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说课人:聂映辉
一
.
说教材
.
1.
教材内容
.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计算的教学内容。
2.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
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p>
性质,
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
掌握了体积
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
计算,
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
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
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
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确
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
,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
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
状况
,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
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
评价自己、
建立自信。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
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
按照
新课程标准要求,
我想我要转变观念,<
/p>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要成为儿童学习的指导
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发
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
作发现法、
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说
一说、摆一摆、填一
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
动觉协
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
表象、
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
势,把静
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
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
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调
动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做到教法、
学法的最优组合,
p>
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
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 br>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一个有目的的、
主动建构
知识的
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
法为:观
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
填一填、做
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 br>
我力求以“长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
猜测验
证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
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从而转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
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
.
我安排了激情引趣
.
揭示课题
,
自主探究
.
推导公式
,
利用关系
p>
.
类推公式
,
巩固
练习
.
运用公式
,
全课总结
.
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
(一)激情引趣
.
揭示课题
.
首先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p>
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
1
厘米
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
少立方厘米。
接着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问题
.
如果要生产电视机
.
电脑
.
电冰
箱的包装箱
.
必须知道电视机
.
电冰箱的体积
.
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
.
还能切开数吗<
/p>
?
很显然
(
切<
/p>
开数
)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
那么怎么办
?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
(
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
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
始趣生的效果。
(二)
、自主探究<
/p>
.
推导公式
.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
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是当前小
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引导学生探索长
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首先组织
学生进行两个
探究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