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点染手法分析
-
一、
点染手法的体现
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
中指出:
所谓“点”,指的是点
明情感的内涵;
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
的情感。
在
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是
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
纵观全词
,
作者除
铺叙、
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
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
“形胜”“繁华”。
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
“
东南形
胜”
三句运用“点”,
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
“烟柳”以下多角度、
多层
次的描摹渲染杭州
的“形胜”“繁华”,
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这段话<
/p>
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
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
效果的充分肯
定。词的上阕首先
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
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
繁华。”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有一种
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
/p>
,给了读
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
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
“繁华”,
即上阕截取杭城的
街巷河桥之美
、
郊外江堤猛浪
、
人民生活富足
三个
方面的细节描写
,
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
染笔
。
在鉴赏角度上
形成了
视觉转
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
、景物
色对
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
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
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
“清嘉”。
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
西湖风景
的刻画,
“清嘉”
即秀美之意,
“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
湖山之美,
成为又一个点笔
,
下文则是对
它的渲染和烘托。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
桂子
、更在
荷花
,故点到桂
子、
荷花又是选点显面,
实写桂荷,
实
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
不光是点
到即止,
令读者
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
前文的“叠
<
/p>
t”和“重湖”,这是从
时间和空间
两个
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
是染笔之一
。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
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
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
“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
和谐
诗意的
生活状态,
这是染笔之二
。
再者,
p>
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更
是对西湖美景的侧面赞美和夸
奖,
官员情趣之高雅充分突出政治清明之貌
,
< br>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