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内容提要
: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
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反对以色
列侵略、收
复失地的正义战争。这次战争,虽然是一次规模有限、持
续时间很短的局部战争,
但是由于双方都有大国作后盾,
并使用了一
些
现代化武器装备,
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反映了苏美两霸的军事思
想和作战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战争突然、速决、剧烈和消耗巨
大等战争特点,<
/p>
为我们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丰富的内容。
现将第
四次中东战争简要情况作一介绍。
关键词
:
中东战争
历史渊源
战争经过
看法
一、战争渊源
(一)中东地区的地理概况
中东地区
,
位于欧、
亚、
非三洲的交界地带。<
/p>
中东地区是亚、
非、
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
和咽喉地带,是欧洲的翼侧。在历史上,中东地
区不仅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亚非国家的重
要门户,
而且是南下印度洋
的重要通道之一,
< br>当前是苏美两霸争夺的焦点。
埃及境内有一条世界
著名的
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两洋
(
印度洋、大西洋
< br>)
,四海
(
地中海、
黑海、红海、阿拉伯海
)
,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
位。
中东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
称。据
美国公布的材料,
世界总储油量为八百七十八亿吨,
p>
中东地区储油量
五百零六亿吨,
占世界总储
油量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
中东地区年产
石油将近十一亿吨,<
/p>
百分之九十以上供出口,
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
< br>
1
油供应基地。
(二)阿、以国家的历史纠结
一九六
七年“六〃五”战争后,六年多来,埃、叙为了收复失地,
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指望美、
苏出面“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但是,
美苏两霸为了保持各自在中东的势力和既得利益,
既争夺又勾结,
千
方百计地束缚阿拉伯
人民的手脚,
竭力维持
“不战不和”
的
紧张局面,
使阿拉伯国家处于“欲战不能、欲和不得”的困境,从中大发战争之
财,埃、叙军民对此强烈不满。为了打破“不战不和”的僵局,埃、
叙两
国领导人秘密商定,乘联大开会之际,于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
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
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实质,是阿拉伯国
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战
争,是中东地区各种矛盾,特别是阿、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这次
战争,
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主要战场。
阿拉伯方面
参战的有十一个国家
:
p>
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
苏丹、约旦、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埃、
叙为主,
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参战。以方就是以色列一个国家参战。
< br>
二、战争经过
战争分三个阶段
:
(
一
)
埃、叙两面夹击,以军仓卒应战
< br>(
十月六日至九日
)
十月六日
十四时半,埃、叙军队乘以军过“赎罪日”之际,在西、
北两线同时发起猛烈进攻。
p>
西线
:
埃及出动
飞机,
火炮,
对西奈半岛以军的重要目标进行了重
2
点突击,在空军、
防空部队和炮兵的掩护下,埃军进行了激烈的渡河
战斗。当日仅
用一小时就渡过了运河,占领了“巴列夫”防线上的第
一个支撑点,尔后继续投入兵力,
扩张战果。二十四小时内,埃军攻
占坎塔拉和夏特两城。开战时,以色列在埃军绝对优势
兵力进攻下,
战斗失利。九日,埃军一线部队已全部到达东岸,攻占福得港以南、
伊斯梅利亚以东和陶菲克一线,控制了运河以东十至十五公里地区。
北线
:
叙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
,
向戈兰高地实施突击。
在
叙军绝对优
势兵力的打击下,战斗第一天以军防线被突破。
经过四天激战
,埃、叙两线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逼得以总理梅
厄向美国呼救。
(
二
)
西
线埃军进攻受阻,北线以军反击得手
(
十月十日至十五日
)
北线
:
十日,以
色列按着重点用兵、先北后西、各个击破的方针,
加强了局势严重的北线,
一面使用第一线兵力仓卒应战,
一面从纵深
抽调战略
预备队,并快速动员后备力量,在北线反击,越过一九六七
年停火线约三十公里,
形成直接威胁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态势。
直
至伊拉克、摩洛哥等国援军赶到,才阻止了以军的反攻,形成对峙局
面。
西线
:
十日,埃军突然停止
了进攻,巩固既得阵地,调整部署,出
现了“战斗间隙”
。以军
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在基本稳住北线战局后,
主力立即向西线转移,
进行了一次坦克大会战。
由于以军充分利用了
埃军的“战斗
间隙”
,迅速把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使以军在西
线的兵力
增至二十三个旅,巩固了纵深防御,加上地形对以军有利,
3
埃军攻而不克,十五日被迫退到原出发地区转入防御。
(
三
)
西线以军转入
进攻,北线继续对峙
(
十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
< br>)
西线
:
以军根据美国间谍卫
星和高空侦察的情报,
以一支特遣队乔
装偷渡运河,突入西岸。
以军到达西岸后,迅速建立了桥头堡,摧毁
了埃军在陶索姆、
伊
斯梅利亚地区的对空导弹基地和高炮阵地。
十八
日,潜入西岸的
以军沿运河西岸往南发展进攻。二十二日,联合国曾
作出停火决定,但以军无视联合国安
理会的决定,继续扩大突破口,
不断往西岸增加兵力,
使以军在
西岸的兵力继续增加,
阻止了埃军二
线部队的增援,包围了苏伊
士城,切断埃第
3
军团后路,达成了对第
3
军团的合围,打乱埃军的战略部署,扭转了战局。
北线
:
基本上仍是对峙状态,二十四日,双方
转入停火谈判。
三、战争结果
p>
在这次战争中,阿方击毙敌人五千余人,俘五百余人,击毁敌坦
克近
千辆,击落飞机二百余架,击毁舰艇三十余艘。但是,阿方损失
更大,伤亡一万五千余人
,被俘九千余人,被击毁坦克二千余辆,被
击落飞机四百余架,
被击毁舰艇二十九艘,
一并丧失运河西岸一千九
百多平方公里和
戈兰高地四百四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
协议是自
1948
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
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这场战争震惊了整个以色列,
在两
面战线大量敌军的突袭下,以色列还未开始动员,在紧急情况下,以
色列仍然迅速在一天内站稳了脚步,
并在两周内便进行了反攻直接威
胁了两个国家的首都。不过,以色列也承受了比例极高的人员伤亡,
4
以人口比例而言,以色列在三周
内便承受了美国十年越战的伤亡比
例。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
10
月
17
日
决
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
5%
,并威胁
彻底禁运。
四、对此次战争的几点看法
第四次中
东战争,在战略指导上双方都具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
和教训,
对研究未来反侵略战争有很大参考价值,
从军事学术研究的
角度
,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突然袭击会影响战
争进程,但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不能
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突然袭击之所以成功,打得以色列措手
不及,在战争初期造成极大被动,主要原因
:
一是埃、叙从政治
到军
事,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密伪装措施和迷惑手段;
二是以色列轻敌麻痹和分析判断错误。
但是,
战场形势
很快发生了变
化,以军不仅顶住了埃、叙优势兵力的进攻,而且还顺利地转入攻势
作战,其原因除了以军战略战术灵活、指导正确外,主要是由于埃、
叙
领导人制定的战略目的有限,
既没有打到底的决心,
又无全面战
争
的准备,只是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引起两霸干予进行政治解决,并
< br>把整个战争的胜利,
寄托在突然袭击上。
因埃、
叙战略指导上的过失,
导致战争过程中的不良后果
:
在战略目标上,各有各的打算,埃及的
战略目标是夺取西奈
半岛,
叙利亚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戈兰高地,
都是
以夺取地方为主,
而不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
;
在作战协同上,
互不相顾,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在对以色列
重点反攻时,缺乏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