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全册)(配套教案/导学案)
-
[
标签
:
标题
]
第一单元
乘法
课题
1.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
总课时:
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
、
2
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
本笔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
/p>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能主动总
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
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
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
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
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
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计算,个别板演
教学调整
一
、
复
习
旧
笔算
44
×
15
知
,
p>
促
进
迁
行间巡视,
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相互检查,
错者说明原因。
移。
师:
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
并相互说一说
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指名口答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二
、
自
主
探<
/p>
1
.
出示例题:
索
,
学
习
新
读
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条
知。
件和问题?
2
.启发思考:
要解决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
户怎样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学生独
立尝试
列竖式
计
144
×
15
算,小组交流算法
3
.激励探索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你能用自己已有的笔算乘法的
全班交流集体反馈,学生
经验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吗?
说计算过程
4
.提问计算方法,并由老师板
指名学生口答
书计算过程及书写格式。
5
.追问:为什么十位上的
1
< br>乘
144
的积的个位与
1
对齐?
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6
.总结算法
师: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
指名口答
位数,
(板书课题)你们能总结
出计算方法吗?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计算方法。
三、
拓展练习
1
、
笔算
375
309
248
×
24
×
26
×
45
2
、想想
做做(
2
)
错误原因
先做第一题
个别板演
相互检查
完成下面
2
题
独立完成
(
1
)
用
p>
2
去乘时积的末尾应和
指名回答并分析错误
的原
十位对齐。
因
(
2
p>
)
2
没有和中间的
0
相乘。
(
3
)
3
p>
成
248
的结果是
744
。
观察表格
3
、想想做做(
4
)
从表格中知道什么信息?怎样
求总价?
四、
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学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页脚内容
口答,填写
汇报交流结果
[
标签
:
标题
]
五、
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
52
×
157=
p>
456
×
23=
二、一列火车有
12
节旅客车厢,每节
车厢可坐
114
名乘客。这列
火车一共
可坐多少名乘客?
教学反思:
课题
1.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
总课时:
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
、
3
页想想做做第
5-10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1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
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
2
、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关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p>
3
、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口算练
32
×
3
50
×
9
43
×
2
口答结果
习
32
×
30
500
×
9
20
×
34
32
×
30
50
×
70
60
×
80
320
×
3
5
×
110
4
×
900
二、
笔算练
习
28
×
76
45
×
207
575
×
14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独立计算
板演
相互检查并指出错误
之处
第
二
题
p>
怎
样
计
算
?
为什
订正
么?
第二题运用简便方法的给
于表扬
p>
三、
解决实
1
、<
/p>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火车
际问题
每小时行
112
千米,大约
理解题意
p>
13
小时行完全程,北京到
指名口答
上海的公路汽车每小时行
独立解答
<
/p>
105
千米,
大约
12
小时行
学生口答问题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完全程。
告诉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
铁路长多少千米?公路长
独立解答
多少千米?
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2
、第
3
页(
8
)
观察后指名口答
< br>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月收入
独立填写并算一算填
各是什么意
思?
3
.思考题:
(
1
)
观察题目,
< br>已经知道
哪些数?
(
2
)
你觉得哪些方框里的
数
可
以
确
定
,
根
据
是什<
/p>
么?
(
3
p>
)
然后你又能知道哪些
方框里的数?
四、
评价总
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你还
结
有哪些疑问?
的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
五、
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54
×
78=
29
×
164=
二、解决问题。
1
< br>、
某超市今年一月份共用电
325
千瓦时。
照这样
计算,今年大约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
2
、某小学校园是一个长
< br>123
米、宽
89
米的长方
p>
形。
(
1
)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为了扩建操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场,要将校园的宽增加
8
米。扩建后的
校园面积
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
课题
1.3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总课时: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
、
5
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4
题。
p>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
、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的过程,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
便算法的依据。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3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
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
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复习导
笔算:
32
×
40
50
×
33
独立计算,板演
入新课。
检查练习情况。
交流计算过程。
观察图
提出问题
二、
自主探
出示例题
索,
交流算
1
、
图中告诉了哪些
信息?
理。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百和苑小区有
850
平方米
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
天大约释放
氧气
15
克,
这
学生口答
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
释放氧气多少克?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怎样列式?板书
850
×
15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竖式不同的学生板演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两
种
方
法
对
吗
?
哪
种
简
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便?为什么?把
你的想法
板演两种做法。
在小组中说一说
< br>2
、
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
口答
大约释放氧气
20
< br>克,
那么
学生试一试
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
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怎样
解决呢?
独立解决并全班交流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积的末尾为什么写
2
个
0
?
p>
如果草坪面积是
800
平方
米呢?
小结:乘数末尾有
0
的乘
法的计算方法。
3
.
试一试:
白菜老师问:每天大约能<
/p>
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要怎
样列式计算?
850
×
20
怎样列竖式计算
比较简便?
提问:积
170
的后面应该
添上几个
0
,为什么?
指出:在
简便计算时,有
几个
0
不参加计算,就
要
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
三、
巩固练
1
.
习。
380
170
×
22
×
60
独立计算
口答过程
生口答
介绍简算得方法。
500
18
填写表格
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
30
×
400
2
、第
5
页(
3
)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怎样计算的。
3
、第
5
页(
5
)
发现什么?
四、
评价总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
结
类题目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
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0
×
360=
90
×<
/p>
107=
二、将下表填写完整。
每筐千克
数
番茄
萝卜
青菜
筐数
25
30
20
180
250
130
总千克数
教学反思:
课题
1.
4
、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总课时: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
、
6
页想想做做第
5-10
题。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教学目标:
1
.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方法及算理。
2
.通过对比计算,感
知并归纳出乘数与积的大小的变化关系。
3
< br>.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
算法。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p>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创设比
师:
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
赛情境
看看哪一组同学在这段时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结
< br>间的学习中学的最好。完
果
成
第
6
页的第
7
题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出结果
汇报交流口算结果和
的
二、
乘数与
想想做做
5
方法
1
、在书上填好答案。
积
的
大
p>
小
1
、让学生在书上填好答
2
、
指名的学生说出答
变化关
系
案。
案
,其他人注意听他
2
、
指明学生说出是
怎样计
说的是否完整。
算的。
3
、
同桌两个人讨论对
3
、和第一栏的两个
乘数
比的结果,
得出结论。
比,后面的乘数分别有什
么变化,积是怎样变化
学生直接写结果,同
的?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桌交流
想想做做
6
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很快地算出下面的算式的
积各是多少吗
?
独立计算并比一比
页脚内容
全班交流
[
标签
:
标题
]
汇报计算结果,说说你是
同桌相互交流
怎样算的?
第
8
题的第
1
组:列式计
全班汇报交流
算
板演,其他学生在作业本
上完成。
<
/p>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在计算时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三、
解决问
1
.
第
9
题:
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
什么?
生口答并列式计算
交流
36
吨废纸能造出多少千
克再生纸?怎样列式计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
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
样列式计算?
2
.
第
10
题:
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什
么样的数,你是怎样想
的?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告
诉大家吗?
四、
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
知道了什么?乘数和
结
积的大小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独立填后,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五、
< br>作业设
一、用竖式计算。
计
24
×
650=
940
×
15=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二、解决问题。
1
< br>、
一个长方形的操场,
长
120
米,
宽
45
米
。
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
2
、某果园的一块长方形地里有
200
行果树,
每行
40
棵。这块地里的果树有多少棵
?
教学反思:
课题
1.
5
、练习一(
1
)
总课时:
5
< br>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
页的第
1
-5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数末尾有
0
的简便计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算方法。
2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乘法的正确率与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学生的
对数
的观察力和敏感度。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p>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乘数末尾有
0<
/p>
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乘法的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整理算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位
独立思考
理
数乘以三位数和末尾有
0
举手回答。
的乘法,请哪位同学说一
说三位数乘
以两位数要怎
样来乘。末尾有
0
的乘法
要怎么乘。
二、口算
创设比赛的情境,让学生<
/p>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
分
组
比
赛
选
出
“
优
秀
小
上完成口算。
组”
,同时选出“计算能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
手”
。
其中
20
×
500
13
p>
×
完成书上第
7
页
第
1
题。
3
00
指名学生说出计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并将
< br>算的过程。
其中两题说出为什么这样
< br>集体订正反馈情况。
做。
三、
竖式计
算
260
×
14
67
×
189
说一说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
怎样计算的?乘数末尾有
页脚内容
1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
随堂本上完成。
2
< br>、指名学生说出计算
的方法。
3
、集体订正,反馈情
况。
[
标签
:
标题
]
0
呢
4
p>
、在随堂本上列竖式
计算。
5
、指名学生口答
< br>四、
解决实
1
、练习一
第
3
题
际问题
怎样算每小时出生的婴儿
p>
1
、
学生口答并独立
计算
数量?为什么用
140
乘
2
、交流
60
?
2<
/p>
、第
4
题:
1
、学生
口答并独立计
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京
算
拉线的长度要怎样算?
2
、交流
五
、
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
结
讨论吗?
395
124
46
38
234
302
78
147
六、
作业设
一、填表。
计
乘数
乘数
积
二、解决问题。
1
< br>、某小学四年级有
8
个班,平均每班
45
人。
如果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看一场足球赛,
已知每张
门票
16
元,
买足球赛门票要花多少元?
2
、
p>
一辆卡车装了
440
袋大米,
每袋大米重
25
千克。
这辆
卡车一共装了多少千克大米?合多少吨?
教学反思: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课题
<
/p>
1.6
、练习一
(2)
< br>
总课时: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
8
、
9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
思维。
3
.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培养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
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
用简便
4
×
7
×
250
250
×
独立完成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方法计算
32
125
×
64
同桌检查,
反馈情况。
指名学生读题目。
二、
解决问
练习一
8
题
1
、用课件出示题目。
读题:条件和问题各是什
在随堂本上
独立完
么?
成。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然
指名学生回答
后算什么?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练习一
9
1
.
第一个问题要什么条
件可以解决?
需要先算出什么?
2
.
第二个问题要什么条
件可以解决?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比一比,这两个问题在解
决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
练习一
12
学生口答
板演
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
1
.
先
p>
算
出
每
班
分
别
购
小组交流后全班
交流
票,各需要多少?
2
.
三个班合起来购票,
共需要多少元?
3
.
怎样省钱,为什么?
三、思考题
1
、
用
1 2
3 4
组成两个数,
页脚内容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
交流
[
标签
:
标题
]
乘积最大是多少?
2
、
得出结论,
两个越接近
的数,乘的的积越大。
3
、
用
5
个数
组成三位数和
两位数。
三、
评价总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
< br>
结
讨论吗?
四、
作业设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计
35
×
7
×
2
9
×
p>
25
×
4
125
×
16
二、解决问题。
1
< br>、水果店运来
14
箱苹果和
17
箱橘子,每箱
苹果
20
千克,每箱橘子
18
千克。
(
1
)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
克?
(
2
)
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2
、
东明和华刚两家批发市场以同样的价格出
售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俏,各自打出了
优惠广告
(如下图)
。
某小店要购进
145
瓶这种品
牌的洗发液,应该选择哪家批发市场?
教学反思:
东明
<
/p>
原价:每瓶
37
元
现价:每瓶
33
瓶
华刚
每瓶
37
元
买十送一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
2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 br>10
—
12
页。
使学生学会制作量器,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
性。进一步
教学目的
认识容量单位“升”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容量单位
1
升的观念的建立。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学具,把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寓于其中,能
教学理念
使抽象枯
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充实,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一、
认识容
量
二、
认识升
1
、出示两个茶杯
2
、请同
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
仔细观察,回答
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
盛水多?
3
、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
水多,我
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
们就说它的容量
小一些。
(
板书:容量
)
4
、出示两个水壶
p>
5
、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吗?<
/p>
(
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
可再
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
6
、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
吗?
(
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
7
、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
多少水?
8
、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
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
、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
看可以盛多少杯。
10
、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
各
自准备的水杯中。
问题。
加深印象,说明
理由。
感
受
容
p>
量
的
含
义。
11
、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
、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
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
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
量吗?
小组交流。
13
、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
一的单位。
1
、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
容器。
2
、请同学
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
、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
页脚内容
[
p>
标签
:
标题
]
p>
三、
想想做
做
小的容
量。
(
板书:升或
L)
如果有毫升则
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
(
板书完整课
题
)
4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
道,升是
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
为
1
升有
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
、要想科
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
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
(
出示量杯
)
,
量杯是
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
有一些刻度,标着
1
的地方就表示容量
是
1
p>
升。
6
、现在,
老师将一个棱长是
1
分米
的正方体中装
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
杯中,你发现什么?
7
、板书:棱长是
1
分米的正
方体的
容量正好是
1
升。
想想做做
1
1
、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
、
图上的
3
个容器,
哪个容量最小,
最个容量最大
?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
吗?
3
、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
2
1
、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
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
大,哪个
容量最小?
2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
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 br>
3
、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
< br>的?
想想做做
3
探讨
1
升到底有
多少?
说出思考过程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1
、指名读题
2
、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升
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知识。
关于升,你还知道什么?你还了解什
么?
继续认识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 br>13
和
14
页
< br>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
以及容量单位升。
2
让学生估计一
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
识和初步的估计
能力。
教学目的
3
让学生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
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
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并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
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感知
1
升有多少。
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容器,培养对升的感受。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一、
复习引
入
p>
二、
自主探
究,
实
践求
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升可以仪用什么符号表示?
(
L
)
学生回答
容量的含义
认识升
棱长一分米的正
方体容量是一升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升
1
、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一升的量
器?
2
、
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一升的容器,
并分别标出
1
/
4
< br>升
1
/
2
升
3
/
4
升
学生自
主讨论,
(
1
)
分组合作,以组为单位根据手中
的材料讨论。
(
2
)
每组选一人汇报可以怎样做
(
3
)
教师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
(
4
)
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做好个别
辅导
提问。
(
1
)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制作的结果
(
2
)有没有不同的标法?
4
、用自己做的一升的容器来量一量。
(
1
)量一升水,试一试能倒几杯?<
/p>
提问:一升水能倒几杯?你一天能喝几
杯水,有没一升
通过议论,争辩
得出最优方案
小
组
内
p>
适
当
分
工,让每个
同学
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生将一升水倒
入
< br>所
带
的
杯
子
里,小组内合作
完成。
让学生把前面获
得的感受和经验
p>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三、
运用新
知,
展示能
力
四、
解决
问
题,
升华提
高
五、
总结评
价,
拓展延
伸
(
2
)估计桌上放着的一碗水比一升多还
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
它有多少升。
1
、
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碗锅,盆等
全组同学一起讨论,
,估计这些容器
的容
量各是多少,再量一量,看哪组的估计
水平高。
2
、
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
(
1
)谈话:在找几个容器,先估计能盛
多少水,
再用自制的容器量一量
(
2
)汇报估计和测量结果
1
、
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
学生读书上的题目指名说说容器的名
称
指名说答案,全班共同校对。
2
、
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谈话:知道了一
升水有多少,想不想
知
道一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知道一升
水的重量?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体会
< br>同学们回家找一些容器,先估计能盛多
把一碗水与一升
水
进行比较,学
生充分发表自己
的意见。
学生再实际量一
量,来验证估计。
用自制容器量一
升水。
把水倒入自带的
容器中,观察水
面的高度。
观察本组其他同
学水面的高度
学生估计并动手
量
学生各自判断,
做在书上
学生自主发言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少水,在实际量一量,向家长汇报。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 br>15
到
17
页
< br>
1
、
让学生认识毫升,知道
1
升
=100
0
毫升,会进行升和毫升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的
2
、
在学生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
养成认真,
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毫升有正确的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毫升理性的认识。
在生活中感悟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对毫升理性的感知
教学理念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一、
复习导
入,
唤醒升
的概念
p>
二、
观察实
验,
体
验
1
毫
升
的<
/p>
概
1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
位
学生用手势或身边物体
升,一升有多少?
升还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2
、填空:下面的容器大约能盛多少水?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打钩
(
1
)
电饭锅(图)
1
升
(
2
)
金鱼缸(图)
3
升
(
3
)
饮水机(图)
9
升
19
升
190
升
30
升
300
升
5
升
50
升
表示一升
学生在自己的本上选择
正确的答案。
学生拿出搜集好的材料
互相介绍
学生充分自主的回答
(
3
)出示例题主题图,谈话:这是老师
在超市拍摄到的一些镜头,
你能从中了解
哪些信息?
(
4
)
介绍: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
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
用符号
ML
表示
<
/p>
小组合作实验,汇报实
(
5
)
小结:现在你对毫升这个容
页脚内容
念
1
、
初步认识毫升。
(
< br>1
)揭示: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个容
量单位
毫升
(板书课题)
(
2
)交流:毫升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
应用,你在哪里听过
或看过毫升?
[
标签
:
标题
]
三、
再次实
验
四、
生活应
用
五、
小结延
伸
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呢?
2
、逐步体验
1
毫升
(
1
)
p>
引导描述: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
道
1
毫升有多少吧,先猜猜看,
你认为一毫升大约有多少呢?
(
2
)
教师演示,这是一个长
宽
高都
是一
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里面
盛满了水,把水全部倒进这个量
筒,
可以看出这些水大约是多
少?(一毫升)
(
3
)
p>
学生实验:用滴管向小正方体容
器里滴满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
p>
是一毫升。
(
4
)想象: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
一毫升有多少。
验结果
同桌互相交流
让学生写在自己本上
学生充分自主的发言
让
写
在
自
< br>己
的
作
业
本
上,
探索
1
升
=1
000
毫升
1
、
实验发现
(
1
)
p>
逐步出示
1
毫升
10
毫升
100
毫升
500
毫升的容器。
装满水演示。
小组合作,对毫升有进
(
2
)
p>
交流:一升等于多少毫升?
一步的感知
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
1
独立填在书上
升等于
1000
毫升)
2
、
感知体会。
(做想想做做
第
3
题)
(
1
)
p>
估测:下面每种饮料分别是
多少毫升?(
1
00
毫升
200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毫升
250
毫升)
(
2
)
p>
计算: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
少瓶才正好是一升?
(
3
)
谈谈你的收获
活化毫升的知识
1
、
猜数游戏
(
1
)
p>
谈话:
下面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
药水,你能
猜出来吗?
(
2
)
p>
这是一只针筒,里面的药水比
10
毫升少,
猜猜,可能是多少毫升?同
桌互相说一说。
(
3
)
p>
课件出示两只小药瓶,
其中一瓶
的
药水是
10
毫升,<
/p>
你能猜出另一瓶吗?
(
4
)
p>
课件出示
100
毫升的药水袋,
说
说这袋药水有多少毫升吗?
< br>3
,估测实验,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4
、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5
、阅读你知道吗
读后指名说体会
拓展毫升的知识
1
、
提问,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
2
、
倒
p>
100
毫升饮料,实验多少口喝完。
再算算
一口多少毫升。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 br>18
—
19
页。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
器的容量,
教学目的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
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常见容器容量的估计。
加深学生对升
和毫升的实际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
教学理念
应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一、
深化认
识
升
与
毫
升
二、<
/p>
升与毫
升的换算
三、
估计容
量
图
练习二、
1
1
、指名读题
2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
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p>
3
、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
p>
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
2
1
、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
、指名口答
3
、集体订正。
练习二、
3
1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
、为什么
3
升大于
2500
毫升?
独立完成。
交流思考过程。
独立完成后集体
订正。
口答。
练习二、
4
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
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
p>
少毫升的水。
(
指名口答
< br>)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
4
个量杯的水
合起来比<
/p>
1
升少还是比
1
升多?
小组操作。
练习二、
5
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
2
升的水,选哪种容器
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
盛
50
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
6
1
、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
题。
2
、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
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器
具。
(
< br>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
页脚内容
小组汇报
[
标签
:
标题
]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
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
量,再用
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 br>20
到
21
页
< br>
1
、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容量知识科学的制作杯琴,并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教学目的
2
、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制作杯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挖掘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理念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
激趣导
入
二、
探索
奥
秘,
制作杯
教师活动过程
1
、
导入语:春天萌动着希望,仿佛每一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个生命都跳动着勃勃的生机,
有着欢
歌的喜悦,
树林里的小动物们就奏响
了欢歌,举办了盛大的狂欢节。我们
一起去看看吧。
2
、
出事课件。
画面呈现动物们群集树林一处,
个个手舞
足蹈团团围住欢歌发出地方的场面。
画面
配音:
吉他,
架子鼓,
电子琴等乐器发出
的声音融成一支支深受大家喜爱的歌。
一
学生说说各自的
个小朋友托着杯子向大家走来,
什么话也
见解
没说,在杯里倒了一些水,开始表演。
大家入迷了。画面停在这里。
谈话:你们觉得好听吗?想说点什么?
3
、
揭示课题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琴
1
、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杯琴演奏乐曲。
谈
话:
老师刚刚学了一招,
想不想看老师
的表演。
教师弹奏,学生听。
p>
谈话:
看了教师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产
生
了什么样的疑问?
2
、
p>
谈话:
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大家提出
的问题
。
请你们先拿出质料不同的杯子,
用
量杯量
同样多的水倒入杯中,用筷子敲击杯子,
听听发出的声音
是否相同。
在这
7
< br>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再敲
一敲,你们会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用的
< br>杯子是相同的,
装了多少水就发
出
什
么
样
的
声
音。
学生活动,发现
音不同。
学生活动,发现
水越多,音就越
p>
高。
学生将本小组的
作品展示
3
、
:你们
通过实验知道了杯琴的制作原
理,下面就小组制作杯琴。
各小组完成后,选派代表展示。
4
、
作完成杯琴的制作。
(
1
)
p>
教师弹奏音
1
、
2
、
3
、
4
p>
、
5
、
6
、
7
,学生听音后根
据音的
高低加水或减水。
(
2
)
p>
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做好每个
每个小组把本组
杯中水有多少毫升的记录,
的节目表演给大
直到把音调好。
p>
家看。
5
、
制作成功,集体合奏小星星。
教师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指定几人轮流敲击杯琴,学生合唱。
6
、
总结:
我们把这些敲出不同音的一组
杯子叫做杯琴。
< br>
三、编编唱唱,奏响欢歌
1
、
才艺大比拼。
(
1
)
赛前布置,说明比赛规则
(
2
)
小组排练
2
、
评选最佳才艺组,颁发奖状
四、知识大储备
1
、
提问:
上完这节课,你最开心的事情
是什么?
2
、
阅读你
知道吗,
了解有关同样发声原
理的乐器
3
、
结束语。
让学生说这节课
所学内容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课题
3
、三角形的认识
国标本苏教版
教学内容
第八册
P22
—
23
页
< br>P24
想想做做第
2~3
题
p>
1
、
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
操作、
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
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
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的
2
、
使学生
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
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
发展观察能
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探究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
.
比较
.
分析
.
综合
,
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一
联
系
p>
实
际
引
入
课
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生活
中
你在哪儿见过三角形?
展示例题场景图
有三角形吗?
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巡视指导
你是怎么做的三角形?
展示做出的三角形并汇报过程与方
法
回忆
互相交流生活中
的发现
观察
,
交流
学生运
用自带材
料独立做一些三
角形
交流做三角形的
方法:
小棒摆、
钉
子板上围、
沿三
角
尺边画、
用直尺在
方格纸上画、
p>
…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
?
讨论交流
(教师引
导,
明确三角形是
能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吗?
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有三条线段围成
的)
独立完成画三角
形
。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
点?
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示
:
可先点点
,
后连线
.
在画出的三角形
上标出各部分名
称
交流:
三角形有
3
条边、
3
个角和
3
个顶点
独立完成
并标出三角形的
边、顶点和角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感
受
三
角
p>
形
三
条
边
的关系
要求:
拿出教
师指定的小棒,
拼三角形,
分组操作
并记录
分别是:
(单位:厘米)
2
、
3
、
7
;
2
、
3
、
5
;
3
、
5
、
7
<
/p>
3
、
7
、
9
5
、
7
、
9
哪三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
为什么
同样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围
成,有的却不行呢?
比较它们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提
示:用
2<
/p>
根长度的和与第
3
根比)
每一种情况
(以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填)
2
p>
、
3
、
7
;
2
、
3
、
5
;
< br>
3
、
5
、
7
3
、
7
、
9
p>
5
、
7
、
9
分组计算、比较、
分析
交流结果
(
2
根长
度的和大于第
3
根时,
能围成,
小
于或等于时,
不能
围成三角形)
用<
/p>
3
、
11
、
p>
6
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交流发现:
你觉的
< br>刚才的发现该如
何修改?
引导小结:三角
形的特征:
较小两边长度之
和大于第三边。
自由练读:三角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形的较小两边长
< br>度之和大于第三
边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练习
出示以下长度的线段:
(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
选
课堂小结
5
、
6
p>
、
7
、
8
、
9
、
11
、
12
、
15
你能选择三一个三角形吗?
择
交流:
各位同学是
如何选的,
并说明
能拼成的
理由。
(答案有很
多,
发展学生的发
散思维)
答案的不唯一,
< br>锻
炼了学生的思维
体操。
读题
、
分析
、<
/p>
判
断并交流(第
2
、
3
两组都可以
……
)
观察交流(有三
条:
①学校—电影
院—少年宫;
②学
校—少年宫;
③学
校—
邮局—少年
宫)
(第②条最近;
p>
因
为①、
③两条路线
都与第②条围成
了一个三角形,
根
据
三角形两条边
长度的和大于第
页脚内容
三边,
所以第②条
最近。
)
[
标签
:
标题
]
如果已经选了
7
、
8
,第三根是谁?
“想想
做做”第
2
题
要求: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想想做做”第
3
题: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
分别怎么走?
哪条路线最近?
你能用刚学的知识解释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
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收获?<
/p>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课题
三角形的高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4
例题、
“试一试”
P
25
“想想做做”
1
、
让学生
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
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会用三角
尺画三角形的高
(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
。
教学目的
2
、
让学生
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
步体会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
教学难点
测量“人字梁”中哪条线段的长
教学理念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还原数学的真实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理解
“人
字
梁”的高
教师活动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p>
你对三角形有
哪些了解?
揭示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教学例题
< br>出示
“人字梁”
图
提问:
图上画的是
< br>什么?
图中的人字梁有多高呢?会量吗?
学生活动过程
同桌交流:
由三条线段围成
。
教学调整
的图形;三条边、
三个顶点、三个
角等
如果有见过的,
可以让其介绍
讨论、交流: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测量
“人
字
梁”的高
理
解
三
p>
角
形的高
指名在图上指出从哪儿量到哪儿
量人
字梁的高实际就是量哪条线段的
长?
它和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
有什么关系?
量出这个人字梁的高
巡视测量方法
适当指导
互相在图中指出
起点、终点
互相指所要量的
线段(中间
1
< br>条)
与人字梁下面的
横梁互相垂直
独立测量人字梁
的高
交流测量方法以
及人字梁的高
观察作图过程
交流:
对三角形
的高、底的理解。
独立阅读书中的
一段话,加深理
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示范画三
角形的高,
边画边介绍三角形高的生成
定义。
结合黑板上的图,
揭示高、
底的有
关知识
测
量
三
角
形的高
巩固练习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一条
高,
那么从另两个顶点也可以这样作高
吗?
教学试一试”
:
巡视测量方法
指名口答
共同校对
师指图
1
:
它
的高是从哪个顶点向
对边作的高?
解
高、底的知
识
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情况
独立量出每个三
角形的高并记录
检查
订正
同桌互相指,并
说明谁是谁的高
p>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想想做
做
”
第
1
题
“
想
想
p>
做
做
”
第
2
题
p>
“
想
想
做
做
”
第
3
题
“
你
p>
知
道
吗?”
p>
从
另
两
个
顶
点
可
以
向
对
边
作
< br>高
吗?
那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演示作出另两条高
可以利用图
3
对钝角三角形的另
两条高,稍作介绍并演示
。
“想想做做”第
1
题
巡视学生作图情况
适当提示:
指图
3
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谁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
p>
除了这两条高,
你还能画出它的另
一条高吗
?
指名画图
巡视检查
能随便剪的吗?
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你打算把高与哪根小棒的长度比较?
(或底)
,明确相
互依存关系
观察、交流:
也可以作高。
交流:有三条高
独立完成,展示
交流画图方法
直角三角形
互相指出两条直
角边
(以第一条直角
边为底,高是第
二条直角边;如
果以第二条直角
边为底,高就是
第一条直角边
)
独立作图,互相
检查
独
立
p>
阅
读
弄
清
题意
交流对题意的理
解:
两条边的长度之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全课总结
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比这根小
棒短?
提示: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所有
线段中,
哪条线段最短?边提示边
画示意图?
< br>
了解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
出示做好
的三角形,
指名拉,
说感
受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和
p>
大
于
第
三
条
边)
看图、分析:
与两边的小棒比
较
有困难。
垂直线段最短
p>
独
立
阅
读
交
流
获得的知识
p>
交流生活中的例
子
小组交流各自的
感受。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课题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
教科书
P26
例题,
P26-27
“
想想做做”
1
、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教学目的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
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
复习引新
揭示课题
师
生
p>
互
动
引导探索
填表
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通过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过程
我们学过哪几种角?
小于平角的角有哪些?
学生活动过程
周角、平角、钝
角、直角、锐角
教学意图
选择角的分类作为复习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回忆锐角、
直角、<
/p>
钝角,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在研究三角形的分类的过程
中,让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
讨论、自主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的分类知识,
教师在学习过程
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培养学
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的习惯。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
直角或钝角?
钝角、直角、锐
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出示书中的
6
个三角形图
请仔细观
察这几个三角形,
它们各有几
角
明确要求仔细观
察
共同交流第一个
三角形
独立判断并填表
小
< br>组
交
流
相
互
检查并订正
个锐角、直角、钝角?
以第一个三角形为例指导分析并填表
能按这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的吗?
谁能说说自己填写的表格?指名回答
分析
出示放大的表格,根据学生回答填表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观察表格,
你们认为这些三角形可以分
为几类?怎样分?
分类
提问讨论结果
指名回答
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根据它们的不同之处,可以怎样分?
根据表格以及大家的分类结果,
谁能说
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
集
合
图
表
示分
类
p>
巩
固
深
化
加深理解
判断
猜一猜
“
想
想
p>
做
做
”
第
1
题
么样的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什么样
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一个椭圆
如果我们用这个椭圆表
示三角形这个整体,
你能把它分成几部
分?能写出每部分名称吗?
根据学生回答,
< br>解释图意:
把所有三角
形看作一个整体,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
角形、
钝
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
分。
判断:
①三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钝
角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
小组讨论并交流
独立尝试
交流分类结果
交流对图意的理
解
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
说明判断理由
猜测
判断
交流
独立画图,用三
角尺比,判断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
连一连
等活动,促使学生不断
积累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表象,
把概念和表象结合
起来进行判断。
角形。
③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
想
想
做
p>
页脚内容
[<
/p>
标签
:
标题
]<
/p>
做
”
第
2
题
“
想
想
p>
做
做”
第
3~5<
/p>
题
猜一猜:
出
示几个只露出一个角
(直角
或钝角或锐角)
的三角形猜是什么三角
形
p>
“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出练习要求
交流各自画的三
角形的名称
独立完成
交流练习情况及
判断方法
独立完成操作
交流动手情况及
感受
检查错的学生重
新练习
独立动手画
互
相
交
p>
流
检
查
订正
观察
交流:
是原
来三角形的高
独立按要求作图
并交流
检查并订正
是用比
< br>3
个角吗?
如果不是,你是怎么比的?
“
想
p>
想
做
做
”
第
6
题
“
p>
想
想
做
做
”
第
7
题
“想想做做”第
p>
2
题
组织交流
检查
提问判断方法
“想想做做”第
< br>3~5
题
指名演示
巡视检查学生动手情况
展示操作结果
共同评议、校对
“想想做做”第
< br>6
题
提出作图要求
巡视作图情况
展示学生答案
提问:画出的线段是原来三角形的什
么?
“想想做做”第
7
< br>题
提问作图情况并小结
课题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科书
P28
例题、
“试一试”
P
29
“想想做做”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
和是
180
°”
。
教学目的
2
< br>、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这一知
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步骤
创
设
情
境
激趣
导入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
通过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活动过程
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
形的三个角的
度数
谈话设疑:
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
度数,我能猜出第
3
个角的度数
师生互动
生说师猜
学生活动过程
用自己的三角形
按要求操作
同桌交流(小组
交流)
对照检查(有异
议的做好记录)
取出各自的三角
板观察
交流(它们都是
直角三角形)
互相指三个角
(认识内角,互
相交流)
学生计算
同桌交流各自的
想法
(两个三角板内
页脚内容
教学调整
自
主
p>
探
索
获取新知
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
初
步
感
p>
知
内
角
和
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屏幕显示同样的三角形,指名指出角
叙述:这三个角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180
°
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吗?
检查学生活动情况指名说内角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验证
自主探索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
p>
180
°,
是不是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呢?
[
标签
:
标题
]
应
p>
用
知
识
解决问题<
/p>
“试一试”
“
想
p>
想
做
做
”
第
1
题
“
想
想
p>
做
做
”
第
2
题
p>
“
想
想
做
做
”
第
3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根据情况适当提示不同的方法)
巡视
指导
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组织学生演示、交流
结合实验交流情况,
提问:
通过多次实
验,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p>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现在你能像老师那样猜出角度吗?
出示“试一试”
巡视
个别指导
提问:∠
< br>3
多少度?
你是怎么算的?(适当提问)
请大家
量一量,
看看与算出的结果是否
一样?
提出练习要求
你是怎么算的?
第三题还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一
个三角形吗?
(学生拼好后选择不同拼
法展示)
哪些是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
角和都
是
180
°)
猜测并交流
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
分组合作验证三
角形内角和
交流实验方法
互相交流、提示
同桌互相猜角度
< br>独立完成∠
3
角
度的计算并验证
独立完成
交
流
算
法
(<
/p>
从
180
°
中<
/p>
依
次
去
减)
p>
观察交流:
90
°
-
55
°=
35
°
独立动手实践
交流不同拼法
小组中分别指出
页脚内容
[
标签
:
标题
]
题
p>
“
想
想
做
做
”
第
4
题
“
想
p>
想
做
做
”
第
5
题
“
p>
想
想
做
做
”
第
6
题
全课总结
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结
合学生回答,
小结:
任何一个三角形
的
内角和都是
180
°
提出操作要求
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怎么算?
对折后是什么图形?内角分别是多少
度?内角和呢?
再对折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内角分别
是多少度?内角和呢?
两次对折出的三角形什么在变?什么
没变?
出示教师用三角尺,
与你们的三角尺比
p>
一比,谁的三角尺内角和大?
提出练习要求
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你是怎么算的?
比较两种算法,
p>
你喜欢哪种?你有什么
发现?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
p>
结果会怎
拼成的三角形的
内角
,
并且说出它
们的角度
<
/p>
独立计算,交流:
拼成的三角形的
内
p>
角
和
还
是
180
°
独立按要求操作
并填写
四个内角都是直
角,
内角和
360
°
对
折
后
是
三
角<
/p>
形,三个内角分
别是:
90
°
45
°
45
°,内角和是
180
°
<
/p>
再对折后是三角
形,三个内角分
别是:<
/p>
90
°
45
°<
/p>
45
°
内
角
p>
和
是
180
°
p>
独立完成角度的
计算并交流
判断交流并说明
理由
页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