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中考试题资源:(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170).docx
-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
200
练
(161-170)
文言知识
(
译文答案
)
课外文言文
200
练
(161-170)
161.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
“观
音菩萨
”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
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
“何聒
噪若是耶
?
”梅谷徐答曰:
“仅呼半日,汝即
我怒,观音一日被尔
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
”妻子顿悟,遂止。
(
选自明
?
程文宪《中州野录》
)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
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
昏,一定要嘴里念
“观音菩萨
”上千遍。
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
时
出了名,
(
他想
)
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
可是
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
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
(
这样使得他
)
进退两难。一天,他
三翻
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
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
“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
”梅谷慢慢地回答说:
“(我
p>
)
才喊了你半天,
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
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
?
”
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
垂
(2)
夕
(3)
止之则弗从
(4)
贻
2.
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
3.
何梅谷为何
“进退狼狈
”?
【参考答案】
1.(1)
将
(2)
黄昏
(3)
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
“观音菩萨
”这件事。
(4)
留下。
3.
何梅
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
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62.
★邴原弃学
邴原
①
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
“童子何泣
?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
则羡
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
②
然曰:“欲书可耳
!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
③
有志,吾徒
④ 相教,不求资也。
”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
⑤ 《论语》。
(
选自明
?
李贽《初潭集
⑥?卷十二》
)
【注释】
①
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
并称
“辽东三杰
”。② 恻:怜悯。③
苟:假如,如果。④ 徒:白白地。
⑤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 《初潭集》:明
代思
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
曰父子
,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
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
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
“小孩子为啥哭泣
?
”邴原说: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
容易感伤。那些
读书的人,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
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
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 老
师怜悯地说:
“你想读书就来吧
!
”邴原说:
“我没有上学的学费。
”
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
要你的学费。
”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
(
他学习异常努力
< br>)
,一个冬天,
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p>
【阅读训练】
1.
解释:
(1)
凡得学者
(2)
苟
(3)
徒
(4)
资
2.
翻译:
(1)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
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
【参考答案】
1.(1)
能够
(2)
假如,如果
(3)
白白地
(4)
钱,学费
3.
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
< br>
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
“关心贫幼
”、“帮助有志者成
才
” 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
贫不
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
163.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
① 之,曰:“此吾可羞
②
也,
此物
(
吾
)
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市伯
③
随
而索其直
④ ,晋人曰:
“吾利火炽时,双目
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
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
夺其物以去。旁有哂
⑤ 之者,晋人戟手
⑥
骂曰:
“世人好利
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
?
何哂之
有
?
”
(
选自明
?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
【注释】
①
攫
(ju
é):夺取。
②
羞:通
“馐”,美好的食品,这
里当动词用,意为
“吃”。③ 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 直:通
“值”。
⑤
哂
(sh
ě:
n)
讥笑。
⑥
戟
(j
手
ī):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
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
“这个东西
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
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
这个东西我可
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
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
,
个晋国人
:
“我
才利欲熏心,两眼
眩、
,天下的
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
有的,不知道是你的
西了。
幸好你
了我,
我如果以后
了
就
你
。
”管市
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
西
回来
就离开了。旁
有人
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
道:
比我
要
重,
(
他
)
往往想方
法用阴
物,我
只不
是
“世上
的人
白天去
,
道不是比他
好多了
?
有什么好笑的
?
”
【
】
1.
解
:
(1)
即去
(2)
索
(3)
予
< br>(4)
甚于
2.
翻
:
(1)
皆若己所固有。
(2)
何哂之有
?
【参考答案】
1.(1)
离开
(2)
求取
(3)
(4)
比⋯⋯
重
3.
然
不是什么
得表
的,但晋人的
解却也令人深思。
好利是人
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
“君子
,取之有道
”。但表面君
子
范,
起廉
慷慨激昂,
而暗地里却
得无
,
自己利益
尽心机者,
在比
晋人
要差
!
因
他
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
——虚
!
164.
★范仲淹
官
范文正公守邠
(b
ī
州
n)
①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
(sh
ā
ng)
②,见缞绖
(cu
ī
di
é
)
③数人营理
④
葬具者。公亟令询之,
乃寓居士人
⑤
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
(f
è
ng)
殓⑥
棺槨
(gu
ǒ
)
⑦皆所
未具。公怃然,即彻
⑧
宴席,厚赒
(zh
ō
u)
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
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
宴
,
还没有举起酒杯,
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
将要
埋葬在近郊。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
范仲
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
重重地救济了他们,
让他们能完成装
殓
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
①
邠
(bin)
州
:
古州名
,
在今陕西境内。
②
觞
(sh
ā
ng)
:酒
杯。③
缞绖
(cu
ī
di
é
< br>丧
):
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
营理
:
筹办。
⑤
寓居
士人
:
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⑥
赗
(f
è
ng)
殓
< br>: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⑦
槨
(
椁
)(gu
ǒ
古
):
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p>
(
套棺
)
。
⑧
彻:通
“撤”。⑨
赒
(zh
ō:
u)
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
亟
(2)
具
(3)
怃然
(4)
毕
2.
翻译:
(1)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
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
“先天下之后而忧
”思想的有关
词句。
4.
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
【参考答案】
1.(1)
急忙,赶快
(2)
具备,齐备
(3)
失意的样子
(4)
结束,完毕
3.<
/p>
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
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
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
魅力。
165.
★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
①
。其母曰:
“子学三年,反而
名我者,何也
?
”其子曰:
“吾所贤者,无过尧、
舜,尧、舜名。吾
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
名母也。
”其母曰:
“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
愿子之
有以易名母
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
?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
(
选自《战国策
?
魏策三》
)
【注释】
①
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
(
求学
)
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
亲的名字。
他母亲说:
“你学习了三年,
(
现在
)
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
(
这是
)
什
么原因
?
”她的儿子说:
“我所认为是圣贤
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
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
;
我所认为大的东西,
没有大过天地
的,
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
舜,母
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
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
他的母亲说:
“对于你所学的,
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
?
希望你有
可能改掉的就是
直呼母亲的名字
;
对于你所学的,
你会有不实行的吗
?
希望你姑且把直
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
(
暂缓实行
)
。”
【阅读训练】
1.
解释
(1)
而名其母
(2)
吾所贤者
(3)
是以
(4)
子之于学者
2.
翻译
(1)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
题目
“一知半解
”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
【参考答案】
1.(1)
却
(2)
圣贤
(3)
因此
(4)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
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
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66.
★非所言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