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选择信人不如信自己
-
人工耳蜗选择信人不如信自己
我家小辉
4
岁半了,先天性耳聋,
< br>11
个月左耳植入了人工耳蜗。按说,这么小植入的
孩子
,语言发育应该与正常孩子差距不大,我也一直期待孩子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听、说。
<
/p>
为此,术后我一直在努力帮孩子康复,开始是自己在家从早到晚跟他说话,小辉长到
2
岁就送到康复中心进行专业康复。孩子听得还凑合,但是言语清晰度
、
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
能力、反应速度
等其他方面,总觉得比同康复的其他孩子差。
我给他换了三家
康复中心,
都不理想。
我琢磨着,
是不
是选错了耳蜗把孩子耽误了……
随即,
我开始认真研究、
对比几家耳蜗的参数,上网查各种资料,
还特意观察康复中心里植
p>
入了不同品牌的孩子听说及康复情况,并和很多家长交流、取经,询问孩子日常的情况。
p>
其间,我还接触到了
3
< br>个左右耳植入不同品牌耳蜗的孩子。效果都是后植入的那侧比
先植入的强。其中有
一个时隔
8
年又在对侧植入另一品牌耳蜗的孩子,听和说的效果
却明
显比先植入的那侧好,真让人吃惊。
慢慢地,我发现,我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妈,发现孩子耳聋后心急火燎、两眼一抹黑,一
门心思听医生的,对耳蜗没有任何概念和认知,更别说深入研究了,只想着赶紧做手术,让
孩子早点听见,可心急真是吃不了热豆腐……
经过半年的
学习研究、
对比分析,
我做了个重大决定:
让孩子对侧植入另一品牌的人工
耳蜗。
我不想取出之前的植
入体而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也不想孩子一直这样下去,
更不想
再“遵循”所谓的“金标准”被医生左右,希望给自己和孩子再来一次的机会。
作为家长,
给孩子
对侧植入另一品牌的耳蜗,
实属无奈之举。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想说
的,既不是为了鼓励各位家长给孩子换品牌做对侧,也不是要拿孩子做“试验田”<
/p>
,
而是在警
示各位家长:医生推介你做哪
家并非“金标准”
,
拍板、决策的人是你,别再做让自己后悔又
误了孩子的事!
☆为什么医生被无条件信任
和所有商
品一样,人工耳蜗有它自己的受众、
品牌和价格;和所有商品不同,人工耳蜗
因其高深的技术和人体植入式的治疗方式,变得专业而神秘。
如果我们想买台电脑、电视、空调,
通常第一反应是上网查查哪个牌子好,
第二反应是
到卖场里转转,
看看、
p>
比比、
体验体验。
怎么到耳蜗这儿就卡壳儿
了呢?因为它是医疗器械,
是要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
和我们的
身体甚至生命息息相关,
尤其当这事儿发生在孩子身上。
p>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选择依赖和信任。对象就是医生。看病找医生,天
经地义。医生给孩子做的检查,医生判断孩子听力损失程度,医生诊断需要植入人工耳蜗,
p>
于是,
“医生让我做哪家我就做哪家”
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就如同,
p>
我们不会质疑医生为什么开这种药而不是那种药一样,
上千年的历史
成就了一
种思维模式:遵医嘱。
☆耳蜗以效果论英雄
信任源自专业。
让我们信任的,
p>
一定是医生的专业水平,
而不是这个你认识他、
他不认识你的人。
那么
好,医生的专业是什么呢?治疗。<
/p>
在这里,
我丝毫不怀疑我们现有的耳鼻
喉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及职业操守。
多年临床经验,
让他们具备了
丰富的诊断、治疗及手术经验。因而,在对于听力的检查、听损病因的诊断、
听力损失情
况的评估、
治疗方案以及是否符合人工耳蜗适应症等问题方面的阐释、
< br>判断,
无
一不彰显着他们的专业水准。看病听医生的,指
的也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