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杭州建新小学
高蓉娟
【内容摘要】
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
前或多或少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把握学生的
这些学习起
点资源,
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也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的前
提。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基本策略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理性分析、
p>
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这样的课
堂一定是理想的课堂,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学习起点
把握
数学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
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
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
”<
/p>
在信息社会时代,
学生的学习渠道已<
/p>
越来越宽,
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来学习的。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
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
的建构。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
< br>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呢?
一、起点:以生为本
学习起点
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包括逻辑起点
和现实起点。
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把握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对学习起点分
析“错位”
,会导致教学迷失方向或偏离重点
;二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低,会导
致教学只是重复学生已经会的;
三是对学习起点估计过高,
会导致教学只是少数
人“唱戏”<
/p>
。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主要是受到“以教材为中心”
、
“以教师为中
心”
、
“
以预设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影响。
“三个中心”其实又归结为一个共同
的问题就是“以师为本”
,使得大部分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都很难得到
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
改
善这些不良倾向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树立
“以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真正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1.
逻辑起点的把握。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
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
由于基
于教材,
大多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比较容
易把握。
当然,
也有少许学习内容的逻
辑起点在教材中既没有提示或是提示的不够完整,
有的甚至是不容易看出来,
这
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有哪些?哪些旧知有利于学
生同
化、
顺应并主动建构新知?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数学眼光、
数
学审美能力等?如
果教师能准确把握逻辑起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新旧知识的联
系,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利
用旧知主动获取新知。
[
案例一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创设情境:
师:
(
出示联欢会场景图,几个小朋友把纯净水搬来放在桌子上,箱里有
24
瓶纯
净水,
箱外有
9
瓶纯净水
)
小强和
小明为同学们送来了纯净水,
我们班有
43
人,
每
人一瓶够吗
?(
学生观察估计
)
生:我认为不够,因为
24+9=33
。
师:你是怎样算的
?
生:我先算
p>
4+9
得
13
,再
算
13+20=33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把
9
看作
10
,
24+10=34
,再减去多加的
1
等于
33
。
生:我把
24
看作
30
,
30+9=39
,再减去
6
等于
33
。
生:把
9
分成
6
和
3
,
6
和
24
凑成
30
,
30
加
3=33
。
……
评析:像这样的计算课,对于算
法多样化的讨论成了新课程的明显标志之
一。因为孩子们有了
2
0
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经验,教师把握了这个逻辑起点,
就可以
将算法的优化与提炼有据可依,顺理成章。
2.
现实起点的把握。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经具备的、
与教材内容
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积累。
由于现实起点基
于学生,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相对比较
难把握。因此,把握现实起点是重点,关键要认真研读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基
础和生活
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
有多少人掌握、
掌握的程度怎
样?哪
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
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
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
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引导和传授,
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等等。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想执教人教版第二册《元角分》
,在设
计教学方案之前
选择了两个班级对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了调查、
分析,
一个班级是在一个公办小
学
(共
45
人)
,
另
一个班级是在一所民办小学
(共
38
人
)
。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
1
)调查:
A
.认识人民币。
< br>(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各种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人民币面值
公办
正确率
民办
B
.认、读价目表。
(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不同的价目表,让学生把这个标价读出来)
标
价
公办
正确率
民办
83.3
%
3.15
元
66.7
%
17.00
元
97.8
%
35.80
元
55.6
%
50
%
5.05
元
62.2
%
33.3
%
100
元
50
元
20
元
1
元
5
角
1
角
100
%
97.8
%
95.6
%
100
%
95.6
%
97.8
%
100
%
94.7
%
92.1
%
97.4
%
94.7
%
94.7
%
92.1
%
(
2
)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很熟悉了,
已经能够正确地认出相应的面额
,
认、
记大
面额人民币的知识储备明显
高于小面额的知识储备,
认、
读标价牌中整元的知识
储备明显高于认、读带角和分这类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学认、读大面额应先于
认、
读小面额的人民币,
可以把前者作为学习起点、
后者作为学习重点;
教学认、
读整元这类标价
的应先于认、读带几角几分的这类,可以把前者作为学习重点、
后者作为学习难点。
p>
基于上述调查与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
案例二
]
认识人民币
活动一:认识人民币的面额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人民币?
生:
1
角、
2
角、
5
角
< br>生:
2
元、
5
< br>元、
10
元、
50
元
生:
100
元、
20
元
生:
5
分、
2
分
......
师:请同学们打开
1
号学具袋(纸、硬币的元角分各一张或个),认真观察,看
这些人民币可以分几类?你是怎样认出它们的?(学生分小组活动)
(人民币的面额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数学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交流是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
活动二: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及人民币面额之间的换算
师:(出示电脑画面,每瓶酱油
1
元<
/p>
6
角)小明妈妈给了小明
2
元人民币,小
明能帮妈妈买到酱油吗?请你试试看。
生:他用
2
元钱,买一瓶还剩
4
角。
生:还剩
p>
4
角。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
2
元是两个
1
元,先用<
/p>
1
个
1
元,另一
个
1
元用
6
角
还剩
4
角
师
:为什么
1
元用
6
角还剩
4
角?
< br>生:因为
1
元等于
10
角。
师:这位同学想的对不对?(对)你还知
道人民币之间的哪些关系?
生:
1<
/p>
角
=10
分
<
/p>
生:
2
元
=2<
/p>
个
1
元,
5
p>
元
=5
个
1
元
生:
10
元
=2
个
5
元
……
活动三:综合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师
:
请看屏幕上这几种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买来送给贫困山区的小
朋友,
请你试
着买一样,
看谁的付钱方
法多
(可以用学具2袋中的钱)
。
(学
具袋2中是零钱)
生:买一支铅笔
1
角
5
分,付
1
个
1
角
1
p>
个
5
分。
生:买一支钢笔
2
元,付
1
个
2
元。
生:
1
个练习本
< br>3
角钱,可以付
1
个
2
角和
1
个
1
角,还可以付
3
个
1
角,还
可以付
6<
/p>
个
5
分。
p>
生:
买
1
块橡皮可
以付
5
个
5
分
,
还可以付
1
个
5
角找回
1
个
2
角的
1
个
5
分。
人民币的面额是学生已经接触
过的数学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交流
< br>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学生已经知道了
,
就让学生自
己把他知道的说出来也是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
了解到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了
感性认识,
绝大部分学生
已会购买小额物品,
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
这次尝试非常成功,
主要原因就
是因为笔者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
现实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准了学生的“现在发展区”
和“最近发展区”
,使
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设计更具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起点:精心预设
教学设计应基于
学习起点,
要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精心预设,
主要有三种
p>
策略。
1.
以旧引新。
新知一般都是对相关旧知
的延续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和
已有经验学习
新知,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
过
多
的复习铺垫人为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种狭窄的视野使学生看
不到解决问题的整
个系统,
导致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
能力不高。
因此笔者认为,
教师在
创设
复习情境时问题要尽可能地开放,
最好将新知融于旧知中,
让学
生在很自然
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
/p>
案例三
]
认识百分数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指着板书:
75
)
生:在
7
和
5
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七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
100
就是一百分之七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
100
< br>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
节,
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
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
把“
75
”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
,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
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
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虽然对于添“
%
”,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
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
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2.
生活链接
。
数学中有很多起始内容虽然没有逻辑起点,
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是一
无所有,
他们往往都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为
了能使学生主动借助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