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

巡山小妖精
692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07: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人生宛如梦幻)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


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 提。


学生运用数学


概念进行推理、


判断 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


这是决定教 学效果


的首要因素、


基础因素和贯穿始终的因素。


所以,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概念是 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


又是


由命题构成的。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


是 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确地理解数学


概念,是掌握数 学知识的前提。




概念的形成实质可 分为两个阶段,


从表象通过分析,


综合发展为抽象的概括,


在具体的应用


中使抽象的概念再得以再现。


那么,


如何使学生的表象抽象出本质属性,


如何应用于实际呢?





.


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



1.


联系实际事物或实物,模型介绍,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


:“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数学来源于客


观世界,应用于客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存在 ,


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


数学概念


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


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


(


不是零 碎不全


)


和合乎实际


(


不是错觉


)


的感觉材


料。因此 ,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


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模型的同时,


获得对所研究对象


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本质,建立概念。




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用电 影票上的排号引入。



负数




用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


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 、


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等这些相反意义


的量来引入,


这些都是身边的实例,


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


让学生看到也感


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


可以丰 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


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意义,


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 出的,


又是为了解


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2.


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 是引入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


:


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


我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 学中分数通分、


约分


的依据


——


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


这 样的引入不仅回忆旧知识,


同时容


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3.


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 /p>


概念的定义当中,


有一种定义方式叫属加种差定义。


种概念的内涵在属概念的定义当中已被


揭露出来。所以只要抓住种概念的本质 特征


(


即种差


)


进行讲授便可以建立起新概念,比如在


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后,


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特殊后便可引入菱形、矩形、正方形。需


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一 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但在同一数学体系中,


一般只 能采用


一个定义。


事物方面的本质属性,


可以由所给的定义推出,


作为性质定理处理。


这样分析后,< /p>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的掌握很有条理性。




4.


从数学的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 /p>


在学生的历程中,


以及人类史上数学的发展,

概念都是在不断的需求中引进的。


比如人类起


初没有数的概 念,便用结绳的办法记数,


当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后,


记数问题解 决了,可是在


减法中自然数不能满足,便引入负数。当作除法时,整数不够用了,便引入 了分数,使数扩


展为有理数。但进一步学习,计算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就不是有理数了,又引入


了无理数。

< p>
通过这样的讲述,


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了,


数学确 实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样的一步步需求一步步满足,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抓住事物的本质属


性而总结出来的。


在给学生讲课中 ,


在引入阶段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概念的本质


属性剖析彻底,然后用定义将其揭示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 p>



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 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把形成概


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



条文加例题



,对概念的理解是极为不利的。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揭示 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


同时


能培养 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 如: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讲授单项式的概念的建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




(1)


让学生列代数式


: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 长是


________







表示长 方形的长和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________







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________






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________





⑤某行政单位原有工作人员



人,


现精简机构,


减少


25%

< br>的工作人员,


则精简


________

< br>人;




⑥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



元的商品售价


________


元。




(2)


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 些运算,


有何运算特征。


揭示各例的共同特征是含有

< p>


乘法



运算

< p>
,


表示







< br>(4)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讲解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的补充规定 ,


强调学生引起注意。



< p>
这样的讲授师生互动性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p>
由浅入深的展示了单项式概


念的整个形成过程,


既 不枯燥乏味,


又学了新东西,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体现了素质 教育


的新理念。




2.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给出它的确切含义。


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过归纳排 除定义的非本质属性。


对概念的深化认识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分析。


剖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以三角函数为例,


谈一下我在教学中 的认识。


主要抓住正弦函数进行剖析。


正弦函数的概念


涉及到比的意义、角的大小、点的坐标、距离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数概念等知识。正弦函


数的值本质上是一个



比值

< br>”




(1)

< br>正弦函数,实质上就是一个





,是一个数值;




(2)


这个比是在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那么这个





就是


:





其中






(3)


这个





的比值随


的确定而确定。


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 “


既然点



是角



终边


上 任取的一点,为什么说这个比值是确定的


?”


因而需运用相似三 角形原理,阐明点



不论选


在终边上的 什么地方,比值都是相等的;




(4)


由于



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



,所以这个比值 不超过


1





经过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之后,应指出


:


的终边上任一点



一旦确定,就涉及到



这三个量,


任取其中的两个就可以确定一个比值,


这样的比值只有六个。


因此基本三角函数


只有六个,这便是三角函数的外延。初中阶段只学习 四个。





在做上述分析时,


还要紧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


从中找出自变量 、


函数以及它们的对应法则。


这里自变量是


,函数是



< br>”


,这个



< br>”


之所以叫做



的函数,关键在于对于



的每一个确定 的


值,都有确定的比值与之相对应。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正弦函数的理解就比较深刻 了。




3.


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


存在着横关系和纵关系。


横关系表现为并列关系,


应利用对原有概念


的理解,区分易混淆 的概念;纵关系表现为从属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


确概念的联系与区 别。




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 应与两点间距离概念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这


两个距离都指相应的两点间 的线段的长;


不同点:


相应的两点取法不同。

< br>对于同种概念的比


较,通过分析,抓住其本质特征,以求对概念的透彻了解。




4.


举正、反例,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


主要是为 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


所出现的实际例子中的一些


概念本质 无关的性质,


会对概念的建立起着干扰作用。


因此在这阶段的教 学中,


要想降低学


生的心理干扰,


有必 要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分析概念。


让学生从较难的实例中分离出概念的

< br>本质。




例如:讲了因式分解 后,要举例子让学生识别,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



(1)





(2)





(3)





(4)



再如:

讲了圆周角概念后,及时利用图形举例,加以剖析,这样促使学生直观地抓住概念的


本质。例如下列各角是否是圆周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