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
-
一、名词解释
1
、
机能不
对称原则:对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
一只眼、
一条腿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2
、
可知度
:意思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3
、
停滞:
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
失望而停
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4
、
发展: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5
、
低级心
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
动作思维
等。
6
、
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
/p>
精细动作发展。
7
、
行为模
式(
)
:是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
景的特定反应,是成熟的指标。
8
、
关键期
: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
早或更晚
都要明显。
9
、
依恋:
是儿童与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
0
、同化:皮亚杰把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为同化
。
11
、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
亦称为代替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
12
、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
必多又倒流回到先前停顿的地方,称为退化。
13
、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 p>
部分。
二、简答题
1
、
根据华生的观点,人的习惯是什么?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当
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
而是在生活中变得
越来越有规则、
有秩序后,
习
惯就形成
了。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2
、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具有哪些性质?
第一,
运算具有可逆性。
一个动作既可以向一个方向
进行,也可以向另一个方向进行,
就说
明这个动作具有了可逆性
。第二,运算具有守恒性,
由于运算具有可逆性,儿童在认识事物
的变化时可以严格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认识到事物虽有个别变化过
程,
但它不仅性质未发生变化,
而且数量也没有发生增减,<
/p>
于是,
形成了守恒的概念。
第三,
运算不是孤立的。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只能算作直觉表象,不能算作运算。凡运算,都不
p>
是孤立的。运算总是随着同类运算总体的变化而形成的。
3
、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
儿童只是在重演
史前人及现代原始人的行为。
这
些人因为无知无助,
对于新奇的及许多熟悉的事物都经验着一种恐惧之感。
这些在种族发展
p>
过程中的恐惧经验通过基因遗传了下来。
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的焦虑,
其根源都是由于里必
多得不到发泄。
1
4
、
简述埃里克森关于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
埃里
克森将同一性的渐成划分为
8<
/p>
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
0-1.5
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
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
1.5-3
岁)
,此阶段
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
< br>体验着意志的表现。
第三阶段,
学前期
< br>(
3-6
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
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
期
< br>(
6-12
岁)
,
主要是获取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
青年期
(
12-18
p>
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
18-25
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
现。第七阶段,成人中期(
25-50
岁)
p>
,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
关怀的实现。第
八阶段,成人后期(
50
岁以后直至死亡)
,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
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5
、
根据鲍尔毕的理论,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依恋是儿童与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
鲍尔毕把儿童依恋的发展经
历分为
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
为了方便起见,<
/p>
我们称之
为无分化阶段。
第二阶段,低分
化阶段,
即鲍尔毕称之为
“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
p>
息”的阶段,大约
3-6
个月左右。第三阶
段,依恋形成阶段(
6
个月
-2
岁半)
,鲍尔毕称之
为
“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是别的对象保持亲近”
的阶段。
第四阶
段,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
2
岁半之后)
鲍尔毕认为,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
能从母亲的角度来
看问题。
6
、
维果茨
基认为心理机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表现为人凭
自己的愿望和意志保障心理活
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儿童的概括抽象是依靠词语等符号系
统为中介而实现的。
第三,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
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
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优势过程是不同的。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别化。随着儿童
的活动与
交往形式的不断内化,
儿童意识系统越来越具有自己的
独特的性质,
使心理活动表现出个别
化的特征。
7
、
格塞尔认为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
向精细
动作发展。
相互交织的原则,
人
类的身体结构是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之上的,
正是这
种对
称的解剖结构,
保证了机体平衡的活动,
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发
展,
才能达到有效组织
的过程和发挥有效的机能。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对于人类而言,
从一个角度面对
世界可能更
为有效,
因而导致一只手、
一只眼、
一条腿比另一只手、
另一只眼、
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个体成熟的原则,
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成熟,
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儿童在
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自我调节的原则,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2
8
、
皮亚杰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是什么?
第一,学习从属于主题的发展水平,同一个学习内容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者来说,
学习效果是不同的。第二,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
< br>客体,
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
主体在内部协调自己的运动形成运动结构,一
方面将外界的客体组织起来形
成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赖的,
因为只有<
/p>
通过运动,
这些关系才得以发生。
知识在
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
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
么而是从主体
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初便是纠缠得不可分的——中发生的。
第三,
早
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早期教育的
重要任务就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而促进认
知发展的必由途径是让
儿童主动活动。
是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
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
,
帮
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和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发现
和创造的可能性。
每次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
就会使他不能创造,<
/p>
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有真正的理解。
9
、
观察学习包括哪几个过程?
观察学习
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
和动机
等
4
个组成部分。
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
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保持过程,
当观察者吸收
< br>了榜样的行为之后,
就必须现在头脑中保持所见内容的符号形式,
这种符号形式既可以是视
觉表象,也可以是符号转换。运动复现过程,
要讲范型的示范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必须有一
定
的运动技巧。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新反应的习得与新反应的操作是有区别的。
强化除直接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
10
、吉布森认为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
知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
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
也就是说,
儿童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知觉形式差别的能力也提高,
知觉发展包含着知觉学习。
注意实
现最优化,
知觉发展与注意发展几乎是同义词,
儿童知觉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在发展过程中,
儿童的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变得越来越有效,
变得富有探索性,
变得更能主动地知觉物体的整
体
,
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单一元素作反应。
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吉布森认为在人的一生中,
无论什么年龄,
其提取信息的机制是一样的,
它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变
得越来越经济有
效。
儿童通过确定几次的外部特征、
获得恒常性和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
济有效。
儿童的知觉发展是主体不断从环境中分化信息的学习过程,
这种主动活动的
知觉理
论体现了儿童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
指导意
义,是改变消极儿童观,
改革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同时,
它对改进学前教育研究方
法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p>
11
、霍妮看
来,环境中的哪些不利因素会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
对于一个孩子,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
1
、比如比人对
他实施直接或者间接的支配
以致使他难以发挥主动性
2
、别人对他的存在漠不关心、缺乏指导、缺乏尊重
3
、对他过度
表扬或过度批评,缺乏真诚的温暖的关怀
4
p>
、由于父母冲突,使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在成
情感伤害
5
、
由于孩子过早地承担过多责任或过迟承担应有
的责任
6
、
在同伴交往中被孤立、
p>
受委屈、遭歧视,产生过重的防范心理
7
、
环境充满排斥,令人难以适应和接受等,孩子势
必要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于是焦虑是
不可避免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