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别妄想泡我
501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1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北京积分落户细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 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 p>


(二)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


少孤,年十二,访士廉。廉以故人子,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



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



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


又通。乃跪谢曰:

< p>


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


览而倒诵。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p>





释担而 立


________




康肃忿然曰


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 /p>




引令坐


__ ______




复请倒诵

< p>
________




2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乃跪谢曰


________ A


.道歉


B


.推辞


C


.感谢


D


.辞别




向傍窥而记耳


________ A


.朝向


B


.先前


C


.假如


D


.窗户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p>



士廉怪谓曰:



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 /p>


4


)两文末,陈尧咨


< br>笑而遣之



与高士廉



称叹久之



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


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




1


)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




2



A



B



< br>3




(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 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高士廉责怪他说:



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4


)陈尧咨的



笑而遣之



体现 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



称叹久之



体现


了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 惊叹。




【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 p>


释:动词,放下





忿然:形容


词,



气愤的样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徐:形容词,



慢慢地





引:动词,






复:副词,再,又







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


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谢:道歉,古今异义词,句意是:


于是就跪下道歉说。




向:先前。句意是:而是我先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





遵循


“< /p>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做到字字 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颔:点




。 句意是:(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 br>怪谓曰:责


怪他说。句意是:高士廉责怪他说:



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陈尧咨 的



笑而遣之



,表现卖油翁的绝技征服了大家,证明他



但微颔之




不是没有根


据的,体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熟能生巧观点的认同,同时也对他的高超的< /p>



酌油



”< /p>


技艺的


赞同;高士廉


< br>称叹久之



体现了对卢庄道记忆力出众、天赋极高、能力 出众的称赞和惊


叹。




故答案为:




放下;



气愤的样子;



怎么;



慢慢地;







再,又。





A



B






(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 p>


高士廉责怪他说:




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陈尧咨的



笑而遣之



体现了对卖油翁的熟能生 巧观点的认同;高士廉



称叹久之


”< /p>


体现了


对卢庄道天赋极高、能力出众的称赞和惊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


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 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


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


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 /p>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 字落实,对


号入座。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





本 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


筛选 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


括作 答。






【参考译文】



(一)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

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

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




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

< p>


老翁说:



没有别的( 奥妙),只不过是手


法熟练罢了。



康 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老翁说:



凭我< /p>


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


< p>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


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 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


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 :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



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 br>



(二)


< br>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


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的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


廉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


然后对高士廉说:



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高士林责怪他说:



小孩子不要说大话!



认为他


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 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



卢庄道跪下请


罪说:



这篇文章实在不是我作的,而是在旁 边偷看时记住的。



高士廉取来其他文章和官

府文书叫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能倒背下来。



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



< p>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p>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 br>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 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 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


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







曰:数 日勿洗,自


结痂愈



也。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



即平复。以为仇< /p>


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 /p>


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 /p>


理外事耶?邱生曰:苟



得此盗,自必有 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


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 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


滦阳续录三》)



【注】



末:粉末。



愈: 痊愈,愈合。



旋:不久。



如果




1

< p>
)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2


)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但知其一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转转 不已


/


壮心不已



C.


当求之于上流


/


定非我所见之理



D.


愿乞 夫人一物


/


愿驰千里足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br>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


)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 因是


“________”


(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


作者的提问:



天下真有理外事也。< /p>



我们可以引用


“________”< /p>


(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


答。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


________





【答案】




1


)夜




/







/





/









2



C




3




原因是这石兽质 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


血,也不是很痛,不久



伤口



就恢复了。




4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


< p>
据理臆断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 /p>


);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


思考,正确判断





【解析】


【分析】

< br>⑴


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

< p>
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

< p>
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故答案


为:夜半


/


有数盗


/


执炬


/


露刃入。


< /p>



A


.但:只,仅仅;

< br>


B


.已:停止;


< p>
C


.之:代词,指石兽


/


助词,的;



D


.愿:希望。



故选


C



< /p>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


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


< p>


”“




等字词的翻译。




首先在 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答案,第一空注意题干的要求



世人不能 准确判断事物的主


要原因



,分析理解 原文即可。第二空从下句



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可分析


答案。从甲文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与乙文中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可得关键词为



不臆断



,凝结成语 句即可。



故答案为:






/







/





/









C





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


血,也不是很痛,不久< /p>



伤口



就恢复 了。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



据理臆断



);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 ,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


思考,正确判断。



【点评】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答题时应 注意,划分句子成分分析词性断句较


好把握,(时间)夜




/


(主语)有






/


(状语)执




/


(谓语)露





入。


< /p>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 的正确解释或用法,联


系古今异义词,分析适合多义词的哪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 项。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 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 贯。盖:原因是,旋:不久。




本题 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示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把题目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 ,仔细字斟句酌提取关键句子填空,启示道理围绕



谨慎对待, 认真思考,正确判




进行归纳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p>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


的上 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


流反 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


石头 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


不停 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


得)很 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


(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表面现


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 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


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 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



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



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 上药粉,对她说:



几天内不


要洗掉( 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



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 吓得几乎丢了魂,


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 既没杀人也没侮


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 了耳朵。割下耳


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 意图呢?反复思


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



如果抓到盗贼,


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 因。



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 的道


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 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 br>“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安 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

< p>
)《卖油翁》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的


________






2


)解释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




以钱覆其口


________




3


)翻译 下列句子。




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笑而遣之。





4


)文中 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 p>
【答案】



1


)北宋;欧 阳修




2


)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




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 吗?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 /p>



4


)陈尧咨因



善射





自矜



,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 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


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 br>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 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这里





是斜着 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p>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p>


无特殊句式,运用



< br>”“



”“


< br>”“



”“


< br>”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





的翻译。




4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 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


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 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陈尧咨因



善射







,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 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1


)北宋;欧阳修。




2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




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 发走了。




4


)陈尧咨因



善射





自矜


< br>,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


处而骄傲自满。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 括人物性格特点


,


有时


还要对主要人物 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


并分析其作用 。在分析人


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析,切记不可 脱离文本。


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

< br>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



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 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


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



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 p>
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

< p>
树之,为庭实



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



本:根。



体:体悟。



虚受:虚心接受。



实:充实,充满。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不蔓不枝


________




亭亭净植


________




夫如是


________




人多树之


________




2


)用


“/”


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3


)翻译下列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 /p>



4


)【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 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


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 br>



【答案】




1


)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2


)予< /p>


/


独爱


/


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3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


到善于建树德 操坚贞不拔的人。




4


)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解析】


【分析】(


1


)此题都古今异义词,如





:横生藤蔓。





:种植。所以千万不


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 键。





2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予


/

< p>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此题要注


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注意





是取独作用,放在主语谓


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因此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r>”


是一个整体,做





的宾语。前面部分的主


谓之间要划开。





3

< p>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应该,应当。





:多。





:根。



善建< /p>



:善


于建树(德操)。





4

)【甲】文很好理解,特别要抓住【乙】文中



君子见其本 ,则思善建不拔者


”“


君子见


其性,则 思中立不倚者


”“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


等标


志品质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更加完整地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



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


独爱

< br>/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


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 /p>


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点 评】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文言时对 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


知识的迁移,要结合句子的整体理解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做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推


断句子的停顿。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 翻译,考生在平时要加强训练,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


的方法,在翻译时要正 确理解重点词语,注意句意的顺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抓住关键的句子进行理解,就可以概 括


出完整的答案。



【附参考译文】



< p>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


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


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 br>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 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


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 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


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 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


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 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


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 ,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


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 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


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 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


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5



阅读下 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


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 p>
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


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 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


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尧殛鲧于羽山







旧说在东海


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



、涿水、桑乾之类, 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


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 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 /p>


【注释】



尧殛(



)鲧(


gǔn


)于羽山:传说鲧 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



滹沱(


h ū


tuó


):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 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


流入河北平原。


< p>


1


)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奉使河北边


/


太行而北


/


山崖之间


/


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


/


石壁如带



B.


余 奉使河北


/


边太行而北


/


山崖之间


/


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


/


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


余奉使河北边


/


太行而北


/


山崖之间


/


往往衔螺蚌壳 及石子如


/


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


余奉使河北


/

< br>边太行而北


/


山崖之间


/


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


/


横亘石壁如带




2


)下列 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


棹数小舟



棹:划船



C.


其泥岁东流



岁:年



D.


此理必然



然:这样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


)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 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




1



D



(< /p>


2



C




3



< p>
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 br>



4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


【分析】(


1


)语句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


者横亘石壁如带



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 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


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 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


河北


/


边太 行而北


/


山崖之间


/

< br>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


/


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


D






2



C.“


其泥岁东流



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 向东流。







每年



。故答案为


C






3


)本题



句中的



尔 (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几个词是赋分点;



句中的



谓 (说)、皆(全,都)、湮(堵塞)



几个词是赋分点。





4

< p>
)《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


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

< br>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

< br>中可以看出:



实践出真知


”< /p>


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D




C







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 积淀而成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结合 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


间、谓语和 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 br>⑵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 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 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 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



]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 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


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 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


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 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


是石头的特点应 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


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 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


大家都


很信服, 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 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 上游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 ,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 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


;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


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 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 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

< br>


[



]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

< br>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

< br>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

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

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

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6



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 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 p>
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



问于师旷



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br>”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



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


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


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


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炳烛:点燃蜡烛。



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


暗。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




恐已暮矣< /p>


________



< br>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 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


)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 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


)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 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




你 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


)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 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


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 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人或事物。




4


)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


委婉,巧妙设喻。




【解析】


【分析】(


1


)本题中,



< p>


是形容词,理解为









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


语气,理解为



哪里


”“


怎么< /p>







2



< p>
句中,




< p>
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句是一个反问 语句,翻译时保留


原句式;





表转折关系,解释为








3


)从


“< /p>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中可知吴国 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因


此成语



吴下阿蒙



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从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



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表明自己才略长进


之快之大。因此成语



刮目相待



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





的必要性,即因其



当涂掌 事



的重要身份而


< br>不可不学



,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 身说法,指出




< br>的可能性,使


吕蒙无可推辞,



乃始就学



,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个对话之中, 孙权丝毫


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 式的,具


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 学比较委


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 光,老年


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 比较,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