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

玛丽莲梦兔
605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23: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情人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呢)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集锦(一)



王吉锐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 成


1



4


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 》


,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



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 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


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 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


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 动权豪,州县吏莫


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


,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


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 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


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 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


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 息官舍,资其


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 不堪。巩先期


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 br>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


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 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 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


于欧阳修 ,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 p>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

< br>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 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B


、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说



C


、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2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


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1



B< /p>


、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让百姓形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


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


、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 一些晚生


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 /p>


D


、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 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


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 p>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 从,夸徇四境。




(2)

< p>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 吝于改过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


1



4


题。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生 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


言立就。尝著《酌古论》


,郡守周葵得之曰:



他日国士也!



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


令揖亮。因得交 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 不可,因上《中兴五论》


,奏入,


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 :



城可灌耳!


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


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 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


召令上殿,


将擢 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


遂有都堂审察之命。


亮待命十日,


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



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遂渡江而归。日与邑


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 ,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


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缴 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


及奏入取旨,帝曰:

< br>“


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



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


亮 家僮杀人,


适被杀者尝辱亮父,


其家疑事繇亮,


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


而属台官论亮,

< p>
情重,


下大理,


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


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


复得不死。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②,群


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


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

,闻之皆喜。授


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 畸人寒士,


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 p>


李卓吾③曰:



终始知 公者叶,虽与文公④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



2



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 ,粗豪目光,悲夫!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


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选自《


< /p>


明代散文选注》


,岳麓书社出版,有删改)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



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


……


即日授 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


”(


《宋史。隐逸传》


)


。②重华宫:为孝宗所居处,


借指退位为太上 皇的孝宗。③卓吾


:


李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④ 文公:朱熹,


字元晦,文公是其谥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朝士白事,必令揖亮






白:明白



B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






居:居住



C


、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首:首先



D


、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故典:先例、成例



2


、从词类活用看,括号中词的用法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欲(榜)朝堂



①沐猴而(冠)②(风)餐露宿③(衣)锦还乡④(丰)衣足食



⑤(草菅)人命⑥扬(长)避短



7< /p>


不(期)而遇



8


不(耻)下问



A


、①⑥

< p>


8





B


、①③



7




C


、②③



7




D


、④⑤



8



3


、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亮很有才气,喜欢谈论兵法,写作水平也很高,深得所在地之郡守周葵的赏识与


栽培,也因此有幸结识了当时的英雄豪杰。



B


、陈亮失意之时,整日借酒消愁,曾有一次,因为酒后骂了当时的主考官何澹,所以


遭到了罢免,并被其陷害下狱,受尽折磨。



C


、对于光宗不朝太上皇孝宗之事,陈亮的谈论暗合光宗之意,也得到了孝宗与宁宗的


认可,所以在考试进士时,被光宗钦点为第一,随后还被授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


事一职。



D


、陈亮 家境不是很殷实,才能卓异,性格直率,敢于直谏,前后共上书三次,可堪重


用却终生未 能得以重用,就连常与他的朱熹也并不真正了解,作者深感遗憾和痛惜。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 ,


将擢用之。





⑵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 便知亮,异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4


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 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



3



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 ,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


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 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 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


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 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


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 :


“陛下用



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 邪


?


臣窃耻尸禄,请


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


,盖思念之也。

< br>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


“唐武后何如主


?


”对曰:


“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


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 曰:


“若立刘氏七庙,


如嗣君何


?


”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


“夫死从子 ,妇人之道


也。


”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 。宗道曰:


“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


子弟得以恩泽处邪


?


”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


目为“鱼头参政”


,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 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


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 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


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 约曰:


“即上怪公来迟。


何以为对


?< /p>


”宗道曰:


“第以实言之。


”使者曰:< /p>


“然则公当得罪。


”曰:


“饮酒,人之常 情;


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帝诘之,宗道谢曰:


“有故人自


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 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


大用之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


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


。③


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 子才能设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孤鞠于外家







孤:幼年丧父











B


、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



C


、欲以大安辇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尊长



D


、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指责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鲁宗道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②宗道请面论 事而上奏通进司。③臣


窃耻尸禄,请得罢去。④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


⑤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


帝前折之。⑥ 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


、②④⑥







B


、③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 。但是年久堵塞,


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




B


、宗 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


为自己辩 解不成无奈辞职,


皇上在大殿上写上


“鲁直”

< br>二字,


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


、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 /p>


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



4



改正。



D


、 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


上,皇 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p>



1


)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


?


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


)自贵 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


,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3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 p>
4


题。



史万岁,京兆杜 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


兵书,兼精占候。年 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


右趣治装急去。俄而 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迟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 。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


“请射


行中第三者。


”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

< p>
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


“事急矣,吾当破之。


”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


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 骁武,每单骑


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 ,数骂辱万岁。


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


“小人定可。


”万岁请弓马,复


掠突厥中,大得六畜 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


之击突厥也,万岁诣 辕门请自效。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


“士卒何

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 出应


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 将军。


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逾


岭越 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


岁为 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素大 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 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


万岁率 柱国张定和、


大将军李药王、


杨义臣等出塞,

< br>至大斤山,


与虏相遇。


达头遣使问曰:

< br>“隋将为谁?”


候骑报:


“史万岁也。

< br>”


突厥复问曰:


“得非敦煌戍卒乎?”

< br>候骑曰:


“是也。



达头闻之, 惧而引去。







(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值周、齐战于芒山



值:恰逢














B


、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





次:驻扎



C


、坐除名,配敦煌





坐:定罪或因犯„„罪

< p>
D


、万岁诣辕门请自效








诣:拜见




5



2


、以 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史万岁骁勇的一组是


(









)


①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



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


掠取羊马



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



⑥达头闻之,


惧而引去



A


、②⑤⑥






B


、①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p>



史万岁十五岁时,


北周和北齐交战,< /p>


双方旗鼓正相望时,


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 br>


B


、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 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



史万岁已配敦煌,


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


见果有功底,


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


、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 而领兵


退去。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2)


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 ,辄大克获。




(3)


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集锦(二)



王吉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 4


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 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


光武为大司马,

< br>以霸为功曹令史,


从度河北。


宾客从霸者数十人,


稍稍引去。


光武谓霸曰:


“颍川从我者皆逝, 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 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


皆恐。 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


常与臧宫、


傅俊共营,


霸 独善抚士卒,


死者脱衣以敛之,


伤者躬亲以养之。


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


帝幸谯,


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


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


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 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


“贼兵盛,出


必两败,努力而 已。


”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


“茂兵精锐,其众又多 ,吾吏士心


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 胜轻进;捕


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


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 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


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

< p>



6



贼复聚众挑战,


霸坚卧不出,


方飨士作倡乐。


茂雨射营中,


中霸前酒樽,


霸安坐不动。


军吏皆曰:


“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


”霸 曰:


“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


战,以侥一切之 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茂、建既不得战,


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 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后汉书•王霸传》


,有删节)


< br>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移檄购光武






购:悬赏捉拿






B


、发兵攻拔邯郸









拔:攻取



C


、乃闭营坚壁








壁:驻扎










D


、方飨士作倡乐









飨:犒劳



2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 组是(












A


、①死者脱衣以敛之










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


、①伤者躬亲以养之










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C


、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


、①方飨士作倡乐












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p>











A



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


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


都渐渐离去了。


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


“真是疾风知劲草!



< br>B


、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 队奔


跑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 /p>


C


、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 王霸认为贼兵精锐,


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D


、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 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


赫,屡受封赏。



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②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③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



4


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建安


)


五年,策薨,以 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


“孝廉,此宁哭时



?


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 竞逐,豺狼满道。乃欲


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 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


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而天下 英豪布在州郡,


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


未有君臣之固。



7



张昭 、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屯吴 ,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


聘 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


建安十三年


)


荆州牧刘表死 ,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


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 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


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 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



,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


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


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 侵,作濡须坞②。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 退。



《三国志》


< br>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 伯禽


却没有遵守。


按照古人的解释,


伯 禽在服丧期间。


徐戎


(


周代居住在今徐 州一代的少数民族


)


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 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


濡须水而筑。



1


、对下列句 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


、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






表:任命






D


、故委心而服事焉








委:托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









)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


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p>


、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


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B


、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张昭、周瑜、鲁肃、 诸葛瑾等人开始成为孙


氏政权的核心人物.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C


、孙权到秣陵


(


建业


)


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 .双方均不能获胜。看


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



孙权作为一代英主,

< br>面对曹操的入侵.


敢于抗击;


经过赤壁之战.

< p>
把曹操赶回江北.



又经过濡须之战。稳定了东南 的局势。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2)


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 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3)


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8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 4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 ,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


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 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



不 屈,械系将肆掠


,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


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 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



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


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 不言诗书,


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 著经说及论述史


事。请贰之,弗许,曰:


“吾以尽吾年耳,已市 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


殓,虽改葬,亲身之椑


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 趣易棺


,


定附身衾衣,乃卒。时




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


矣。或曰 :书已入圹


。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 br>乾隆三年,诏修《三礼》


,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 久


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 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


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 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 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椑(


b


ì)

:古人的棺椁有


好几层


,


椑为最里 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


月而葬,诸侯五 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


墓穴。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先生则躬樵汲












樵:




砍柴





B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




购买



C


、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




催促





D


、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




有益



2< /p>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 锦衣卫千户官职。



B


、作者的父亲在 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


、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



D


、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 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



(< /p>


1


)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


)四方 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 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


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 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


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 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 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


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 治邺,劝太宗迁


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



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


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 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


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 熟,事则济矣。



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



今既糊


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



浩等对曰:



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


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



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


来年遂大 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



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


幸今死,乘丧 伐之,虽得之不令。


《春秋》


: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 还。君子大其


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 其凶灾,令德


之事也。



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


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


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


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


应之验也。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 选


B


、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收成



C


、出仓谷以禀之
















禀:供给


D


、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处死



2


、下列每组句子中,括号中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②越国(以)鄙远



B


、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


、①今国家迁都(于)邺
























②其制稍异(于)前



D


、①浩怒,取(而)焚之
























②吾尝跂(而)望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10



A


、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

< br>





自认为


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


、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 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











否迁


都一 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


、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


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


、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 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


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 思想是不可取的。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




(2)


今既糊 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 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


大姓怙势持官府。


为令者踵故抑首,


务为不生事,


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


奸猾屏气。


使者以状闻 ,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


以微事黜克 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


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 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


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 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 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


民曰:


“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 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


君其自为谋。

”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


“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


(

< br>陴:城墙


)


,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 br>


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 南二


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 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 口,炮


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 从西北


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 舞,自


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 康殿学


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


选自《宋史》


)

< br>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






B


、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


、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到最后




D


、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11



2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


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


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


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


罗拜设祭,为立庙。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③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克 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依靠法律制裁了向

< p>
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


、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 州。张克戬尽全


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 栅栏,敌


人畏惧退去。



C

< p>
、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


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


、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


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 /p>


城破后穿朝服自杀


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 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


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 br>



(2)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 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 3)


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12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集锦(三)



王吉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


题。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 神夜见梦曰:


“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


固从之, 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①,连


舻糜解; 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



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



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②,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 昧不觌,乃合泾渭,


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


。雍之西有 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夫恶、弱,六 极③也;浊、黑,贱名也。彼符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


予甚清与美,


为子所喜,


而又功可以汲圃畦,


力可以 载方舟,


朝夕者济焉。


子幸择而居予,


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


“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 /p>


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 /p>


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 /p>


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④< /p>


之与曹,


螺蚌之与居,


唯触罪摈辱愚陋黜 伏者,


日侵侵以游汝,


闯闯以守汝。


汝 欲为智乎?


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吾独 处?汝既不


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


“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 及我?”



柳子曰:


“汝欲穷我之愚说 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


濡吾翰⑤。姑示子其略:吾茫洋 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矫⑥;溽暑之铄,众从之风,


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 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⑦之异乎


安流,


以没吾舟。


吾足蹈坎井,


头抵木石,


冲 冒榛棘,


僵仆虺蜴,


而不知怵惕。


何丧 何得?


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


“嘻!有余矣 ,其及我也。


”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


手而辞。



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濑:湍急的流水。②分寸:指很近。③六极:指疾、忧、贫、恶、弱、凶六


种不好的事情。④蒸郁:形容闷热的雾气。⑤翰:指毛笔。⑥矫:即细葛布,比喻单薄的


衣裳。⑦吕梁:水名,以水流湍急而闻名。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


、有饮而南者



















南:南面






B


、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



革:去掉。



C


、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


< /p>


生育:主宰。


D


、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穷:追究。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②子幸择而居予,


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③汝既不 能得彼而见获于


我,是则汝之实也④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⑤是则然矣,敢问子 之愚何如而可以


及我⑥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篇 与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


政治上遭受 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


刺。



B


、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 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


种种“愚相”


,表达了自己 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


、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

< br>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



D


、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 /p>


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


力而已。



4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


)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 耶?





2


)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





3


)汝诚 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王义 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①,事母谨甚。研究经术,性謇②特。举明经,诣京师,


客有徒 步疲于道者,自言:


“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


”义方哀之,解所乘


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 妻以夫人之侄,辞不


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


“初 不附宰相,今感知已故也。




素善刑 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


选生徒,为 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


朱崖还,依 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体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


载皎妻,身 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


迁侍御史。


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


妇人淳于氏有美色,


坐事系大理,


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 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


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 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


“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



14



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 死不恨!


”义方乃奏曰:


“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 /p>


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 /p>


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 /p>


司杂治正义死状。


”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 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 十五。







《新唐书》





【注】①窭:




贫穷。②謇:


jiǎn



正直。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且窭,事母谨甚






孤:幼年死去父亲




B


、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



稍:逐渐




C


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




柄:把柄












D


、高宗特原义府之罪







原:赦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



仁义





忠诚< /p>



的一组是












A


、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
















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B


、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 陈经书






②将加弹奏,以问其母



< p>
C


、①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已故也




D


、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义方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前往京城长安




参加明经考


试,途中遇到一名徒步赶 路的人,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


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震 动当时。



B


、王义方在朝中不肯走访 请托权贵,因此魏征非常器重他,并要把夫人的侄女嫁给


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 世,为了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王义方主动迎娶了魏征夫


人的侄女。


C


、中书侍郎李义府想占有姿色过人的罪囚淳于氏,要大 理寺寺丞毕正义将她从监狱


里弄出来。高宗皇帝下令重新审理这个案子,王义方上奏请求 ,但高宗认为他毁辱大臣,


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



D


、王义方担任洹水县县丞时,好友张亮的侄子张 皎临死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


望把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张皎 死后,王义芳按照张皎的遗言,把


他安葬在家乡原武,并在坟前祭告,最后将他的妻子儿 女送回家。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p>



1


)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 名去,由是誉振一时。





2


)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3


)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 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


赵襄子与韩、


魏合谋灭智伯,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



15



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


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 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


匕首,欲以 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

< p>
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


“彼义人也, 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


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 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


其友,其友识之,曰:


“ 汝非豫让邪?”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


臣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


乃为所欲,


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 ,


欲以求报襄子,


不亦难乎!


”豫让曰 :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

< br>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 子曰:


“此必


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 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


尽灭之,


而子不为报仇,


而反委质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


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


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 子!


”使兵围之。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


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


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於 是襄子大


义之,


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 让拔剑三跃而击之,


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p>





(选自《 史记



刺客列传》


< br>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捉拿







B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


、皆众人遇我









众人:一般人



D


、于是襄子大义之









大义:认为很合乎正义



2

< p>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



义人< /p>



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豫让遁逃山中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A


、②⑤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项是(












A


、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


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


、豫让信奉



士为知己者死



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


为之复仇。对于这种





,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 p>
C


、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 费尽心机,


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


、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



大义



之人 。




1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