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练习册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 br>13
日
星期四
14:22
2.
(
1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2
)凄惨暗淡,不景气。
(
3
)犹豫。
(
4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
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
/p>
(
1
)√(
2)
×
(
3
)
√
(
4
)
√
4
.
D
5. A
二、(一)
1.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
.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不放心。
3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
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二)
1
.
j
ǐ
l
ù
x i
ǎ
n
g
b
ó
2.
为下文写那位父亲托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电影做铺垫;
同
时也是与后文形成对比,
今昔相比照
,
父亲由年轻的电影迷变成
“不想凑什么热闹”
的老人,
由那时能托起我看电影的健壮变成
了如今的花
白头发的驼背。
3.
平日的生活里<
/p>
“我”
很难记起,
很难注意父亲表达父爱
的方式,
因为对这“爱”似乎已“习以为常”了。可是,眼前这位父亲的
举动勾起了我对童年,
对这相似一幕的回忆,
而这一举
正是浓浓
的父爱啊!
4
.父爱如山,父爱是海,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到哪,
无论我们飞多高
,
父亲无私的爱会永远伴我们左右,
而父爱是无
价的,父爱的高度是无法丈量的,因为父爱是没有终点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长
与
<
山海经
>
》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08
日
星期六
20:17
1
、
积累运用
1
.
惶
l
ǔ
悚
dan
琐
shu
ā
n
g
慕
hai
诘
p
ī
z
ē
n g
炙
2
.
A
p>
3
.(
1
)辟头<
/p>
(
2
)渴慕
(
3
)震悚
(
4
)疏懒
4
.
B
5
.
鲁迅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二、阅读鉴赏
(一)
1
.
第一层(第
1
段):写作者给阿长说《山海经》。
第二层(第
2~5
段):
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的感受。
第三层(第
6
段):写《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p>
2
.
表现
“我”<
/p>
十分震惊的心理,
也表现
“我”
对长妈妈产生“新
的敬意”的原因。
3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
对长妈妈的敬佩我爱戴。
4
< br>.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
法得到。
如今,
却由一个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人买来了,
当
然会
视为宝书了。
(二)
1
.
都给别人做佣人,都有着凄苦的人生,都有善良、质朴、宽
厚、仁慈的品质,任劳任怨。
2
.老哥哥勤劳、善良、正义,同事
还具有质朴、宽厚、仁慈的
品质,而且任劳任怨。
3
.老哥哥在“我”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声,却常挨骂,看祖父
的冷脸,人老体衰时背祖父赶出大门。
老哥哥走
时,
“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心还不好过,
真想给老哥
哥讲讲请,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4
.“我”热爱、同情、惦记、怀念老哥哥,对老哥哥有这深厚
真挚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老王》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四
14:29
一、
1
.缔造
谛听
僻静
避免
伛偻
辉煌
惶恐
2
.
B
3
.
C
4
.杨绛
钱钟书《围城》
二、(一)
1.
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可见
< br>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
.这正是老王善良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
得钱了人情,
去世前海硬撑着拿了香油、
鸡蛋上门感谢。
他的
仁
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最可敬的品质。
3
.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二十采用平淡的白描
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绪织入叙述的肌理之中。
4
.
含蓄地透露了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
还拿东西来谢
“我
们”,内心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
动。
5
.“我”具有平等意识,关爱
而非歧视不幸者,心地善良。
6
.运
用拟物夸张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奄奄一息的状况,
突出了他在艰难中报答他人的高
贵品质,
再次强化了老王临终前
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枯井,
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二).(
1
)不随便丢字纸,专门准备纸篓,还放在尊贵的位
臵上。
(
2
)有专门收字
纸的人,到专门的地点焚化。
2
.(
1
)焚化字纸。
(
2
)供奉掌握文运的神——文昌帝。
(
3
)供信徒进行拜祭。
(
4
)印行《文昌
帝君阴骘文》。
3
.靠香客的赏钱,
,印《阴鸷文》得的工钱和他收字纸所得的
赏钱与施舍。
p>
4
.借助老白所收字纸上的文字变化,反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台阶》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四
14:34
一、
3
.(
1
)微乎其微不值得称赞。
(
2
)指聚集了许多人的公开场合
4
.(
1
)肖像描写。作用略
(
2<
/p>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作用略。
5
.
A
二、
(一)
1
.阶梯地位
2
.这一细节,描写出了父亲是靠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的,也写
出了父亲造新屋的艰辛
。
3
.喜悦之情
4
.新屋落成,父亲老了,身体垮了,这中间透露出一种凄楚、
心酸的情感。
5
.父亲准备盖房,
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
苦,
根源在于经济落
后。
父亲这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
业的精神,不畏劳苦
,自立自强。
(二)
1
.
A
p>
2
.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
p>
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3
.不!我们补课去!
4
.
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信客》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日
13:57
一、à
n
y
à
n
è
zhu
ó
zh
ō
u
p
è
i
c
ù
ju
é
j
ī
d
ū
x
í
x
ū
d
ù
m
á
o j
ì
li
ǎ
ng
2.
济
j
ǐ济南
j
ì接济
作
zu
ò作业
zu
ō作坊
3.
跋
/
拔
潦
/
嘹
晦
/
侮
p>
4.
(
1
)颓丧,
失意。(
2
)追问,责问。(
3
)背地里进行安排:
暗中作弊。
(
4
)潦倒失意。(
5<
/p>
)穷困:受挫折。(
6
)突然,出乎意料
。
5
、(
1
)设问
反问(
2
)排比(
3
)比喻
6
、(
1
< br>)√(
2
)×(
3
)×(
4
)√(
5
)×
二、
(
一)
1.
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
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
性,
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
正是恪守着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福祸
的重担,
来回奔忙于城市和乡
村的。
3.
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
在当时,
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
,
还是在山村里热
切盼望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 br>信客是乡村与城市接通的媒介,
也是
亲人们互相沟通的纽
带。
(二)阅读散文诗《乞丐》回答问题
乞丐
屠格涅夫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 br>红肿的、
泪水模糊
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
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
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
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
/p>
没
有怀表。
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
所有。
而乞丐在等待他那
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p>
窘急、
惶恐之下,
我紧紧地
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
兄弟,
我什么也
没带,
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
一丝笑意于
是,他也同样握紧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
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我明白了,我也得到
了兄弟的施舍
。
1.
本文对乞丐的描写,
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试各
举一例。肖像描写:“红肿的、
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
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
动作描写:“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p>
语言描写:
“
ˋ
没
关系,
兄弟,
ˊ
他吃力地嘟囔着
ˋ
我也多谢了,
这也是施舍,兄弟。
ˊ
”
2.
文中乞丐“等待”的是:后来他得到的“我”的“施舍”是指
3.
文末“我也得到了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从兄
弟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 br>4.
综合全文来看,“我”是一个的人;乞丐是一个的人。
5.
文章揭示的主题是(
B
)
A.
人间贫富悬
殊,社会制度极不合理。
B.
人与人
之间应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C.
穷人对富人不能苛求。
D.
夫人对穷人应怀有无限的同情心。
6.
“我”和“乞丐”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
施
舍吗?得到过别人的施舍吗?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关爱、尊重、宽容。
(侧重于精神上的“给予”和“施舍”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三
13:35
1.
(1)W
ù
(2)p
ī
(3)ch
ā
i
(4)ch
ǔ
(5)ji
é
(6)m
é
ng
(7)han
(8)k
è
2.
(
1
)嫉
(
2
)伎
(3)
沛
(
4
)懒
(
5
)烦琐
(
6
)掷
(
7
)
卸
p>
(
8
)颓
(
9
)藉
3.(1)
掸——惮
(
2
)燥——噪
(
3
)淘——啕
(
4
)籍——藉
<
/p>
4.
(
1
)惨淡
(
2
)趴
(
3
)颠沛
(
4
)寂寞
5
(
1
)外貌
描写
(
2
)
动作描写
(
3
)外貌描写
6.
人生如歌
每一拍都是悦耳的
人生如剧
每一幕都是美丽的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
在春风里尽情飘摆,
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迎
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引得无数的
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
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想起他放入天空
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从膝
以下
全部截去,
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
有一次,
他讲课讲
到女娲造人的时候,
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
便用树
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
由于女
娲甩的力量太大了,
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
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
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
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
们讲课。写
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
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
向讲台。<
/p>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
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 br>⑥他的课讲得极好。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
他慷慨陈词,
使我们
激动得落泪。
讲到祖国近代史上
受屈辱的岁月,
他常常哽咽,
使
我们沉
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
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
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
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倘若有同学说
得流畅、深刻,他便,静
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
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
后,又好像从
沉醉中醒来,
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
分数,
大声地
说:
“好
!
满分
!
”倘若有同学说得不
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
瞧着同学,
一边细声说:
“别紧张,
想想,想想,
再好好想想。
”
一边不住地点头,
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
一些鼓励。
这情
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p>
⑧然而,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
的功课做完,
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
常常有
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
然
而,
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让学生远
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 br>!
”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
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
拄着拐杖,
仰望白云,
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脸上飘
起得意十足的稚气,
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那时候,
我
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
p>
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
个同我一样
的少年。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
对生活有着那样
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
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br>用
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
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
筝。
那些
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
在祖国的蓝天上
翱翔。
1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
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柳枝染上了嫩绿,
在春风里尽情飘摆,
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或<
/p>
“迎
春花举起……生命之歌”。
2.第③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其正确的
写法
是
。
3.
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
(1)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在放风筝
时表现出生命的力量震
撼了“我”;
(
2
)刘老师对生活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
4.
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
p>
(
1
)流老师旋转着写板书(
2
)刘老师动情地讲课。
(3)
学生心
头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又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 br>4
)
乐观向上、身残志坚、敬业爱生、热爱祖国。
(二)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
一次数学考试,
毛毛有一道
题做错了,
老
师在旁边扣了
1
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
“一块砖”“一张纸”,
右边竖列的是“
1
吨”“
2
公斤”“
3
克”。毛毛在“一块砖”和“
3
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
,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
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是个挑砖工。
我希望所
有的砖头不要
太重,
每块砖只有
3
克就好了。
我爸爸太累了。
我
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
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
1
分,
还
写了一段话:
“爱心加
1
分。你得了满
分——爱心满分。祝贺
你!”
爱心满分!
这句话,
深深打动了我。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
毛呢?天真,
孝顺,
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 br>他用
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
那么,
又用什么词
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
智慧,
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
的老师,
< br>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
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
添
了光明的亮度。
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老师也跟着存<
/p>
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
质
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
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是
这样写的:“阿
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
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长大做个科学家;
阿妈却要我长大后
做个公安,说这
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
< br>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
怕
鬼。我也怕。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
妈和我就都不怕
了……”
作文刚好一页,
字歪歪斜斜的。
那一页,
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
孩子的老师。当我看到这篇
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
此
时此刻,
我真的也想像毛毛
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
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
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
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
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 br>
《圣经》里说:“你们如
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
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我想说的是,
< br>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
子,
我爱那
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
我喜欢那个美丽
的错误……
1.
因为毛毛爱爸爸,为表达自己减
轻爸爸生活重压的真诚愿望,
他虽然知道如何正确解答却故意将题错答。
毛毛通过故意错答题
的方式,
表达了对辛苦劳作的父亲
的同情、
怜惜和希望减轻父亲
劳苦的纯真想法;体现出了天真孩
童的拳拳爱父之情。
2.
两则故事都
涉及了热爱和孝敬亲人的内容,都体现了“感恩”
这一共同的主题,
因此二者之间联系密切。
用意:丰富了文章的
表达内容;<
/p>
更能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
激发自己的爱与感恩
之心;
通过故事中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做法比较,
启
发教育者深
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学会捕捉和感受儿童细腻的
感情,
珍惜
儿童所保有的“真、善、美”。(答对两个要点即可
)
3.
纯真、善良、孝顺、懂得感恩
,富有爱心。
4.
含义:
错误是真实的,
做法是朴素而美好的,
通过这个<
/p>
“错误”
所折射出得毛毛的纯真与爱心是美好的。作用:体现反常
思维,
使文章题目显得新颖独特,更能引起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
5.
点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通顺即可。
6.
叙述要通顺,情感
有
表现力,思想要健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p>
26
日
星期三
14:12
一、
1.
(
1
)
B
(
2
< br>)
A
(
3
)
B
(
4
)
p>
A
(
5
)
B
(
6
)
A
2. B
3.
略
4.
(
1
)
B
p>
B
A
(
2
p>
)
A
A
B
p>
(
3
)
B
(
4
)
B
5.(1)
事物
赵州桥
卢沟桥特点及光辉成就
(
2
)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时间
6
.
A
p>
二、
(一)
1.
因
为赵州桥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建成
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p>
2.
示例:
如第
四个特点。
因为一座桥的建造,
追求技术上的高超
不足为奇,
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艺术价值,
这两方面
就充分体现
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
(
1
)“左右”是估计
的时间,并不确切,如果去掉就成为确
切的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
2
)如果去掉“完全”“更是”
,程度上减弱,没有了强调之
意。
4.
构造的奇特形式优美
5.
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技术人才的尊重
(二)
1.
略
2.
跨度大,桥拱低。
3.
是为说明赵州桥面坡度平缓,车马和行人上上下下非常省劲。
4.
不可以,因为“在当时”是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果去掉了,就
会让人产生疑问:是过去,还是现在?表意就不准确了。
5.
突出三方面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语言简明
而富有感染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p>
26
日
星期三
14:17
一、
1.B
2. (1)
咸
全、都
(
2
)缘
沿着
(
3
)寻
随即,不久
(
4
)规
计划
3.
(
1
)“要”通“邀”邀请
(
2
)“止”通“只”只有。
< br>
4. C
5.
(
1
)交通:古意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
/p>
(
2
)妻子:
古意为妻子和儿女;今意专指男人的配偶。
绝境:古意为与人
世隔绝的境地;
今意为山穷水尽的地步,
没有
< br>出路的境地。
(
3
)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
(
4
)无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关
联词,“不管”。
6.
(
1
)
C
(
2
)
C
(
p>
3
)
A
(
4
)
C
7. (1)
问
/
所从来
(
2
< br>)后
/
遂无
/
< br>问津者
(
3
< br>)此人
/
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
/p>
/
叹惋
8.
B
9.
(1)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4
)先世避秦时乱
二、(一)
1.
东晋陶渊明
2.
(
1
)通“邀”邀请
(
2
)又
(
3
)做标记
(
4
)原来的,从
前的
3.
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
已久,
外面的人从来没到过桃源,
桃源
人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一无所知。
4.
表现了那里美丽祥和,安宁和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
风淳朴,人
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
5.
可以
从向往安宁和平的美好生活,
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
同情
劳动人民等方面回答。
(二)
1.(1)
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
2
)荒草遮蔽了与外界的交通,鸡鸣
狗吠互相唱和。
2.
与“土地平旷…
…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3.
描绘了没有阶级,
没有压迫,
没有转乱,
自食其力,
和平宁静,
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境。
p>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三
14:39
一、
(1)
x
ī
n
(2)
t
á
i
(3)
r
ú
(4)
d
ú
(5)
f
á
n
(6)
y
ū
(7)
zhu
ó
(8) xi
è
2.
(
1
)有名
< br>
(
2
)灵异
(
3
)这
(
4
)香气
(
5
)形体、身体
(
6
)应当
(
7
)隐居的人
(
8
)亲近而不庄重
3
.略
4. D
5.
C
6.
(1)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2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3
)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4
)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
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
(一)
1.
(
1
)这。
(
2
)香气,这里只品德高尚。<
/p>
(
3
)官府<
/p>
的公文。
(
4
)博学的人
2.
A
3.
何陋之有?
4.
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二)
1.
宋
周敦颐
2.
(
1
)多
(
2
)洗涤
(
3
)立
(
4
)少
<
/p>
3.
(
1
)我唯
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
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
2
)对于牡丹的爱自然就
有很多人了。
4.
表达作者对知己甚
少的感慨和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与嘲
讽,深化主题。
p>
5.
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不追求名利的君子之风的赞赏与追
p>
慕,也表达了作者对贪慕荣华富贵的世俗风气的鄙视。
6.
托物言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六
13:53
一、
1.
(
1
)
ch
ā
i
摧(
2
)
xi
ā
n
销
(
3
)颐
(
4
)
d
p>
à
o
2.
询——寻
雀——鹊
型——形
启——起
3.
(
1
)停在脚步。(
2
)支配,操纵。
4.
(<
/p>
1
)打比方
(
2
)列数字
(
3
)引用,作诠释
< br>
(
4
)摹状貌
二、
(一)
1.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
成丰富的
画面,
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所
以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会碰见桥。
2.
p>
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
是山岩、
树
丛及急流的多种多
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3.
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
的点、线、面。
4.
多描写性语言、
形象、生动。《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平实、准
确。
5.
略
(二)
1.
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划时代
的改革。
2.
质量差,效率低,耗时
长,占房多,难改错。
3.
和泥,刻
字,定型,排字,制版,印刷。
4.
作比较。
5.
开辟新时代,形容意义重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p>
29
日
星期六
13:57
一、
1.
轩榭沼镂蔷薇嶙峋鉴壑嶂酌
2.
(
1
)别出心裁(
2
)别具匠心(
3
)
因地制宜
3.
(
1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成几个部分,但
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
2<
/p>
)鉴别,欣赏。
4.
< br>(
1
)完美
容许
败笔
(
2
)尽量
简朴
(
3
)即使
也
(
4
)如果
就
(
5
)图案
美术
美术
5
.
BDAC
6.(1)
作比较
(
2
)举例子
(
3
)打比方
7.
苏州园林
总分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p>
眼前总是一副完美
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远
景近景的层次
角落的布臵
门窗的雕琢
油漆的调配
二、(一)
1.
不矛盾。“不同”指的是建筑的实际情况;“共同
点”指的是设计指导思想。
2.
不
可以。
“绝大部分”表明是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的建
筑也
不是对称的。
3.
作比较,主要说明
的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
4.
比喻
。作用在于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具有图画美。
(二)
p>
1.
(
1
)晋祠的
位臵。
(
2
)晋祠建造的时间和缘由。
(
3
p>
)“晋”的由来。
2.
< br>周柏隋槐介绍的简略,后“二绝”介绍的详细。
3
.古老
4
.
说明难老泉的由来,增加了趣味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院》配套练习册答案
2011
年
10
月<
/p>
29
日
星期六
20:36
一、
á
n
p
á
n
ku
ò
矗
鳌
湛
穆
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