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俞苗锋
一
、陈成子弑简公。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孔子
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朝,音潮。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
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
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
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
”夫,音扶,下“告夫”同。三
子
,三家也。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
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弑
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
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之三子告
,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
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
故沮
其谋。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实际是对三子的警告)
。程子曰:
“左氏
(
《左传》
)
记孔子之言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
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
罪,上告天子,下告
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
之众寡哉?当是时,天
下之乱极矣,
因是足以正之,
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
终不从之,
可胜惜哉!
”
胡氏曰
“春
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
”
【我】不敢不告,所彰显的,就是孔子的一种责任心。虽然心里知道自己的建议,君王未
必
会听从,也要依据礼制,过问国事。虽然说了白说,但是必须得说。父母、师长,有时
候是
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的。
关于弑:崔杼弒其君
《左传》上记载
,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淫乱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
“崔杼
弒其君”
。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
仲毫不犹豫,
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弒其君”
,于是也被
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
下“崔杼弒其君”
,又
被崔杼所杀。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
旧写“崔杼弒其君”
,并对崔杼说:
“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
”崔杼被
其正气所震慑,
放弃了歪曲历
史的想法。
当太史季出门时,
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
/p>
而来,
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
“我
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
无人记录史实。
”说罢将手里
的竹简给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弒其君”
。
二、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他是一个真的狂人吗?
(明确:
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p>
他是一个高蹈出世的隐士,
是一
个“邦无道
则隐”的智者。
)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
成语?<
/p>
(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
补牢,为时未晚”
)
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趋而避之”呢?
(明确:不想听孔子的辩白。这个高蹈之士,
并不是讥讽孔子贪图荣华富贵
,而是认为世不
可为,而孔子却车马劳碌,是为孔子感到惋惜。孔子对于混乱的世事,有
不忍绝之情,有不
可逃之义,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听取他的
建议,也体现了他的
深厚仁心。
)
<
/p>
【我】
楚狂和孔子,
一个真隐士,
一个真入世,
谁也没有说服谁,
谁也没有改变
自己的立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