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余年寄山水
929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22: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燃放烟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杭州建新小学



高蓉娟



【内容摘要】



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 前或多或少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把握学生的


这些学习起 点资源,


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也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的前


提。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基本策略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理性分析、


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这样的课


堂一定是理想的课堂,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学习起点









把握








数学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


原理的话,

< p>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


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


”< /p>



在信息社会时代,


学生的学习渠道已< /p>


越来越宽,


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来学习的。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


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


的建构。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

< br>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呢?


一、起点:以生为本



学习起点 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包括逻辑起点


和现实起点。


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对学习起点分


析“错位”


,会导致教学迷失方向或偏离重点 ;二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


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


三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


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


人“唱戏”< /p>


。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主要是受到“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


心”



“ 以预设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影响。


“三个中心”其实又归结为一个共同


的问题就是“以师为本”


,使得大部分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都很难得到


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


改 善这些不良倾向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树立


“以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真正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1.


逻辑起点的把握。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


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


由于基


于教材,


大多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比较容 易把握。


当然,


也有少许学习内容的逻


辑起点在教材中既没有提示或是提示的不够完整,


有的甚至是不容易看出来,

< p>


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有哪些?哪些旧知有利于学 生同


化、


顺应并主动建构新知?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数学眼光、



学审美能力等?如 果教师能准确把握逻辑起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新旧知识的联


系,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利 用旧知主动获取新知。



[


案例一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创设情境:



师:

(


出示联欢会场景图,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箱里有


24


瓶纯


净水,


箱外有


9


瓶纯净水


)


小强和 小明为同学们送来了纯净水,


我们班有


43

人,



人一瓶够吗


?(

< p>
学生观察估计


)


生:我认为不够,因为


24+9=33




师:你是怎样算的


?


生:我先算


4+9



13


,再 算


13+20=33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把


9


看作


10



24+10=34


,再减去多加的


1


等于


33




生:我把


24


看作


30



30+9=39


,再减去

< p>
6


等于


33


< p>


生:把


9


分成


6



3



6



24


凑成


30



30



3=33




……



评析:像这样的计算课,对于算 法多样化的讨论成了新课程的明显标志之


一。因为孩子们有了


2 0


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经验,教师把握了这个逻辑起点,


就可以 将算法的优化与提炼有据可依,顺理成章。



2.


现实起点的把握。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经具备的、


与教材内容


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积累。


由于现实起点基 于学生,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相对比较


难把握。因此,把握现实起点是重点,关键要认真研读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基


础和生活 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


有多少人掌握、


掌握的程度怎 样?哪


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


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 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


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引导和传授,


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等等。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想执教人教版第二册《元角分》


,在设 计教学方案之前


选择了两个班级对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了调查、


分析,


一个班级是在一个公办小



(共


45


人)



另 一个班级是在一所民办小学


(共


38


人 )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


)调查:



A


.认识人民币。


< br>(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各种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人民币面值



公办



正确率



民办



B


.认、读价目表。



(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不同的价目表,让学生把这个标价读出来)







公办



正确率



民办



83.3




3.15




66.7




17.00




97.8




35.80




55.6




50




5.05




62.2




33.3




100




50




20




1




5




1




100




97.8




95.6




100




95.6




97.8




100




94.7




92.1




97.4




94.7




94.7




92.1





2


)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很熟悉了,


已经能够正确地认出相应的面额 ,


认、


记大


面额人民币的知识储备明显 高于小面额的知识储备,


认、


读标价牌中整元的知识

< p>
储备明显高于认、读带角和分这类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学认、读大面额应先于

认、


读小面额的人民币,


可以把前者作为学习起点、


后者作为学习重点;


教学认、


读整元这类标价 的应先于认、读带几角几分的这类,可以把前者作为学习重点、


后者作为学习难点。



基于上述调查与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


案例二


]


认识人民币



活动一:认识人民币的面额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人民币?



生:


1


角、


2


角、


5



< br>生:


2


元、


5

< br>元、


10


元、


50




生:


100

< p>
元、


20



< p>
生:


5


分、


2

< p>


......


师:请同学们打开


1


号学具袋(纸、硬币的元角分各一张或个),认真观察,看


这些人民币可以分几类?你是怎样认出它们的?(学生分小组活动)



(人民币的面额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数学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交流是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



活动二: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及人民币面额之间的换算



师:(出示电脑画面,每瓶酱油


1


元< /p>


6


角)小明妈妈给了小明


2


元人民币,小


明能帮妈妈买到酱油吗?请你试试看。



生:他用


2


元钱,买一瓶还剩


4


角。



生:还剩


4


角。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

< p>
2


元是两个


1


元,先用< /p>


1



1


元,另一 个


1


元用


6


角 还剩


4




师 :为什么


1


元用


6

角还剩


4


角?


< br>生:因为


1


元等于


10


角。



师:这位同学想的对不对?(对)你还知 道人民币之间的哪些关系?



生:


1< /p>



=10



< /p>


生:


2



=2< /p>



1


元,


5



=5



1




生:


10



=2



5




……



活动三:综合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师 :


请看屏幕上这几种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买来送给贫困山区的小 朋友,


请你试


着买一样,


看谁的付钱方 法多


(可以用学具2袋中的钱)



(学 具袋2中是零钱)



生:买一支铅笔


1



5


分,付


1



1



1



5


分。



生:买一支钢笔


2


元,付

1



2


元。



生:


1


个练习本

< br>3


角钱,可以付


1


< p>
2


角和


1



1


角,还可以付


3



1


角,还


可以付


6< /p>



5


分。



生:



1


块橡皮可 以付


5



5


分 ,


还可以付


1



5


角找回


1



2


角的


1



5


分。



人民币的面额是学生已经接触 过的数学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交流

< br>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学生已经知道了


,


就让学生自


己把他知道的说出来也是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


了解到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了


感性认识,


绝大部分学生 已会购买小额物品,


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


这次尝试非常成功,


主要原因就 是因为笔者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


现实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准了学生的“现在发展区” 和“最近发展区”


,使


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设计更具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起点:精心预设



教学设计应基于 学习起点,


要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精心预设,


主要有三种


策略。



1.



以旧引新。



新知一般都是对相关旧知 的延续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和


已有经验学习 新知,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


过 多


的复习铺垫人为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种狭窄的视野使学生看 不到解决问题的整


个系统,


导致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 能力不高。


因此笔者认为,


教师在


创设 复习情境时问题要尽可能地开放,


最好将新知融于旧知中,


让学 生在很自然


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 /p>


案例三


]


认识百分数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指着板书:


75




生:在


7



5


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七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


100


就是一百分之七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


100

< br>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 节,


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


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


把“


75


”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 ,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


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 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虽然对于添“


%


”,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


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 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2.



生活链接




数学中有很多起始内容虽然没有逻辑起点,


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是一


无所有,


他们往往都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为 了能使学生主动借助生活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