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
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
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
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
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
体化
等。
类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p>
(
1
)结构比较
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关键性影响的句子。
(
< br>2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
/p>
(
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
段首的总起句、段
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
4
)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
心、
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
/p>
5
)
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
思想的句子,
即
“
文
< br>眼
”
;
(
6
)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考点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
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
第
1
页
/
共
44
页
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
下
文、
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
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
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
< br>、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
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
2
、
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
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
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p>
、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
,对其表达效果作出
恰当的评价。
问法:
1
、画线文句的理解;
2
、某句独立成段有何好处;
3
、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4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5
、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6
、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7
、某句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8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某句话;
9
、某句在内容上或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10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11
、矛盾性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
/p>
不用再多举例了,无论它怎么问,其实都是在问某句话在特
第
p>
2
页
/
共
44
页
定的语境中的
含义和作用。如果问题中还问了目的和作用,
那我们除了考虑这句话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之外,还要考虑
在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作用。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考虑
修辞的作用。
方法指导
解答这类问题要把握总的原则:
一是
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
整体感知是前提,抓是重点,
p>
“
瞻前顾后
”
是要
点。
不把握这个原则,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毛病。
一、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把
握两点:一是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
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义,二是要注意由此而
反映出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例
1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
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
6
楼,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
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
没开的时候,
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
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
万老师,报纸来了!
”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就起床
,每天要为两
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
第
3
页
/
共
44
页
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
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
拨弄
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
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
月下
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
“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
考录取分数线!
”
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
了。
这时,
我
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
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
高兴地说:
“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
我既高兴
,又对儿子的那种少
爷做派很不满意。
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
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
是这样,
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
然后,
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
道
…
…
我说:
“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
/p>
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
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
早起床!
”
儿子不屑地说:
“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
我说:
“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
,每天
5
点就起床了!
”
儿子笑得更嚣张:
“
他是
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
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
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
< br>9
点
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
第<
/p>
4
页
/
共
44
页
血痕,报纸
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
着说:
“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
自行车也不能转了,
连
报纸也
弄湿了
……”
我刚说了声
“
没关系
”
,
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
摔:
“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
子
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
8
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
兴
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
8
p>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
给我后,笑吟吟
地说:
“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
< br>爸爸送。
”
我随口问:
“
那你呢?
”
p>
少年说:
“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
学。
”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p>
那少年又补充道:
“
我爸是个下岗工
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
面的表达作用:
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第
5
页
/
共
44
页
这道
题只问了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我们只要把握住这句话
所表现的人物的遭遇、心理、性格
和思想感情就可以了。前
文说过:还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在此句是人物的语
p>
言,所以只需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它的表达作用(含义)
就可以了
。
答案
①
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遭遇)
②
表现少年成熟、
懂事的性格(性格)
温馨提示:
在考虑到人物本身性格特
点的同时,要想到它的遭遇和命运
等。
1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
/p>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
,
都应该是在
句与句、
句与段、
句
与篇的联系中去分
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
抽出来
,
与文章的整体脱节
,
就句论句
,
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
容
,
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例
2
《父亲不写信》
(节选)
④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
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
父亲并没说我什么,
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
了一沓钱:
“
你去复读吧。
”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
/p>
第
6
页
/
共
44
页
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
亲更加艰难地
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
我再也数不清了。
下
⑤
我把泪
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
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
兴,只记得他喝了许
多酒,
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
p>
“
兰州,
到底远了点。
”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
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
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
副满不在乎的
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
“
到时候我就不送了,
你自己去吧,
大学生了,
还能丢了吗?
”
我也笑一笑,
但不知
怎么,
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
没想到在我走
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
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
,
“
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
看,
看看!
”
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
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
转。夜里,父亲说:
“
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
”
我应着。沉
默了一阵子,他又说:
“
用钱就言语一声,
一个人在外头,
别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让人家瞧不起,
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
第
4
段中写
“
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
感
”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解题思路
< br>第
7
页
/
共
44
页
如果单由第
5
段来看,我们隐约能从
“
到底远了点
”
这句话看
出父亲的担忧与不舍。如果我们仅答出这一点,就流于肤浅
了。溯回至第
4
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
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
,
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
p>
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
7
段,父亲本
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
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
“
老觉着不
放心呢,
回来看看,
看看!
”
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
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
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
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
答案:
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
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
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p>
2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
中心思想。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常常会
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
到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
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p>
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
中间
(少数)<
/p>
或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即便是描写句子,也是具有
强烈的
感情色彩的。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
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
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
含义。
第
p>
8
页
/
共
44
页
例
3
初冬月
陈国华
①
秋
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
的夜空。
②
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
p>
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
种美好亲
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
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
;渐暗的余霞边,山
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
山坡西南出口的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
片黑色的波涛
,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
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
美感。这月光山
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
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
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
全忘了,而白天无暇
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不了的,有的却会清
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
藏开出花
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
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
条游到清水里
“
偷清
”
的鱼,浮在月光
里,吮月华,汲清辉,
或停泊或俳佪,如醉如痴。
④
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
第
9
页
/
共
44
页
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
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
波动的相依想融;在这柔和美丽
的月光下,
只要一凝神一动情,
仿佛就能听到低佪优美的
《梁
祝》曲,
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
……
难道这些作品的诞
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
浇灌?不然,这些
美好的东西怎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
了。
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
经月光的再创造,
竟如仙
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
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
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
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
……
此刻凝目,
能看到天涯;
此刻倾听,
可听及海角。
听者看者,
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
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
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
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
审视,
人生一瞬,
人生是美好的,
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
我们的所
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
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
心灵美好的人,才敢
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光而灵魂安宁。
⑦
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
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
景。
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
第
10<
/p>
页
/
共
44
p>
页
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
色,走出这个恬静和
悦的梦境。
⑧<
/p>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
珍惜,就
会去日苦多,万事成磋砣。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
来,
历沧桑,
经兴衰,
送千古风流,
看花开花落
p>
……
大王月,
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
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
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
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
p>
解题思路
“
人生一瞬,
人生是美好的,
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
的,我们的所作所为
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
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
好的人,
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
p>
这是第六
段的一段文字,
它恰恰点明了本文
的主题。
而画线段的
“
文眼
”
是:
“
人不惜月月自明
,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
”
,把两
者结合在一起,答案不言而喻:
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试牛刀
练习
2
挑山的男人
姜钦峰
国庆长假,和朋友一起去登华
山。才到半山腰,我已脸色煞
白,
气喘如牛,
< br>只好找个地方坐下。
迎面上来一个独臂挑夫,
第
11
页
/
共
44
页
肩上背着个大竹
篓,里面装了一个煤气罐(上山当然不会带
空罐)
,弯腰驼背,
像一张拉满的弓,脸朝着地几乎就要碰
上膝盖,仅有的右手紧紧抓住路边的铁链,腿登手
拉,仿佛
每上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我忍不住招呼他,大叔,坐
下来歇一会吧。
他吃力地抬起头,
循着声音张望,
冲我笑了,
然后在我身边坐下。卸下肩上的重担,他一屁股坐在地上,<
/p>
拿出水壶咕咚几口,擦了擦头上的汗说,别人是逼上梁山,
我是逼
上华山啊。我们聊了起来,他是个很健谈的人。
他原本身体健
全,有个美满的家。在他
40
岁那年,妻子忽
< br>然得了重病,
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
却没能把妻子留
住。
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
他家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
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
换上。他是个要强的人,不信
自己有手有脚有力气,会讨不来生活。
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了外面打工,靠家里的几亩薄地,
别说还债,连孩子上学都不够。他去过好几个矿山背矿,工
钱本来就少的可怜,还常常
被人拖欠克扣。无奈,又去了河
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虽说危险一点,工钱却保险
。
心理踏实。不料才做了两个月就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
断
了。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
活都干不了,回去还是死路一条
啊,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
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着我的钱交学费<
/p>
第
12
页
/
p>
共
44
页
呢,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吧,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
主当然不会
留一个
“
废物
”
,
只好给了他
4000
块钱,
打发他回
家,他把钱小心翼翼地分成了两半,一般缝在内裤里,另一<
/p>
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外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
条胳膊换来
的
2019
块钱,他那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
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
出去丢人。眼看两
个孩子就要开学了,学费却没有着落,借
钱已经不可能,能借的早都借过了。想起这些,
他就心如刀
绞,觉得自己不算个男人,不配做父亲。
他咬咬牙,
拖着一条独臂独自去了上海,
这是最
后一线希望,
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出去乱逛,怕被抓到收容
所。他每天心惊胆战,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去寻活,可人
家总有各种理由拒绝
他。万般无奈,他壮起胆子去了一次残
联,里面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了摇头说你走吧。
快一个月
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面只剩下几块钱。那时正是严
寒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是这样陌生,
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
到伤害,走到哪里都没有安全感。
他突然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
醒,
想起了孩子,想起了家,他又骂自己愚蠢,你连死都不怕,
还怕活着吗?那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救了他的命。
也许天无绝
人之路,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
第
13
页
/
共
44
页
们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
还自由。他二
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只要能赚钱,拼了命他也不在
乎啊。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
50
斤货物,才走
了一
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眼冒金星,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
歇,怕再也抬不起脚,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
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
p>
他只能咬紧牙关,
一步一步往上爬,
天黑时
才到山顶。
半夜下了山,领到
15<
/p>
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
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
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
从此,他每天早晨
6
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
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
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
有所区别,
上北峰要走
< br>4
个小时,
没斤货物的运费是
3
毛钱;
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
< br>7
个小时,因此价钱
稍贵,每斤
4
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
挑夫才有市场,
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
为了多赚点儿,
< br>他肩上的重量从
50
斤渐渐加到了
100
斤,这几乎是挑战极
限。自古华山一条道,他没有退路
,只能把命赌在华山上。
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汉才能换
回
1
毛钱!可他从不认
为赚的少,反而
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
债,还帮他供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
的尊严。儿子
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
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
第
< br>14
页
/
共
44
页
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
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
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
子,
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
20
斤的西
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
峰,这条道近些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
4
小时的路程,儿子
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
,儿子眼泪刷地
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
…
说到这,他忽然哭了,再也说不下去。顿了顿,他又自嘲地
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
—
哦,我的赶
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
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
<
/p>
我怔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命运没有把他击倒,反而将他逼
上了华
山之巅,山一般的汉子,那一肩扛起的,是一个种田
人、一个父亲所有的尊严!我在心底
默默地祝福他。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p>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
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
和自然背景两种。理解这种文章
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
意
思。
例
4
百合献谁
刘心武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
,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
第
15<
/p>
页
/
共
44
p>
页
子和白天鹅,
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湖,
除了
“
三大
天鹅
”
、
“
四小天鹅
”
外,
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
“
众
天鹅
”
,
而在她们当中,当舞
姿
“
凝固
”
时
,
也还有排在前列与
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从望远镜中注意到,
在最后面,一位
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
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地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
的
“
绿叶
”
,
< br>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
“
红花
”
怒绽。
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
势,于是我从望
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
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徐娘趄龄,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
锁骨,以及背后同
样
“
锋利
”
的
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
却也满脸凄测,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
翕合旋舞,转瞬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的舞娘
……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所下的故事,只把那乐音,权
当作所翔的,
不是什么王子与白天鹅的悲欢离合;
我
在猜想,
那位资深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当年她献身芭蕾这
一
“
残酷的艺术
”
,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
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
过这个梦吗?也许,若
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
生可畏,
她渐渐地,
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一主角
,
再让出
“
三大
天鹅
”
之一的位置,
在演出的说明书
上,从
“
挂头片
”
,
到名字
列于后面,到隐入于
“<
/p>
本院演员
”
的模糊概念中
……
也许,更
第
16
页
/
共
44
页
残酷的是,
她竟从未
跳过主角,
终春一生,
也只是充当
“<
/p>
绿叶
”
,
并且总
在
“
亮相
”
时
,隐于最后一列,把兰花手交错于翘起的
裙裾上
……
每当那个时刻,
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
而不
“
走神
”
于自身命运
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固然可以算也含有她的一
份,但那
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
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
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
,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
资深舞娘,他先是莫名惊诧:
“
看她作甚?
”
及至看清了,咂
舌道:
“
天哪,这老天鹅,
< br>还舍不得退出舞台,
跳个什么劲儿
吆!
< br>”
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
觉得透心地凉,
不是朋友错了,
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
/p>
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的底蕴。可是我想哭,
不独为
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
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
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我买下一大束昂贵的
百合花,紧
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
第三
段末
“
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
< br>当然,
也包
括我自己
……”
p>
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解题思路
作者写身边的观众看到了那
个
“
资深舞娘
”
的反映的目的,是
为了揭示一个社会背景:大多数人显然只顾着去追逐热点人
第
17
页
/
共
44
页
物和焦点人物,而作者更希望整个社会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活
中的平凡人物,由
此入手,我们很快就得出本题答案:
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
4.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
或目的。
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
文章中有意运用一
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
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
以上这些句子的
时候,
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
(修
< br>辞规律详见《第三章修辞》
)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
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例
5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
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
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
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
以此
得意,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而又进山去,便从此不
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
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
不肯说,
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
/p>
要我和他一块:
“
访兰去
吧
!”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
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
丈高地直直垂下,
老远就
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
水沫扬起来,
第
18
页
/
共
4
4
页
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
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
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
/p>
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
在峡谷
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新的兰草,连声叫好
,又动手要挖起一株
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
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
问道:
“
你觉得
这里的兰草好呢,
还是家
里的那些好?
”
我说:
“
这里的好!
”
“
怎么个好呢?
”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
里的清爽。
“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
“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
儿?!<
/p>
”
父亲说:
“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
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
< br>长的
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
呢!
”
“
样
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
么个空谷僻
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
第
19
页
/
共
44
页
道而欣赏呢?
p>
“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这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
却为着自己的特
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
楚楚的有着它
的灵性。
”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
前为什么喜爱着
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
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着兰,
也在看着我
,说:
“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
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
了品格;低俗的人
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
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
我一直未敢忘却过。本文
“
人活在世上,
不能失去了
自己的真性,
献媚处事,
就象盆景
中的
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
的。
”
p>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解题思路
句子中运用比喻
“
就象盆景中的兰草
”
,
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
了兰草是空谷的幽物,依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展现的是
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离开自然,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
人也是一样,
如果一味媚俗,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两
相比较,我们即能得出答案:这句话告诉了
我们做人的道理
---
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
第
20
页
/
共
44
页
< br>
5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
特点
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p>
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
思想品质
,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
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
度、观点和语言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例
6
父子
萧忠民
半夜,
201
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
上带了
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
果壳糖纸。
同房的几位,
歪倒在床上,
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
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
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
旷的校园,心里纳闷:
“
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
p>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
做的扫把
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
得的
60
p>
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
路回家。同宿舍的
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
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
,但一想到
爹,
心里甚是尴尬:
爹那身
粗布衣裳,
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
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
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
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
第
21
页
/<
/p>
共
44
页
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
莫非他老人家赌气
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
。偏西的月
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
< br>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
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
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
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
,似有
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
/p>
“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
“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
起一个东西,递
给双喜。
“
刚才给你们
屋子做了个扫把呢,
你拿回去。
”
原来
,
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
扫
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
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
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
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
/p>
索之类,
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
走到宿舍门口,
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
热闹非凡,
便默默地走开了。
在校园转了几圈后,
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
儿子的心事,
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
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
第
22
页
/
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