p>
G
1
始终与
y
p>
轴垂直,设平移的时间为
t
秒(
t
>
0
).
①
当点
F
1
移动到点
B
时,求
t
的值;
②
当
G
1
,
H
1
两点中有一点移动到直线
DE
上时,请直接写出此时正方形
E
1
F
1
G
1<
/p>
H
1
与
△
APE
重叠部分的面积.
【答案】(
1
)
EF
=
15
;(
2
)
①10
;
②120
;
【解析】
【分析】
(
1
)根据已知点
E
(
< br>30
,
0
),点
D
(
0
,
40
),求出直线
DE
的直线解析
式
y=-
求出
P
点坐标,进而求出
F
点坐标即可;
(
2
)
①
p>
易求
B
(
0
,
5
),当点
F
p>
1
移动到点
B
时,
t=10
10
÷
10
=10
;
②F
点移动到
F'
的距离是
10
t
,
F
垂直
x
轴方向移动的距离是
t
,当点
H
运动到直线
DE
4
x+40
,可
p>
3
NF
1
MH
p>
4
,
=
,
EM=NG'=15-F'N=15-3t
,在
Rt
△
D
MH'
中,
上时,在
Rt
△
F'NF
中,
NF
3
EM
3
t=4
,
S=
1
45
1023
PK
1
×(12+
)×11=
=
,
;当点
G
运动到直线
p>
DE
上时,在
Rt
△
F'PK
中,
2
4
8
F
K
3
PK=t-3
,
< br>F'K=3t-9
,在
Rt
△<
/p>
PKG'
中,
【详解】
< br>
PK
t
3
4
=
=
,
t=7
,
S=15×
(
15-7
)
=120.
p>
KG
15
p>
3
t
9
3
(
1
)设直线
DE
的直线解析式
y
=
kx+b
,
将点
E
(
30
,
0
),点
D
(
0
,
4
0
),
3
0
k
b
<
/p>
0
∴
,
b
40
4
k
∴
< br>
3
,
b
4
0
∴
y
=﹣
4
x+40
,
3
直线
AB
与直线
DE
的交点
P
(
< br>21
,
12
),
由题意知
F
(
30
,
15
),
∴
EF
=
15
;
(
2
)
①
易求
< br>B
(
0
,
5
),
∴
BF
=
10
10
,
∴
当点
F
1
移动到点
B
时,
t
=
10
10
10
=
10
;
②
当点
H
运动到直线
DE
上时,
F
点移动到
F'
的距离是
10<
/p>
t
,
在
Rt
△
F'NF
中,
NF
1
=
,<
/p>
NF
3
p>
∴
FN
=
t
,
F'N
=
3t
p>
,
∵
MH'
p>
=
FN
=
t
,
EM
=
NG'
=
15
﹣
F'N
=
15
﹣
p>
3t
,
在
Rt
△
DMH'
中,
MH
4<
/p>
,
EM
p>
3
t
4
,
15
3
t
3
∴
t
=
4
,
∴
∴
EM
=
3
,
MH'
=
4
,
1
45
1023
(12
)
11
;
2
4
8
当点
G
运动到直线
DE
上时,
∴
S
=
p>
F
点移动到
F'
的
距离是
10
t
,
∵
PF
=
3
10
,
∴
PF'
=
10
t
﹣
3
10
,
在
Rt
△<
/p>
F'PK
中,
PK
1
,
F
K
3
p>
∴
PK
=
t
﹣
3
,
F'K
=
3t
﹣
9
,
在
Rt
△
PKG'
中,
∴
t
=
7
,
∴
S
=
15×
(
15
﹣
7
)=
120.
【点睛】
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及性
质,正方形的性质;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利用三角
形的正切值求边的关系,利
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建立边之间的联系,准确确定阴影
部分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PK
t
<
/p>
3
4
=
=
,
KG
15
3
t
9
3
5
.
如图,点
O
是正方形
ABC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延长
p>
CO
到点
G
,
p>
OC
到点
E
,使<
/p>
OG=2OD
、
OE=2OC
,然后以
OG
、
OE
p>
为邻边作正方形
OEFG
.
(
1
)如图
1
,若正方形
OEFG
的对角
线交点为
M
,求证:四边形
CDME<
/p>
是平行四边形.
(
2
)正方形
ABCD
固定,将正方
形
OEFG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得到正方形
OE′F′G′
,如图
2
,连接
AG′
,
DE′
,求证:
AG′=DE′
,
AG′
⊥
DE′
;
(
3
)在(
2
)的条件下,正方形
OE′F′G′
的边
OG′
与正方形
ABCD
的边相交于点
N
,如图
3
,
设旋转角为
p>
α
(
0°
<
α
<
180°
),若
△
AON
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
/p>
α
的值.
<
/p>
【答案】(
1
)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3
)
α
的值是
22.5°
或
45°
或
112.5°
p>
或
135°
或
15
7.5°
.
【解析】
【分析】
(
1
)由四边形
OEFG
是正方形,得到
ME=
CD
∥
GE
,
CD=
1
GE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得到
2
1
GE
,求得
CD=GE
,即可得到结论;
2
(
2
)如图
2
,延长
E′D
交
AG′
于
H
,由四边形
ABCD
p>
是正方形,得到
AO=OD
,
∠
AOD=
∠
COD=90
°
,由四边形
OEFG
是正方形,得到
OG′=OE′
,
∠
< br>E′OG′=90°
,由旋转的性质
得到
∠
G′OD=
∠
E′OC
p>
,求得
∠
AOG′=
∠
CO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AG′=DE′
,
∠
AG′O=<
/p>
∠
DE′O
,即可得到结论;
(
3
)分类讨论,根据
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
1
)证明:
∵
四边形
< br>OEFG
是正方形,
∴
ME=
1
GE
,
p>
2
∵
OG=2O
D
、
OE=2OC
,
< br>
∴
CD
∥
GE
,
CD=
∴
< br>CD=GE
,
∴
四边形
CDME
是平行四边形;
(
2
)证明:如图
2
,延长
E′D
交
AG′
于
H
,
1
GE
,
2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AO=OD
,
∠
AOD=
∠
COD=90°
,
∵
四边形
OEFG
是正方形,
∴
OG′=OE′
,
∠
E′
OG′=90°
,
∵
将正方形
OEFG
绕点
O
p>
逆时针旋转,得到正方形
OE′F′G′
,
∴
∠
G′O
D=
∠
E′OC
,
∴
∠
AOG′=
∠
COE′
,
在
△
AG′O
与
△
ODE′
中,
OA
=
OD
AOG
=
DOE
,
OG
=
OE
∴
△
AG′O
≌
△
ODE′
∴
AG′=DE′
,
∠
AG′O=
∠
DE′O
,
∵
< br>∠
1=
∠
2
,
∴
∠
G′HD
=
∠
G′OE′=90°
p>
,
∴
AG′
p>
⊥
DE′
;
p>
(
3
)
①
正方形
OE′F′G′
的边
OG′
与正方形
ABCD
的边
p>
AD
相交于点
N
,
如图
3
,
Ⅰ
、当
AN=AO
时,
∵
∠
OAN=45°
,
∴
∠
ANO=
∠
AON=67
.5°
,
∵
∠
ADO=45°
,
∴
α=
∠
ANO-
∠
ADO=22.5°
;
Ⅱ
、当
AN=ON
时,
∴
∠
NAO=
∠
AON=45°
,
∴
∠
ANO=90
°
,
∴
α=
90°
-45°
=45°
;
②
正方形
OE′F′G
′
的边
OG′
与正方形
ABCD
的边
AB
相交于点<
/p>
N
,如图
4
,<
/p>
Ⅰ
、当
p>
AN=AO
时,
∵
∠
OAN=45°
,
∴
∠
ANO=
∠
AON=67.5°
,
∵
∠
ADO=45°
< br>,
∴
α=
∠
ANO+90°
=112.5°
;
Ⅱ
、当
A
N=ON
时,
∴
∠
NAO=
∠
AON=45°
p>
,
∴
∠
ANO=90°
,
∴
α=90°+45°=135°
,
<
/p>
Ⅲ
、当
AN=AO
时,旋转角
a=
∠
ANO+90°<
/p>
=67.5+90=157.5°
,
<
/p>
综上所述:若
△
AON
< br>是等腰三角形时,
α
的值是
22
.5°
或
45°
或
112.5°
或
135°
或
157.5°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
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旋转变换的性
质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综
合性,分类讨论当
△
AON
是等腰三角
形时,求
α
的度数是本题
的难点.
p>
6
.
问题探究
(
1
)如图
①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
.点
M
和
N
分别是边
BC
、
p>
CD
上两点,且
BM
=
CN
,连接
AM
< br>和
BN
,交于点
P
.猜想
AM
与
BN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
2
)如图
②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
< br>.点
M
和
N
分别从点
B
、
C
< br>同时出发,以相同
的速度沿
BC
、
CD
方向向终点
C
< br>和
D
运动.连接
AM
和
BN
,交于点
P
,求
△
APB
周长的
最
大值;
问题解决
(
3
)如图
③
,
AC
为边长为
2
3
的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
p>
ABC
=
60°
.
点
M
和
N
分别
从
点
B
、
C<
/p>
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
BC
、
CA
向终点
C
和
p>
A
运动.连接
AM
和
BN
,交于点
P
.求
△
APB
周长的最大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