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主观题(真题+补充材料)
-
精品文档
马原主观题
(
Chris
岸整理)
历年真题:
1
、
(
2003
).秦穆公
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
穆公之命外出找
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
公马。穆公
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
那位相
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
“
< br>若皋之所观,天
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
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
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
眼突出,<
/p>
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
与他所见到的
----
加以对照。
结果,
他找到一只癞蛤馍。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
p>
)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
2
)
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为什
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1
、答案要点:
(1)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
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
这是一种
“<
/p>
按图索骥
”
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
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
套。
(3)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它是人们
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
有普遍意义,它
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
,做好各项工作。
分析:这道分析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该题是一咱
新的类型题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论述题,也区别于完整的材料题,既有原理论述,又有事实分
析,因
此考生回答此类型的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该题所要求的标准答案中,其理论部分涉
及
到认识论的几个原理,
而这几个原理又似乎是不太系统和规范的。
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在认
识活动中的作用,
又是不太引起注意
的这就为考生回答此题更增加了难度。
大部分考生会陷入
感觉不
难,但又不知从何答起,怎样分析才能全面、才能到位这样一种为难状态。这就使得有
些
考生由于原理说不完全,分析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而失分。该题的命制,再一次证明全面复
习、灵活运用,即在应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
、(
2004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
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
+
5
=?
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
2
+
5
=?同
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
7
嘛!
闻先生说:
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
+
5
=
7
,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
是,在艺术领域里,
2
+
5
=
10000
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
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
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
从整
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
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
腾,这难道不是
2
+
5
=
10000
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
既然在数学领域
2
+
5
=
7
是颠扑不破的,
p>
为什么在艺术领域
2
+
5
=
10000
也是可能的?
p>
p>
②
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
意义?
。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
、答案
①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
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
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
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
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
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
的作用,使
2
+
5
=
10000
成为可能。
(4
分
p>
)
②
p>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强调非理
性因素要受理性因
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
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进行科学
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实际问题进行严
格的理性分
析和逻辑论证;
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具有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p>
(5
分
)
注:
如考生回答第
< br>1
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
1
分;
如考生回答第
2
个
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
2
分;
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
较好地谈了理
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
2
个问
题可给
4
分。
。
4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
、(
2005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
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
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
污染环境的是谁?
”“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
谁?
”“
保护环境的是
谁?
”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
1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
(
p>
2
)
如何理解
“<
/p>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
/p>
(
3
p>
)
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
。
5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
、答案要点:
(1)
这
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
3
个问题之间具有内
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
自
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
自己的
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
度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
“
适
度
”
原则。自然界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
用自然资源,但
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
6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4.
(
2006
)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
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
10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
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
庙中
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
走,石重
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
此言有理。不
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
床沙松者应求之于
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
于此,深知河中情势,
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
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
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
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
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
,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
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
1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
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4
分)
(
2
)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
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
明之。(
6
分)
。
7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4.
答案要点:
(1)
任
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
理是在一定的时间、
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
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
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
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
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
断失误。
(4
分
)
< br>(2)
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
统一的观
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
定式的束缚,
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
对任何问题都要加
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分
)
举出历史上或现
实生活中有
关逆向思维和
“
换位思考<
/p>
”
的一个实例
(
故事亦可
)
,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3
分
)(
注:
< br>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
4
分。
)
。
8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5
.(
2007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教育家,他是由
“
文化人
”
成
为
“
革命人
”
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
曾产生过一系列的
“
合理想象
”
:
“
在文学上,
他主张浪漫主义,
创造社最早就是
这样主张的;
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
诗人,趾高气扬,
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
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
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
,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
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
”
p>
后来,
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
第一个感
觉就是
“
我想象的
全错了
”
。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
“<
/p>
土里土气、
老实巴交的普通人
”
,
一个尊重别人、
热情、
虚心、
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
“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
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
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
挎干
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
字,但谁
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
1
)丁玲对成仿吾的
“<
/p>
合理想象
”
为什么
“
全错了
”
?
(
2
)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
“
转变
”
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p>
。
9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5
答案要点:(
1
)丁玲对成仿吾的
“<
/p>
合理想象
”
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
仿吾的认识缺
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
;他从已有观念出
发进行推论。
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
础,
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
4
分)
(
2
)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
真实的感性
材料。(
2
分)第二,要运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
2
分)第三,事物本身
是一个
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
不断深化。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2
分)
。
10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6.
(
2008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
“
医患换位体验
”
活动,让医生以患者
的身份挂号、排队、
看病、拿药
……
结
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
“
患者
p>
”
的医生感
慨道:
“
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
美国医生爱德华
p>
·
罗森邦行医
50
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
时,感慨地说:
< br>“
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
/p>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
己的药方》
一书中
写道:
“
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
我会
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
很不幸的是,
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
的机会。
”
多年前,
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
当中国医学
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
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
“
对不起,让您受苦了!
”
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
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p>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
,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
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
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
轻轻说了句,
“
她是
4
个孩子的妈妈<
/p>
”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
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
p>
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
“
医生换位体验
”
活动中蕴含着何种
哲理?
(2)
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
“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
。
(3)
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
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
1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6
、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
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
、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
矛盾双方互为存
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
< br>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 开同
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我
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促进矛盾双方向有
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
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
< br>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
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
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
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
“
医患换位体验
< br>”
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
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
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
“
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
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
也起到了缓
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
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
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
“
在
其现实性上,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
”
,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
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
,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
句话充分体现了,<
/p>
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
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
同时还是社会的人,
需要人格上的尊重。
医患之间
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p>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把患者的利
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
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
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
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
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
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
的作
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
1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7
、
(
2009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
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
经过仔细的
望色、
诊脉,
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
倪寻开的是泻药,
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
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
华佗请教。<
/p>
华佗解释道:
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
< br>病在内,
应当服泻药,
将积滞泻去,
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
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
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
/p>
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
/p>
法思想。
(
1
)
p>
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6
分
)
(
2
)
p>
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
”
有何启示?
(4
分
)
。
1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7
、
(
1
)
①<
/p>
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
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p>
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
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
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
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
在本题
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
下
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
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
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
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
每一矛盾的各
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
不同的,华佗正确认
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
不同的人开不同
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
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
即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p>
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
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
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
头疼发烧,
而华佗正是因为两
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
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
要
的方法论意义。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世界
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
,
就在于它
们
各有其特殊矛盾
,
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
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
特殊规律。
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
能解
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
法。
③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
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
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
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
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
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
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
不同的特点。
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
/p>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综上,只有做到对
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
题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
况采取不
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4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8
、
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
,也就是《白蛇传》
,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
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
白娘子有一个动作
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
仙追赶、
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
她爱恨交加、
五味杂陈,
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不
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
演员毫无防备地向
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
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
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
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
p>
怎么办
?
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
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
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
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
了
吗<
/p>
?
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
推了他一下。所以,剧
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了白娘
子对许仙爱恨交织
的复杂心情
。
这个动作,
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此,
在以后的演出中,
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
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
个动作处理,
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
位,在工作中,在
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
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
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
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
神奇。
(
1)
为什么
“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
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
?
(2)
梅兰芳为什么能
“
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
的错误
”
变为成功的
“
经典之作
”
?
(3)
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
。
15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8
、
(
1
)
①<
/p>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如实正确的反映,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虚假错误的反映,二者既对立又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
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
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
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和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
显露出来的真
理
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
②
认识的发展在过程上
表现为反复性
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
识
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
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客观
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
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
识能力
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
/p>
素的制约,人的认识难免是有限的的。但认识的发展又是
无限的,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
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
2
)真理和谬误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谬误中所隐藏的真理成分或萌芽是向真理转化的可能性,梅兰芳
成功
地把本来可能会成为舞台事故的错误巧妙的转
变成经典的舞台
之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客
观方面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难
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和范围;是有限的,
而客观事物
<
/p>
又是无限发展的,这又决定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一开始,梅兰芳先生将发生的
“
错误
”
看成
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随着表演的进行,梅兰芳先生结合自身所具备的丰富
<
/p>
的舞台表演经验,将这一偶
然性的事故,发展成经典的舞台表演内
容,说明梅兰芳先生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
的认识。
< br>
(
3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
创造性的反映。
把实践引
入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p>
映。
因此,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
误或失败时,
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
能动的
创造
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
握认识,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16
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