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

萌到你眼炸
987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06: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浸染之白)


“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难点透析




地方时、


区时、


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 科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国各大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


随着 人类交往的密切,各科联系的加强,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成为近几年来高考


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 、


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 时间和空间上大跨


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 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难点透析】



1.


认识实质



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


(定性)



地球自转周期→

< p>
1


个太阳日→


15


°


/


小时


(定量)



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


(定标)

< br>;


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大早小晚(定法)。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的计算 。



2.


理解概念

: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

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1884


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


规定原则 上以


180


°经线作为地球上


“今天”



“昨天”


的分界线,


叫做


“国


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自然日 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


0


时(子夜)所在的隐形经线。



3.


掌握方法





1


)地方时。 地球上的地方时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确定,某地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当地 的地方时为


12


点,与


12

< p>
点相对的地方时为


0


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 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


同,越往东时刻越早,即东早西晚


(< /p>


大早小晚


)


,每隔


15


度,相差


1


个小时。地方时的计 算分三步进行。



①空间定位清楚,用图式两点的经度定点,清 楚准确直观反映空间关系;




②地理 分析到位


(


已知、


未知、


东西关系、


经度差和时间差的相互转换,


四者知其三 ,


可以任求其一


)


< br>


③数学计算准确


(


认真计算,


仔细检查


)



同时应注意以下隐含条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


方时 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8


时。即赤道在任何时刻晨线上都是


6


时,昏线上


都是


18


时;太 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和正午正相对的另一经 线地方时为


0


时。即正相对


的两条经线 地方时相差


12


时;经度相差


15


°,时刻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

< p>
1


°,时刻相差


4


分钟< /p>


(


东加西


减,东早西晚

< br>)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日照图中,平分昼半球的经 线为中午


12


时,


平分夜半球经线所在 地方时为


0


时;


区时与地方时一致的地 方在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上


(中央经线度



=15


°×时区数);过日界线时日期要发生变化。即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



(2)


区时。时区的划分:每隔< /p>


15


度划分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


15


的倍数,据此可以


求出任一条经线所在的时区。特 别注意零时区


(


中时区


)



12


时区的划分。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 /p>


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同区同时


(

< p>
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零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


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 ;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



的地方时


)


。区时的 计算:①确定经线所在的时区,并判断两时区的东西位置关系,东早西晚;②分析已


知与 未知条件,计算时区序号差及区时;③根据时区序号之差等于区时之差,算出结果,认真计算,并仔


细检查。




1



3


)日界线: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 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


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 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②运动性──人文日界


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 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


(


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


)


;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


言是运动的


(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


)


,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


日界线附近 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


180


度经线定 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


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意义──人文日界线是 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


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以任何时刻过人 文日界线,东


12


时区比西


12


时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


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 但钟点


(


区时


)


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


0



(


地方时


)


通过,两

< br>侧时间是连续的。


应用:


①在日照图上,


沿地球自转方向增一天的是自然日界线,


减一天的是人文日界线;


②求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比例。


一般而言,


当< /p>


0


°经线上为


0



00



(0


时经线和


0


°经线重合


)



180


°


经线上则为


12:00



全球正好两个日期各半;



0


°经线为中午


12



00


时,


180


°经线上则为


0


< p>
00



24:00(0


时 经线和


180


°重合


)


,全球只有一个日期;当


0


时经线在东经区时,新的一 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一日占


多一半;当


0

时经线在西经区时,新的一天占一大半,前一日占全球的一小半;日界线以东的日期比日界

< br>线以西的日期减一天,


0


时经线以东的日期比

< p>
0


时经线以西的日期加一天;据东


12

< p>
区的区时(


x


)算新的


一 天所占全球比例即


x/24


即可;


据西


12


区的区时



y



推算旧的一天所占全球比例即


y /24


即可。


(x+y=24



)




【典型例析】



[例

< br>1



如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

< br>3



21


日,非阴影区为


3



22


日。读图回 答。(


2000


年广东卷)




1



OP

< p>
的经度为




ON


的经度为







2


)这时北京时间为


3






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学生


能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推 断经度并进而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变更


特点来确定北京时间。考点以地球自转的方 向,东西经度的划分方法,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日期的变更特


点,北京时间的规定等知识 为依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圆形地球上日期、时间变化推移的规律,并据


此进行推导 和计算。(


1


)由图所给的条件,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 针),因为按地球自转方向


ON



OP



3



22< /p>


日(非阴影部分),


OP



ON



3



21


日(阴影部分),则


ON


为新一天的开始即


3



22

< p>


0


时,


OP

< p>
与日界线重合即为


180


°,根据图中

< p>
120


°推出


ON



60


°


E


。(


2


)明确北京时间为


120


°


E



地方时,因

< p>
ON



3



22


日零时,即可推出北京时间为


3



22



4

< br>时。做题过程中可以把方向、日期标


注在相应位置上,推断北京时间可以采用画数 轴作辅图的方法。



答案


:(


1



180


°


60


°


E (2)22 4 < /p>


[例


2



右图中 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


1


)~(


2


)题。




1


)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 p>
2


)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 br>A.9



40



B.20



20


分< /p>


C.8



20


D.21



40




2001


年文综 高考题)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