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而耳顺 解
-
六十而耳顺
解
六十而耳顺
解
2009-07-24 09:59:34
作者
:
金德万
六十
花甲,耳顺之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或许还不至于白发盈
颠,皱纹满面,但耳顺何以能
作为标志呢?按字面的说法,
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似乎什么话也听得
进,无所违碍于心。但孔子所言恐怕不单指这些,必有更深
刻的
微言大义。五十已知天命,过了十年,修养也只到如许
程度。忠言逆身利于行、兼听则明
,能听逆耳之言应该说尚
不及于人生的这一境界。
郑玄注曰: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
旨。
”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
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
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最早的解释了,
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
朝皇侃
《论语义疏》
引李充云:
“耳<
/p>
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
心。心
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其说同郑玄义。刘宝楠《论
语正义》
曰:
“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
人也。
”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
声,锣鼓听音,能
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
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
的境界。清
焦循《论语补疏》曰:
“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
与人同,
乐取于人以为善也。
顺者,
不
违也。
舍己从人,
故言入于耳,
隐其恶
,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
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
耳顺也。
”以舜之察迩
言具体事例说孔子此句。舜帝能明了浅近
的言辞中所蕴涵的
深义。所谓善与人同,说的是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
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求取他
人意见中符合标
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
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
见,那么无论
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
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
确的看法,
甚至十分错误的说法不予计较,
不斤斤萦怀于心,
这样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有的学者很看重自己所学,
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p>
听到他人的言论,
既不能善与人同,
又不
能择其善而扬之,更不能见其错误而隐蔽之就会逆耳违
心,听不进去。而圣人所持的道理
,是普遍性的规则,要一
以贯之,无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隐恶扬善,晓畅通贯,这
p>
就是耳顺。
焦循这样解释,
自然与郑玄所说
不同。
刘宝楠
《论
语正义》曰:
“焦此义与郑异,亦通。
”我以为是为知言。
1
、
善与人同
善与人同,
语出
《孟子·
公孙丑上》
:
孟子曰:<
/p>
“子
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
则拜。大舜有大焉,善
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
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
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
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孟子说的
是:子路,别人告诉他
的过失他就很高兴。禹听到了正确的意见就给人行礼。大舜
之所以大,在于其善言善行与他人没有区别,能够舍弃自己
的正确意见
而遵从他人的正确意见,乐意吸取他人的优点以
成就善事。从耕种、陶渔,直到帝,没有
一项优点不是取之
于他人。
汲取他人的优点来行善事,
这是与他人共同来行善。
所以君子之谓,莫大于与他人共同行善。
朱熹称此为“公
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
p>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说的正是公善
之大于私善,大道理管小道理,
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孟子此
言本诸孔子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
必定会有亲近他的人。本诸孔子说: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不修养品德,不讲
求学问,听到合乎义理的事也不能起而行,有了过错,做了
不善的事又不能改,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另《中庸》亦有
“子曰”云:<
/p>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
扬善,执其两端,用
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可以说
是最聪明的人。舜喜好发
问,喜好考察浅近的言论,他能将
听到的言论中不好的、不善的隐而不言,将其中善的、
正确
的宣扬之、发扬之,这就把握了各种言论不同的极致极端之
处,而能折中地吸纳意见去治理民众。这大概是舜之所以成
为最聪明的人的缘故。
人之一生,何以成其大,即由小人
成为大人
。这一进阶,在认识论上,实际上有两条路向:一
是知识的增益,不断地增长学问,积累
知识,铢积寸累,可
以称之为大,
人所不知我知、
人所不言我言、
人所不能我能。
一是人格的养成,大
在此处成为善、成为贤、成为圣,也就
是道德涵养具备一身,所行、所言、所知无不充溢
着道德的
养蕴,可以说是有德的君子、道德的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
回到《论语》的首章《学而》的首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在孔子看来,学
习了知识又能时时复习,这不是
很利于理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切磋之,这
不
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委屈抱怨,这才
是
君子啊。从自己学习到相互学习到确认自己,就是一个目
的:修德成贤,君子乎?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荀子说:
“君子
之学也,以美其身”
。
2
、孔子周游列国
< br>一个人的生活乃是
其思想的具体表现。孔子以耳顺来形状、来说明自己年届六
p>
十在出处进退的生活遭际中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应该说与其
具体的言
谈举止、对人对事的生活是休戚相关的。
孔子五
十五岁那一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孔子去鲁,开始周游列
国。时在鲁定公十
三年,孔子自定公九年出仕,至此已近四
年,为大司寇亦已三年矣。
《论语·宪问》曰:
公孙寮诉子
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
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
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
寮其如命何?”
鲁人公伯寮乃孔子
弟子,弟子叛师而谗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孔
子,说:
“季孙听了公伯寮的谗言,已对子路有疑忌。但我
p>
的力量还能把此事向季孙陈说清楚,让季孙杀了公伯寮,将
其陈尸于
市。
”孔子说:
“道若将行,这是命。道若将废,也
是命。公伯寮怎么扭得过天命呢?”
孔子对背叛
自己的学
生的这样一种态度也可见其何以称为耳顺。这也正与孔子所
言,不怨天、不尤人的思想吻合。此处孔子两说命也,亦知
其知天命也。人道的不可
违抗可称为义,天道的不可争持可
称为命。常人则于智力不能达到始称之为命,理解不了
的都
归诸于命,因而必尽智力而争之。君子就能够看到天命有不
可尽知的,
惟当以义安命,
不得不以人道的义来顺从于天命。<
/p>
凡义之所不允许,
即以为命之所无有。
那
么虽不得天命所予,
仍能不失真义。一准于义,虽力有可争,智有可图,而义所
不允者,亦不得违命,这就称之为命。对于公伯寮,孔子之
力有景伯可恃
,然义之不许,仍归之于命,这也证明孔子所
谓五十知天命也。
道之不行,这是天命啊,因此只得带着
学生们离开邦国家园了。
于此亦可理解“子曰:
‘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
”
,是何等豪迈,然而又是多么的无奈。可以
理解
:子曰:
“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
p>
所谓贤者四避之。贤者避世,天下无道则隐。次而避地,去
乱国、避
危地,适治邦。再次礼貌不周而去,再次有违言而
去。自此孔子去鲁到返鲁,整整去国十
三年,从五十五岁到
六十三岁。
孔子
知天命之后,心里愈发澄明,对事物、社
会、自然、历史的感知愈加深刻,各种体验和觉
察通过眼、
耳、鼻、舌、身感官的触动,汇聚于心,沛然涌动于会悟,
< br>无所不通,无所不解,无所不犁然有当于心,乃知万事皆由
天,由命,因而可以不
怨天,不尤人,以天命为己命。孔子
六十岁那年,去卫过曹,去曹适宋。
《孟子》曰:
“孔子不悦
于曹卫,
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微服而过宋。
”
< br>孔子说:
“天
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生下此德在
于我身,桓魋能
把我怎么样呢?何等自信如是、无所畏惧。孔子耳顺前后十
余年间,带着弟子们驾着牛车,在各国颠沛流离,困顿莫过
于此,但孔子仍言
耳顺。适陈途中,被匡人围困五日,由曹
至宋,险被人杀害。适郑,被人奚落,在陈、蔡
期间,绝粮。
《史记·
孔子世家》
述孔
子这一期间的经历,
大致可信:
“孔
子
适卫,
居十月,
去卫过匡。
阳虎尝暴匡
人,
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五日。
”
p>
“孔子去匡、即过蒲。月余反乎卫。
”
“孔
子去陈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
私车五乘从,斗甚疾。蒲人惧,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
”
“明日,
与孔子语。
见蜚雁,
仰视之,
色不在孔子,
孔子行。
”
“孔子去卫过曹,去曹适宋”
。
“景公二十五年,孔
子过宋,
宋司马桓魋恶之,
欲杀孔子,
孔子微服去。
”
“孔子去曹过宋,
与弟
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
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
如予何?’
”
“湣公十三年,吴复来伐陈,陈告急
楚,楚昭王
来救,军于城父,吴师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时孔子
< br>在陈。
”
“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
鲁哀
公六年也。
”
“季康子使公华公宾
公林以帀迎孔子,
孔子归鲁。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
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
这十三年,尝够了人世的艰辛苦楚,听够了谗言、讥言、嘲
言、责言,屡遭
白眼、颇受毁弃,冷遇、怨怼、废置,所在
多有。孔子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一切,他一
以贯之,以天
赋予之大任担当之,不惧怕一切困顿、流离、挫折、苦难,
深信此乃天命之,这一切都不是自己一己的不幸,乃是礼崩
乐坏的社会之使然。
3
、孔子遇楚人
孔子在楚,遇楚狂接
舆、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尤可发明“耳顺”的意义。
楚
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往者不
< br>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
政者殆而!
”
孔子下,
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
楚国有贤人,佯狂避
世,接孔子车而歌,称为接舆,狂接舆。楚狂人在孔子的车
后就唱着歌走
到车前。他唱的歌说:
“凤鸟啊,凤鸟,怎么
你的德这个感昭无
力啊!罢了罢了!当今那些从事政治的人
哪一个不是危险得很啊,怎么可以与之有所作为
啊!
”孔子
听他歌罢,下车来想和他谈谈。那狂人急忙远远地避
去,这
就难得与他谈话了。世有道则凤鸟见,无道则隐。衰世仍仆
仆风尘,看不到从政的危险。楚狂人所唱的歌既有劝戒孔子
的,也有对孔子不甚理解的
非议。孔子不以为迕,还是想与
他谈谈,可惜狂人远避之。在孔子的本意,天下本无不可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