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养殖技术
-
生鱼养殖技术
日期:
2006-03-20
来源:中国渔业网
作者:不详
阅读:
次
字体:
一,
生鱼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
(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
Ophiocephalus
argus
)是鳢科鱼
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
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又称
黑鱼、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生鱼
为经济价值
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
定,每百克鱼肉含蛋白
19.8
克,脂肪
p>
1.4
克,碳水化合物
1.2
克,营
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
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
“
生鱼葛菜汤
”
甚为广大
群众
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
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
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
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和重视。
(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
属。
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
有乌鳢
(两湖生鱼)
、
斑鳢
(两广生鱼)
p>
及其杂交种。
1
.
形态特征
1
.
1
乌鳢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
25
—
40
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黑色,体背和
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两行黑色
斑块。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
短小,胸鳍圆形,
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
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
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
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曲折,向
下移
2
行鳞片,
位于体侧中部,
后延至尾基。
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
“
两湖生鱼
”
,
鱼肉腥味较浓。
1
.
2
斑鳢的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
20
厘米,体重
500
—
1000
克。
体近圆筒状,
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
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
。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
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
头顶部黑斑呈
“
一八八
”
状。
习惯上称为
“
两广生<
/p>
鱼
”
,鱼肉煲汤无腥味。斑鳢和乌鳢的形
态特征有明显区别。斑鳢体较
乌鳢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
似
“
一八八
”
三字;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1
.
3
杂交鱼
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
母本杂交繁育出子一代杂交种,该
杂交种生长速度快,
3
个月体重可达
1
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
区,斑鳢俗称为
“
港种
”
,乌鳢俗称为
“
湖南鱼
”
,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
子一代鱼为
“
杂交鱼
”
。
2
.
生活习性
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
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
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
时常
潜于水底层,
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
境因子的变
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
借助腮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
气中的氧气。
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
< br>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
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鱼的生存水温
0℃—41℃
,最适水温
26
—
2
8℃
。
当春季水温达到
8℃
以上时,
常在水
体中上层活动,
秋季水
温下降到
6℃<
/p>
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
时,其将
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
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
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
沿堤岸逃逸;
在有流
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
蛇状,缓缓向前移动。
3
.
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
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
以小鱼、虾、蛙的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
小和
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知
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
3
厘米以上时,转向
以水生昆虫为主,
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
8
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
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悬殊时,生
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
致,尤其种苗
培养阶段,生长旺盛,
2
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
人工饲养条件下,
使用膨化饲料投喂,
夏季高温时节养殖
4
—
5
个月后,
斑鳢(港种)可达
p>
1.0
—
1.2
斤
,杂交种养殖
3
—
4
< br>个月可达
2
斤。
二,
生鱼仔鱼驯养和鱼种培养
生鱼仔鱼食
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
工养殖生鱼中的一大技术难关。各地普遍反映
“
生鱼要鱼苗容易,育种
难
”
p>
。水花成活率最高不过
50
—
60%
,一般为
20
—
p>
30%
,甚至更低。
因此,提高生鱼培养成
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生鱼养殖中急需解
决的技术难关。
(一)仔鱼的驯养
刚孵化的仔鱼,体
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
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
以自身
卵黄为营养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
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此时是生鱼种苗死亡的
高峰期,务必精
心驯养。其驯养方法如下:
1
.适时喂食
当鱼苗孵出
4
—
5
< br>天,卵黄囊消失,开始从外界摄食
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并经
30
—
40
目筛网过滤
(鱼苗孵出
2
—
3
天必需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食料不能满足
其需要时,则可投喂
熟蛋黄、酵母、鱼糜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等
作为补充饲料,让其吃饱吃好,以满足
鱼苗的生长需要。
2
.保持水质清新
< br>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
或沉入水底,故应经常保持一定的
微水流,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
及油状物。
3.
注意病害防治
生鱼苗期最容易患水霉病,一般以
1
—
2PPM
亚
甲基蓝或
15
p>
—
20PPM
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预防,
日常换入的新水应
在贮水池中先用
25
PPM
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处理,
无药害后才可使用,
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好。鱼苗经
8
—
10
天的饲养,体长可达
10
—
15
毫米,体色转黄。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
,对饵料、溶
解氧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二)鱼种培育
1.
池培育苗种
1.
1
鱼苗池要求
生鱼苗种培育以土池为
好,面积一般以
0.2
—
0.4
亩为宜,水深
0.5
—
1.0
米。鱼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干池水晒
底,再以
每亩
70
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
7
—
10
厘米),并施足基
肥增肥水质,
可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剂调节水质,让鱼苗下池后有良
好的环境和充足基础饵料。
1. 2
鱼苗放养
鱼苗投放前,先放
20
—
30
尾试水鱼以
观察水体药
性是否消失。放苗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
±2℃
,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
技术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
6
—
7
万尾,以后视
鱼苗生长情
况和培育时间逐步过筛分稀。也有一次放足
4
—
5
万尾
/
亩,直接培育
成的规格鱼种。
1. 3
饲料投喂
驯养后的仔鱼,下池时,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鱼
苗长大,摄食量增大,而池中
的浮游动物逐渐减少,一方面通过继续施
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投喂豆浆、蛋黄
、酵母以及全价配合饲
料(粉料),经
15
—
20
天培育,当鱼苗体长达
3<
/p>
厘米以上时,其食性
开始转化,摄食量进一步增大,单靠浮游动物
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
这时可投鱼糜于食台上驯食,
2
—
3
天后加膨化鱼苗开口饲料拌鱼糜投
喂,
以后逐步增加饲料的比例减少鱼糜用量,
直至主要以膨化饲料
(
90%
以上)投
喂,一般
3
—
5
天即可完成驯化。
1.
4
培育管理
1
)及时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
投饵,粪渣残饵最容易败坏水质,因此,
生鱼培育期间,视水质情况经
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
1/
4
—
1/3
,先排后灌。另外在鱼池中
移
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
2
)
及<
/p>
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生鱼有大吃小的习性,尤其
是食物缺乏时表现更为突出。因此,生鱼苗种培养要及时拉网、过筛、
分养,同一池
的鱼种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
3<
/p>
)防病防逃:日常注意进出水口栅栏,雨天防止漫池。拉网过筛难免
损伤鱼体,
鱼体一旦受伤,
最容易患水霉病,
生产中常用
0.1
—
0.2P
PM
的孔雀石绿防治。应注意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的侵袭。
2.
网箱培育苗种
2.
1
网箱的制作和设置
网箱采用
30
—
40
目的软质尼
龙网布缝
制,规格
5
米
×
1.2
米
,
长方形,敞口式。网箱用木料或竹子作框架,网
箱四角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
30
厘米,网底离地
50
厘米以上,以
卵石作沉子,
使网衣充分自由展开,<
/p>
并随水位自由升降。
箱间行距
4
—
5
米,便于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设置的水域
要有一定的肥度,靠近进水
口,离堤岸
3
米以上。
2. 2
鱼苗放养
投放小鱼苗,必须为同一来
源,同一批次,大小规
格基本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
1000<
/p>
—
1500
尾
/
平方米。
2. 3
饵料投喂
经驯养的仔鱼投放网箱后,
开始用鱼糜诱食,
2
—
3
天后加入鳗鱼料拌和成团投喂。
鱼苗经
15
—
20
天的饲养,
体长
一般可
达
2
厘米以上,这时,可投喂膨
化鱼苗开口料(拌少许冰鲜鱼浆),每
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p>
6
—
8%
。
p>
2. 4
饲养管理
1
)保持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每天清洗一次网箱,并移动
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
流交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
1/5
面积
< br>的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
2
)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
15
—
25
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
现差
异,必须过筛分稀,以保持网箱内鱼苗规格大小一致。
3
p>
)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网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坏,以防外逃。
观
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和防治鱼病。
3.
鱼苗培育期间注意事项
在种苗培养期
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
情况,若发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中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
。由于
3
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聚集一起,投饵时游
弋于群体中心
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鱼苗全长可达
p>
3.5
—
3.8
厘
米,
体弱的仅为
2.3
—
2.7
厘米,
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
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
进投饵
方法,采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鱼苗能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
致。在培育的初期,轮虫
、水虱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
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造成长势不
一,引发互相残杀。因此,
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
可在池塘水
面上设置灯光引诱昆虫,
供鱼苗食
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虱、冰鲜
鱼浆和鳗鱼配合粉料。生鱼苗有集群的习
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在天气
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
述现象,应将鱼苗捞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
化,
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鱼苗浮头、泛塘,
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
提高水
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空间调整苗种密度。
三,
生鱼成鱼养殖两模式
生鱼成鱼养殖是
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生
鱼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其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湖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