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惑论
-
灭惑论
或造《
三破论》者,义证庸近,辞体鄙拙。虽至理定於深识,而流言惑於浅情,委巷陋说,
诚不
足辨。又恐野听,将谓信然,聊择其可采,略标雅致。
《三破论》云:道家之教,妙在精
思得一,而无死入圣。佛家之化,妙在三昧神通,无
生可冀,铭死为泥洹,未见学死而不
得死者也。
《灭惑论》曰:二教真伪,焕然易辨。夫佛
法练神,
道教练形。形器必终,碍於一垣之里;神识无穷,再抚六合之外。明者资於无穷,
教以胜
慧;暗者恋其必终,诳以仙术,极於饵药。慧业始於观禅,禅练真识,故精妙而泥洹
可冀
。药驻伪器,故精思而翻腾无期。若乃弃妙宝藏,遗智养身,据理寻之,其伪可知。假
使
形翻无际。神暗鸢飞戾天,宁免为鸟?夫泥洹妙果,道惟常住,学死之谈,岂析理哉?
《三破
论》云:若言太子是教主,主不落发,而使人髡头;主不弃妻,而使人断种,实
可笑哉。
明知佛教是灭恶之术也。伏闻君子之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p>
《灭惑论》曰:太子弃妻落发,事显於经,而反白为黑,不亦罔乎?夫佛家之孝,所苞
p>
盖远,理由乎心,无系於发,若爱发弃心,何取於孝?昔泰伯虞仲,断发文身,夫子两称至<
/p>
德中权。
以俗内之贤,
宜修世礼,
断发让国,
圣哲美谈。
况般若之教,
业胜中权;
菩提之果,
理妙克让者哉!理妙克让
,故舍发取道,业胜中权,故弃迹求心。准以两贤,无阙於孝,鉴
以圣境,夫何怪乎?<
/p>
第一破曰:入国而破国者。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克百姓,使国空民穷,不助国,生
人减损,况人不蚕而衣,不田而食,国灭人绝,由此为失。日用损废,无纤毫之益,五灾之
害,不复过此,
《灭惑论》曰:大乘圆极,穷理尽妙,故明二谛以遣有
,辨三空以标无,四
等弘其胜心,六度振其苦业,诳言之讪(一作诎)
< br>,岂伤日月!夫塔寺之兴,阐扬灵教,功
立一时,
而道被
千载。
昔禹会诸侯,
玉帛万国,
至於战
伐,
存者七君。
更始政阜,
民户殷盛,
赤眉兵乱,
千里无烟,
国灭人绝,
p>
宁此之由?宗索之时,
石谷十万,
景、
p>
武之世,
积粟红腐,
非秦末多沙门,而汉初
无佛法也。验古准今,何损於政。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
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
哭不同,骨血生仇,服属永弃,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
孝,不复过此。
《灭惑论》
曰:夫孝理至极,道俗同贯,虽内外
迹殊,而神用一揆。若命缀俗因,本修教於儒礼;运禀
道果,固弘孝於梵业。是以谘亲出
家,
《法华》明其义;听而後学,
《维摩》标其例,岂忘本
p>
哉?有由然也。
彼皆照悟神理,
而鉴烛人世
,
过驷马於格言,
逝川伤於上哲。
故知
瞬息尽养,
则
彼取此。若乃服制所施,事由追远,礼虽因心,抑
亦沿世。昔三皇至治,尧舜所慕,死则衣
之以薪,葬之中野,封树弗修,苴斩无纪,岂可
谓三皇教民,弃於孝乎?爰及五帝,服制焕
然,未闻尧舜执礼,追责三皇,三皇无责,何
独疑佛?佛之无服,理由拔苦,三皇废丧,事
沿淳朴。淳朴不疑,而拔苦见尤,所谓朝三
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明知圣人之教,触感圆
通,三皇以淳朴无服,五帝以沿情制丧,
释迦拔苦,故弃俗反真。检迹异路,而玄化同归。
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
,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
有绝种之罪,
五有亡体从诫。
惟学不孝,
何故言哉?诫令不跪父母,
便竞从之。
儿先作沙弥,
其母後作阿尼,则跪
其儿。不礼之教,中国绝之,何可得从!
《灭惑论》曰:
「夫栖
形禀识,
理定前业,入道居俗,事系因果。是以释迦出世,化洽天人,御国统家,并证道
迹,未闻世
界普同出家,良由缘感不一,故名教有二,缙绅沙门,所以殊也。但始拔尘域
,理由戒定。
妻者受累,发者形饰,受累伤神,形饰乖道。所以澄神灭爱,修道弃饰,理
出常均,教必翻
俗。若乃不跪父母,道尊故也;父母礼之,尊道故也。礼新冠见母,其母
拜之,喜其备德,
故屈尊礼卑也。介胄之士,见君不拜,重其秉武,故尊不加也。缁弁轻
冠,本无神道,介胄
凶器,
非有至德。
然事应加恭,
则以母拜子,
势宜停敬,
则臣不跪君。
礼典世教,
周孔所制,
论
其变通,
不由一轨。
况佛道之尊,
标出
三界,
神教妙本,
群致玄宗。
以此加人
,
实尊冠胄。
冠胄及礼,古今不疑,佛道加敬,将欲何怪?
p>
《三破论》云:佛,旧经本云浮屠,罗什改为佛徒,知其源恶故也。所以铭为浮屠,胡
人凶恶,故老子云,化其始。不欲伤其形,故髡其头,名为浮屠,况屠割也。至僧
< br>佛图。本旧经云丧门。丧门由死灭之门,云其法无生之教,名曰丧门,至罗什又改为桑门,
译言,音字未正。浮音似佛,
桑音似沙,
声之误也。<
/p>
以屠为图,字之误也。罗什语通华》戎,
识兼音义,改正三豕,固
其宜矣。五经世典,学不因译,而马、郑、注说,音字互改。是以
昭穆不祀,谬师资於《
周颂》
;允塞宴安,乖圣德於《尧典》
。至教之深,宁在雨字,
得意忘
言,庄周所领;以文害志,孟轲所讥。不原大理,惟字是求,宋人申束,岂复过此
?
<
/p>
《三破论》
曰:
有此三破之法。
不施中国,
本正西域。
何言之哉?胡人无义,<
/p>
刚强无礼,
不异禽兽,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之教化之又
云:胡人粗犷,欲断其恶种,故令男
不娶妻,女不嫁夫,一国伏法,自然灭尽。
《灭惑论》曰:双树晦迹,形像代兴,固已理精
无始,而道被无穷者矣。
案李叟出关,运当周季,世闭贤隐,故往而忘归。接舆避世,犹灭
其迹,况适外域,孰见
其踪。於是奸猾祭酒,造《化胡》之经,理拙辞鄙,厮隶所传。寻西
胡怯弱,北狄凶炽,
若老子灭恶,弃德用刑,何爱凶狄,而反灭弱胡?遂令犭严狁横行,毒
流万世,
豺狼当道,
而狐狸是诛,
沦氵胥为酷,
覆载无闻。
商鞅之法,
未至此虐,
伯阳之道,
岂其然哉?且未服则设像无施,信顺则孥戮可息。既巳服教矣,方
加极刑,一言失道,众伪
可见。东野之语,其如理何?
《三破
论》
曰:
盖闻三皇五帝三王之徒,
何以
学道并感应而未闻?佛教为是,
九皇忽之,
为是佛教未出?若是
佛教未出,则为邪伪,不复云云。
《灭惑论》曰:神化变通,教体匪一;
灵应感会,隐现无际。若缘在妙化,则菩萨弘其道;化在粗缘,则圣帝演其德。夫圣帝、菩
萨,随感现应,殊教合契,未始非佛。固知三皇以来,感灭而名隐,汉明之教,缘应而像现
矣。若乃三皇德化,五帝仁教,此之谓道,似非太上。羲农敷治,未闻奏章。尧舜缉政,宁
肯书符,汤武抒暴,岂当饵丹?五经典籍,不齿天师,而求授圣帝,岂不悲哉?
< br>
《三破论》曰:道以气为宗,名为得一。寻中原人士,莫不奉道,今中国有奉佛者,必
是羌胡之种。若言非邪?何以奉佛?《灭惑论》曰: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
无二。
佛之至也,
则空玄无形,
而万
象并应,
寂灭无心,
而玄智弥照。
幽数
潜会,
莫见其极;
冥功日用,靡识其然。但言万象既生,假名遂
立,梵言菩提,汉语曰道。其显迹也,则金容
以表圣;应俗则王宫以现生。拔愚以四禅为
始,进慧以十地为阶。总龙鬼而均诱,涵蠢动而
等慈。权教无方,不以道俗乖应。妙化无
外,岂以华戎阻情?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
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
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但
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有东西,
故国限内外。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故能拯
拔六趣,总摄大千,道惟至极,法
惟最尊,然至道虽一,岐路生迷,九十六种,俱号为道。
听名则邪正莫辨,验法则真伪自
分。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
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
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然而
三世弗纪,慧业靡闻,斯乃
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经也。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福极
生天,
< br>体尽飞腾,
神通而未免有漏,
寿远而不能无终,
功非饵药,
德沿业修,
於是愚狡方士,
伪托遂滋。
张陵米贼,
述记升天,
葛玄野竖,
著传仙公,
愚斯惑矣。
< br>智可罔舆,
今祖述李叟,
则教失如彼,宪章神仙,则体劣
如此。上中为妙,犹不足算,况效陵鲁,醮事章符,设教五
斗,欲拯三界,以蚊负山,庸
讵胜乎?标名大道,而教甚於俗,举号太上,而法穷下愚,何
故知邪?贪寿忌天,
含识所同,
故肉芝石华,
谲以翻腾,
好色触情,
世所莫异,
故黄书御女,
诳称地仙,肌革盈虚,群生共爱,故宝惜
Д
唾,以
灌灵根;避灾若病,民之恒患,故斩缚魑
魅,以快愚情;凭威恃武,俗之旧风,故利兵钩
骑,以动浅心。至於消灾淫术,厌胜奸方,
理秽词辱,非可笔传。事合氓庶,故比屋归宗
,是以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悚、孙恩,
乱盈晋末,馀波所被,实蕃有徒。爵非通侯
,而轻立民户;瑞无虎竹,而滥求租税。麋费产
业,蛊惑士女,运
上清?金容妙相,何羡鬼室空屋?降伏天魔,
不慕幻邪之诈;
净修戒行,岂同毕券之丑?积
弘誓於方寸,
孰与藏宫将於丹田;
响洪钟於梵音,
岂若鸣天鼓於唇齿。
校
以形迹,
精粗已悬,
核以至理,真伪岂隐?若以粗笑精,以伪谤
真,是瞽对离朱,曰我明也。
(
《弘明集》八)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南朝梁·刘勰
夫道源虚寂,冥机通其
感;神理幽深,玄匠思其契。是以四海将宁,先集威风之宝;九河方
导,已致应龙之书。
况种智圆照,等觉遍知,扬万化于大千,擒亿形于法界。当其云起摄诱
之权,影现游戏之
力,可胜言哉!自优昙发华,而金姿诞应;娑罗变叶,而塔像代兴。月喻
论其迹隐,镜譬
辩其常照。所以刻香望熛而自移,画木趣井而悬峙;金刚泛海而遴集,石仪
浮沪以遥渡。
并造由人功,而瑞表神力。形器之妙,犹或至此;法身之极,庸讵可思!
观夫石
城初立,灵证发于草创;弥勒建像,圣验显乎镌刻。原始要终,莫非祯瑞。剡山
峻绝,竞
爽嵩华;涧崖烛银,岫巘蕴玉。故六通之圣地,八辈之奥宇。始有昙光比丘,雅修
远离,
与晋世于兰,
同时并学。兰以慧解驰声,光以禅味消
(形)
p>
影。历游岩壑,
晚届剡山,
遇见石室,
p>
班荆宴坐。
始有雕虎造前,
次有丹蟒依足,
各受三皈,
兹即引去。
后见山衹盛饰,
造带玗谈,光说以苦谛,神奉以崖窟,遂结伽蓝,是名隐岳。后兰公创寺,号曰元化。兹
密
通石城,
而拱木扃阻,
伯鸾所未窥,
子平所不值。
似石桥之天断,
犹桃源之
地绝。
荒茫以来,
莫测年代;金刚欲基,斯路自启。野人伐木,
始通山溪,翦棘艺麻,忽闻空响:此是佛地,
不可种植。心悟神封,震惊而止。又光公禅
室,耳属东岩,常闻弦管,韵动霄汉,流五结之
妙声,凝九奏之清响。由是兹山,号为天
乐。
至齐永明四年,有僧护比丘,刻意苦节,戒品严净,进力坚猛,来憩隐岳,游观石城。<
/p>
见其南骈两峰,北叠峻崿,东竦圆岑,西引斜岭。四嶂相衔,郁如鹫岳;曲间微转,焕若龙
池。加以削成青壁,当于前巘,天诱其惑,神启其虑,心画目准,愿造弥勒,敬拟千尺,
故
坐形十丈。于是擎炉振铎,四众爰始胥宇,命曰石城。遂辅车两寺,鼎足而处。克勤心
力,
允集劝助,疏凿积年,仅成面璞。此外则硕树朦胧,巨藤交梗。后原燎及岗,林焚见
石,有
自然相光,正环像上,两际圆满,高焰峰锐,势超匠楷,功逾琢磨,法俗竦心,邑
野惊观,
佥曰冥造,非今朝也。自护公神迁,事异人谢;次有僧淑比丘,纂修厥绪,虽劬
劳招奖,夙
夜匪懈,而运属齐未,资力莫由,千里废其积跬,百仞亏其覆篑。
暨我大梁受历,道铸域中,秉玉衡而齐七政,协金轮而教十善。地平天成,礼被乐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