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家庭教育精粹
-
古代圣贤家庭教育精粹
“国学”当有精粗之分,教育、教化之别。精者学术也,粗者社会生活也,教育
者,
学习之次第,教化者,道德之感知。此二者不可不明,其次当明背景,近年
的“国学热”
不能仅从现象上看,表面来说它与
1980
年代以来的气功热、
宗教
热、培训热等有共同的原因,又有区别。共同的原因主要是对
1950
年代以来精
神需求单一的反弹,区别是潜意识中对民
族文化、国家历史的回归。
辜鸿铭
曾说
“欧洲词义上的宗教只是教育人要成为一个好人,
而儒教在
这方面则
做得更多,儒教教育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好的公民。
”关
于“好的公民”的教育,
近代主要转向了学教教育,
但普遍缺乏
人文精神,
上世纪初美国开始重视学校里
的“通识教育”即是有
效的改良,从韩、日、台的成功借鉴,亦能说明,中国大
陆目前尚无明显改观。所以有人
戏言当今社会,好人不多,好公民更少。
以下则摘历代对蒙教有系统归纳的文章段落如下: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
写文字及有杂细宜,皆所当知。
————朱子《童蒙须知》
蒙学宜择
严师,
故以师儒之教为先。
师虽言,
父
母溺爱不可也,
故父母之教次之。
教在父师,学在己,故勤学又
次之。然学莫大于明伦,故列五者之伦,而于父子
加详焉!
————元·胡炳文《纯正蒙求》
家
之兴由子弟之贤,子弟之贤由乎蒙养。蒙养以正,岂曰保家,亦可作圣。叙蒙
规三篇,第
十二。
(蒙规一)童蒙以养心为本,心正则聪明·
·
·
·
·
·
(蒙规二)一
曰孝亲。二曰弟长。三曰尊师。四曰敬友。
·
·
·
·
·
·
(蒙规三)一曰诵读。二曰字
画。三
曰咏歌。四曰习礼·
·
·
·
·
·
凡子侄,多忌农作
,不知幼事农业,则不知栗入艰难。
·
·
·
·
·
·故子侄不可不力农
作。汉取士,设孝弟力田科,敦实务本也。
————明·霍韬《霍谓厓家训》
而
养正莫先于礼。
·
·
·是故朱子《小学
》必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明·屠羲时《童子礼》
子弟
读书,大则名就功成,小则识字明理,世间第一好事。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
之时,歌诗一
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受、极关系者、集为一书,
令之歌咏,与之讲说,
责之体认。
————明·吕得胜《小儿语》
《幼
学琼林》
,别称幼学求源、幼学须知、成语考、故事寻源。以骈文写成,当
时有言,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小学之设是教人由之,
·
·
·
·
·
·
今文公所集,
多穷理之事,
近于大学。
又所集之语,
多出四书五经,读者以为重复·
·
·
·
·
·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此小学所以多废
也。
古人教人,自幼便教他礼乐,所以德性气质易于成就。凡人有记性,有悟
性·
·
·
·
< br>·
·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
熟读。然歌诗近于鼓舞,习礼便有简束的意在。近日人才之坏,皆由子弟早习时
< br>文。
教小儿,不但是初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
。每见人家养子,当其知识乍
开时,即戏教以打人、骂人及玩以声色玩好之具。此等气习
,沁入心腑,人才何
缘得成就?
————清·陆世仪《陆桴亭论小学》
孔子于伯鱼,亦有学诗、学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
不购觅
好书与之诵读,
事事委之于师。
故先生教学功夫,
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
字之识者过半则读
之
易。且
其
目之所<
/p>
视
,亦知属
意在书
,而不抑天
口诵
矣·
·
·
·
·
·
< br>《四书》与之逐字、逐句讲,如俗语一般。不可唯期能背而已,若尽力
一时强记,
苟且塞责,及过数日,茫然不知,读有何益?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今
人流俗,不知意有深浅、雅俗,而书无二本。另幼年至少时,琳琅满目以各种
知识,欲开
其眼耳,或教以某艺,岂不知,拔苗助长,本不培原,皆先声夺人,
长大何益?又辩言,
外国人都这样,某某怎么说。笑话,外国人亦有高低,世家
哪是这般,又哪个卖东西的不
说自家的好。又本立而行,某(父母、外人盲从商
家之言)不耕己田而言人过,所担忧者
,均是妄想、浮云,孩童长大斯知其害,
晚矣!若《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之贤,成年后
亦有斯悔,今人思之。
未读经时功夫有暇,当与调声叶韵,讲
解故事,故事俱载前人嘉言懿行,讲解透
彻,不独渐知文义,且足启其效法之心。
心法吟→作人诗七章:立志、顺亲、诚身、识羞、谨慎、真读书、经
传,讲日记
故事等→读书三要:字句清朗、遍数满足、常常自背→读书五则:背不可早、
读
不可少、经文熟读成诵而后讲、诗文则先讲而后读也。→作人二大要:敬、信。
————清·潘德舆《示儿长语》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称帝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
者意。追昔所行,多不是。
(第一个以太牢之礼祭孔的就是刘邦)
————刘邦《手敕太子(刘盈)
》
从曾祖父那里,
我明白了不要时常光顾公共学校,
而是要延请好的家庭教师,
并
且懂得了在与求学相关
的事情上,一个人要不吝钱财。
———马可·奥德留《沉思录
》
,罗马皇帝,斯多亚学派后期代表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
答案,
而是向他
们提问。
————苏格拉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
古代中
国社会的主体是宗法制,
唐朝前以士族为代表,
唐朝后以乡绅为
代表,
古
人教育主要分两个阶段,
15
—
20
岁之前为小学,此后为大学,小
学乃修身立德
之本,大学乃治世立功之要,小学多在族中或乡里,大学多在府学或国学。
“大
成至圣先师”孔子早年即设教于家中,以诗、书、礼、乐教
子弟,这也是当时贵
族的常规教学,大约在中年以后,因学生的出路大多是做官,才涉及
到春秋(历
史)
、周易(社会、哲学)的教学,晚年游历归来已
68
岁,才着手六经的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