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锦瑟原文及赏析

巡山小妖精
657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07: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冷暖自知)


有关李商隐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锦瑟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


李商隐的文学文章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 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导语:李商隐


(


813



-


858



)

,晚唐著名诗人,下面是他


的代表作《锦瑟》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生毕业 网。





原文: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

< br>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


但此创作于李商 隐妻子死后,


故五十弦有断


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


每一音节,


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


念。


(


此句为转折句。


)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 自在的蝴蝶。


(


本句是对“华


年”的阐 释。


)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


本句亦是对“华年”


文学分享



有关李商隐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的阐释。


)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


喻指诗人的悲哀,即


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 眼泪。


)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


暗指诗 人


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


亦指自己对青春


年华的追思之情。

< br>)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 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


却并不知珍惜。


(



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





注释




< /p>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周礼·乐器图》


:“雅瑟


二十三弦,


颂瑟二十五弦,

< p>
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上》


:“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


其瑟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义山《回中牡丹为

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


听雨后梦作》诗 有“雨打湘灵五十弦”。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 调。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


为晚年之作。


李商隐妻子故去,


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


“思”


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齐物论 》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


蝴蝶也


;


自喻适志与


!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


文学分享



有关李商隐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为蝴蝶与


?


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 生如


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这里面 隐


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


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 br>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


迷惘。






望帝 春心托杜鹃:


《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称帝,号曰望


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


之 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


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


又名子规。


蔡梦弼

< p>
《杜工部草堂诗笺》


一九


《杜鹃》


诗注引


《成都记》



“望帝死 ,


其魂化为鸟,


名曰杜鹃,


亦曰子规。


”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


而自己则


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


《博物志》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 不


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新唐书·狄仁杰传》


:“仁杰 举明经,


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

< p>
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⑸蓝田日暖玉生烟:


《元和郡县志》


:“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


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文选》陆机《文赋》


:“石


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


“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 望而不可置于眉睫


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此情 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拢束全篇,

明白提出“此


文学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