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讲稿

别妄想泡我
977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08: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怎么知道自己被录取了)



《辛亥革命》试讲案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挽联:“是 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


完成先生 一二件未竟之功。”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挽联纪念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


回答:孙中 山




鲁迅说:“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 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


满足过,没有安 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介绍: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心血,受到人们的尊敬。孙中山一生


的事迹中,很为人们熟知的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小皇帝溥仪成为了中国的“ 末代皇


帝”。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还有哪些人物值得了解和纪念,在这节课上,我们 一起来学习。(学生:


认真听教师讲解,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




【问题


1


从武昌首义成功开始,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最终使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你 认为这


是历史的偶然吗?展示材料:



材料


1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


年至< /p>


1911


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


320


多家,资本总额


1


亿多元,是以前三十 余年的两倍多。



——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


上册


) < /p>


材料


2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


1901


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 练新军等。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


上册


)


材料


3










成立时间







1894




兴中会



1904




华兴会



1904




光复会



1906




日知会




( 学生:


阅读材料并回答:


经济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 条件、军事条件





引导学生小结辛亥革命的成果:


1.


中华民国成立,结 束封建帝制;


2.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概括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



1912


年元旦,


经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 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


以五色旗为国旗。



【问题

< p>
2



从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中,可以看出这个政权 跟古代封建政权有何不同?跟当时世界哪些


国家政权形式相似?



小结:不同-选举总统,不再是皇权至上、君主世袭。相似-美国法国的共和制。



引导学生表演


历史短剧表演:《

< p>
<


临时约法


>


讲了什么》



介绍表演者:


A

同学——进步读书人;


B


同学——蓄长辫子的清朝遗少;< /p>


C



D


两位同学 ——黄包车夫


甲、乙。



背景:《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人们议论纷纷。一日上午,茶馆来了一位读书人和一位蓄着辫


子 的清朝遗少,把他们拉来的两位黄包车夫甲和乙在一边候着。



读书人:咦,我说这位先生,您怎么还留着辫子呢?您不知道中华民国禁止蓄辫吗?


< /p>


清朝遗少:你管得着吗?我高兴留辫子,怎么样?还有,你,还有你们(指着两位黄包车夫 ),得叫


我老爷。都给我规矩点儿。



读书人:哟,您还在怀念过去的生活?这能成吗?现在是中华民国,一切都变了。临时政府不是颁布


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吗?我劝你回去好好看看,弄明白现在的社会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 p>


车夫甲、车夫乙:是呀,我们也听说有了这么一部法律,不知道讲了什么 ?听说以后再没有皇帝了,


当官的要什么,选举?这样来呢……



清朝遗少:你们放屁,不要皇帝不就乱套了吗?这么大的国家,谁来管?



读书人:你对人家放尊重一点。我告诉你,人人平等,言论自由,这也是《临 时约法》规定了的。没


有皇帝就乱套了吗?我看不会,


当今世界 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皇帝,


国家富强,


百姓安居乐业,

< p>
比如美利坚、


法兰西。



车夫甲、车夫乙:(对读书人)先生,您懂得真多。您再讲讲,那个什么临时约法里头还讲了什么,


现在跟以前还有什么不同?



读书人:


简单讲,


还有这些不同:


第一,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


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不像以前


只要“老爷”才有资格当官。第二,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是皇帝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 个部门去


管理,叫做,“三权分立”。第三,国家最高长官叫做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 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要


受到各方面限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是内阁和内阁总理,也是 相互限制,也不要当成是以前的宰相。



清朝遗少:变了,一切都变了……



看完短剧,大家谈谈你们的感受



概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1


,主权在民;

< p>
2


,自由平等,


3


,三权 分立,


4


,责任内阁制。


< p>
设问:“在


1912


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 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


吗?为什么?”


【问题


3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 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 方进行一场小辩论。


(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理性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


的观点。


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


可从除旧布 新、


人民的权利、


对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去思考;


失败方面则可从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有无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材料


1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 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


上册


)


整理



材料


2 1912



1919


年,


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

470


多家,


投资近


1

< p>
亿元,


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


1.3

< p>
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


50


年的投资总额,中国 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


1913


年为


4 3 448


马力,


1918




82 750


马力,约增加

< br>1


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


3 1915


年,袁世凯公开复 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


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 斥声中,


12


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


上册


)


整理



材料


4


民 国建立后,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


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 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


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 、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


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 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

< p>
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 兵的


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 天便动手剪辫子,听


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 p>



——摘自鲁迅《阿


Q


正传》

< p>


(正方提供下列材料,


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 进步开启了大门如


1



政治:


民主化


2



经济 :


工业化


3



思想:科学化


4

< p>
、生活:多元化,但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材料,除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等)



(反方提供下列材料: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辛亥革命


1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有彻底改 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


、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但革命的胜利果实 被袁世凯所窃取。除此之外鼓励学


生思维要发散)


< p>
以图片了解很多生活的变化起自辛亥革命,理解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影响力。

< p>


最后勉励:孙中山一开始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在成功推翻清 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


14


年之后,孙中山留下的遗言是“革命 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三、课堂总结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


义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首义的革命主 动首创和革命献身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现


实意义。


中 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

它推翻封建帝制,


颁布


《临


时约法 》,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0


世纪中国三次 历史性巨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也理解中国革命任务 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


终取得成功的。最后由工人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不断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一、背景



1


.时代:民族危机严重


< p>
2


.政治:清末新政、



预 备立宪”



3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


.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1


)兴中会等各地革命团体(


2


)中国同 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


个新阶段



6


.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7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二、过程



1


.武昌首义


1911.10.10


2


.湖北军政府成立



3


.十几省宣布独立



三、成果



1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3


——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



四、结局



1


.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2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意义



推翻;建立;观念深入



附:随堂反馈题



< br>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共


32



)


1



1905


年成 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


A


.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 争目标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 一领导中心



C


.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 义推翻清朝统治



D


.孙中山共和革命 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 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A



D


两项表述错误,


C


项发生在同盟


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


B


2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 ,不是正式大总统。



答案:


D


3



2011


年是 辛亥革命


100


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隆重纪念这 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切


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 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B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



D


.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没有能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答案:


A


4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


A


.总统




C


.总理








B


.参议院



D


.国民全体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而且还考 查了对


《临时约法》


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


D


5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辛亥革命已十年,

< br>清朝余孽继当权。


列强勾结诸军阀,


掠夺人民更不堪。< /p>



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br>


C


.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p>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 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由“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 阀”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


革命的敌人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D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D


6< /p>


.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


1911


年的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


(



)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 国


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A


项明显错误,排除。


C



D< /p>


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


B



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7



1912


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 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


“变局”和“创举”是指


(



)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p>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1912

< br>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是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巨变。



答案:


C


8


.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


(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


.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


A



C


< p>
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D


项。洪秀全


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社会的构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8



)


9

< p>


2011



10



10


日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日。


100


年前,辛亥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有个学生写了 一篇小论文。



1912


< p>
1



1


日,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3

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 和观念从此


深入人心。



材料二




2 010


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


展开。



材料三



100


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


有的社会变革……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5



)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


(4



)


(3)

< br>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

< p>
(9



)


解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


的 辛亥革命。第


(1)


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 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


(2)


问根

< br>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


(3)


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


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 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



答案:


(1)


错误及纠正: 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


白日旗改为五 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


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

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


)


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


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


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 意


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

< br>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精神:顺应 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


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讲案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外交是智者 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


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

(


决定性因素


)


、国家性质、国家 力量、国内外形势



……


< p>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

< br>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 ,而是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所以 ,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


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1949



11



8


日)



总结其要点: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 /p>



1


)国际背景: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除美国外都遭战


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 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


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 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


争和民主革命。



【合作探究】


1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最主要的成就是什 么?



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


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p>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了新中国。




2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 外交关系,而且在


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外交的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


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 护国际的


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p>



毛泽东在建国时也向全世


界宣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


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


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 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


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 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






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 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 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


斗争中不致孤立。

< br>


【合作探究】


2


< p>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


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总结:



1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 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


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 在摇篮里。




2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 p>



3


)从目的看:新中 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中国 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合作探究】


3



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 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


什么特点?


< p>
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


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过渡: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 哪些成就?



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 方针指引下同苏联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 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br>


设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何?



周总理


1953



12


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


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


成了核心部分;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


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 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


缅甸总理吴


努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


为 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过渡: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 泛认


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br>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


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 际新秩序


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步入


50


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



1


.日内瓦会议



1


)背景:


1953

< p>
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


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 br>2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


)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


50


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 第一


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 代表团,在会上施展


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 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


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 ,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


程碑。


< /p>



5


)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 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 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


威胁新中国的战 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


.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955



4



18


日至


24


日。亚非独立 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


团出席会议。< /p>




1


)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


)特点:第一 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4


)“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的


29


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 存在着巨大差别,


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 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象,存在这


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 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


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 多人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何去何从?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表讲话:



“中 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

< br>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 /p>


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 定下来,这是


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


4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 上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呢?




“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 形态不同;



“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 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


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 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5


)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 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



【合作探究】


5


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


?


1


.国际原因




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 br>



2


)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


)亚非 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


.国内原因




1


)卓越的外交家。


< p>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英明的外交决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合作探究】< /p>


6



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 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


)区别:



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原因:



旧中国:①社会制度的落后。②政府的腐败无能。③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②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③综合国力的增强。




3


)认识:①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 外交的失败。③


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④只有中国共产党 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


中国。



三、课堂总结,当堂检测



新中国在建 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


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


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四、



板书设计





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背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成就:







背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





意义:







背景: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召开:




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的舞台




背景:




参加万隆会议



召开:




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


1949


年至< /p>


20


世纪


50


年 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


年中国革命的

胜利使中国以独立自立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


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又根据国际 国内形势的


发展变化,适宜地制定了各时期的外交方针,既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 性,又体现了外交方针的灵


活性,从而取得这一时期一系列的重大外交成果,极大地提升 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依据新课


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 点讲清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平共


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以及这一时期的外交主要成就。在这一课的课堂设计中,为了充分调动学


生主动性、创 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前由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再


补充、


完善学习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程序,


整个 思路非常清晰,


教学环节中也体现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比 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幻灯片形式播放旧中国外交场面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

< p>
(开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标志),通过这些直观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新旧中国外交政策 的根


本区别。由此导入新课既新颖、简捷,又能传授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在 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政策,以及建国初期主要外交方针的制定时,则是通过在教师精心设 计的一组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分组


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附:随堂反馈题



< br>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共


32



)


1



1905


年成 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


A


.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 争目标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 一领导中心



C


.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 义推翻清朝统治



D


.孙中山共和革命 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 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A



D


两项表述错误,


C


项发生在同盟


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


B


2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 ,不是正式大总统。



答案:


D


3



2011


年是 辛亥革命


100


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隆重纪念这 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切


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 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B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



D


.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没有能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答案:


A


4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


A


.总统




C


.总理








B


.参议院



D


.国民全体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而且还考 查了对


《临时约法》


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


D


5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


“辛亥革命已十年,

< br>清朝余孽继当权。


列强勾结诸军阀,


掠夺人民更不堪。< /p>



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br>


C


.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p>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 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由“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 阀”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


革命的敌人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D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D


6< /p>


.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


1911


年的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


(



)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 国


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A


项明显错误,排除。


C



D< /p>


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


B



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7



1912


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 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


“变局”和“创举”是指


(



)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p>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1912

< br>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是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巨变。



答案:


C


8


.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


(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


.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


A



C


< p>
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D


项。洪秀全


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社会的构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8



)


9

< p>


2011



10



10


日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日。


100


年前,辛亥 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有个学生写了 一篇小论文。



1912


< p>
1



1


日,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3

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以中华民国纪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 和观念从此


深入人心。



材料二




2 010


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


展开。



材料三



100


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


有的社会变革……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5



)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


(4



)


(3)

< br>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

< p>
(9



)


解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


的 辛亥革命。第


(1)


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 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


(2)


问根

< br>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


(3)


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


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 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



答案:


(1)


错误及纠正: 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


白日旗改为五 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


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

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


)


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


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


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 意


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

< br>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精神:顺应 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


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讲案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


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


1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视频材料




2


)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



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


)组织学生讨论





4


)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


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 br>1


)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资料。


< p>


2


)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 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


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


)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 /p>


经济特区的作用。



< br>4


)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p>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 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


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p>



我国政府从


1988

< br>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59< /p>


示意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