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4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版)
-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1
.
趋而辟
之,不得与之言
“辟”通“避”
,避开
.
2
.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
,除草
.
3
.使子路反
见之
“反”通“返”
,返回
.
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1
.以吾从大夫
之后
古义:古代官职,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
..
等。
今义:医生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古义:打听渡口
今义: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句)
..
3
.子见夫子
乎
古义:对学者、老师的尊称
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义)
..
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
5
.凤鸟不至,河
不出图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
p>
6
.楚狂接舆歌
而过孔子
< br>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唱着歌”
.
7
.夫执舆
者为谁?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驾车”
.
8
.子路从而后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落在后面”
.
9
.止
子路宿
使动用法,
“使……停止,留下”
<
/p>
.
10
.见
其二
子焉
使动用法,
“使……见”
.
11
.欲洁
其身,而乱
大伦
使动用法,
“使……纯洁”
.
12
.杀鸡为黍而食
之
让
/
给他吃
.
13
.楚狂接舆歌而过
孔子
经过,路过
.
14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
及,赶得上
.
.
15
.趋
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p>
小步快走
.
16
.植
其杖而芸
立
.
17
.鄙
哉,硁硁乎
偏狭
.
18
.斯己
而已矣
守己,指洁身自好
.
19
.果哉!末之难
矣
辩驳
.
虚词
1
.以
吾从大夫之后
因为,介词
.
2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
与,跟;介词
.
3
.子路行,以
告
把,介词
.
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
杖荷蓧
用,介词
.
5
.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
介词,和
.
6
.是鲁孔丘与
语助词,吗
.
—
1
—
7<
/p>
.孔子沐浴而
朝
连词,表示动作的顺接
.
8
.楚狂接舆歌而
过孔子
连词,表示修饰
.
< br>9
.今之从政者殆而
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
10
.子路从而
后
连词,表示转折
.
< br>11
.植其杖而
芸
连词,表示顺接
.
< br>12
.子路拱而
立
连词,表示修饰
.
< br>13
.晨门曰:
“奚
自?”
p>
疑问代词,哪里
.
固定结构
1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其……岂若
与其……不如
2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怎么
特殊句式
1
.告于哀公曰。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于哀公告”
2
.子路宿于石门。
介宾结构(状语)
后置,
“于石门宿”
3
.子击磬于卫。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子于卫击
磬”
4
.则何以哉?
介词宾语前置,
“则以何哉?”
p>
5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介词宾语前置,
“而以谁易之”
p>
6
.晨门曰:
“奚自?”
< br>
宾语前置
,
“自奚”
7
.莫己知也
宾语前置,
“莫知己也”
8
.有心哉,击磬乎!
谓语前置,击磬乎,有心哉!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班级:
学号:
姓名:
—
2
—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24
分)
【
】
1
p>
.下列句子中没有
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
.植其杖而芸
C
.深则厉,浅则揭
D
.使子路反见之
答案:
C
(
“辟”通“避”
,避开;
“芸”通“耘”
,除草;
“反”通“返”
,返回)
【
】
2
p>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p>
...
A
.楚狂接舆歌而过
孔子
过:拜访
B
.夫执舆
者为谁
舆:驾车
.
.
C
.果哉!末之难
矣
难:辩驳
D
.鄙
哉,硁硁乎
鄙:偏狭
.
.
答案:
A
(过:经过,路过)
【
】
3
p>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今之从政
者殆而
B
.孔子沐浴
而朝
< br>..
..
C
.孔子过之,使子路
问津
焉
D
.子路从而
后,遇丈人
..
..
答案:
A
p>
(从政:参与政事;沐浴:洗发洗身,洗浴;问津:询问渡口;从而:两个词,从,跟随,<
/p>
而,表承接。
)
【
】
4
p>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之
三子告,不可
孔子过之
B
.不得与
之言
今由与
求也相夫子
< br>.
.
.
.
C
.以
吾从大夫之后
以
杖荷蓧
D
.
使子路问津焉
见其二子焉
.
.
.
.
答案:
D
(之:动词,到
/
代词,代长沮、
桀溺;与:介词,同
/
连词,和;以:介词,因为
/
介词,用;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
【
< br>】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
一项是
A
.止
子路宿
B
.往者不可谏
.
< br>.
C
.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
p>
D
.见
其儿子焉
.
.
答案:
B
(
A
、
C
p>
、
D
均为使动用法;谏:匡正,挽回)
p>
【
】
6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莫己知也
B
.晨门曰:
“奚自?”
C
.有心哉,击磬乎!
D
.则何以哉?
答案:
C
(
A
、
< br>B
、
D
均为宾语前置句;
C
为主谓倒装句,
(一说不倒装)
)
【
】
7
.选出下列对课文解说分析恰当的一项
A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
!硁硁乎!莫己知
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
(
14.39
)
从“荷蒉”
者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他有知人之才,知心之能,知人之智,知世之明。从孔
子的回答可看出他虽知自己处境尴尬(“击磬”流露其行道受阻)
,依然“知其不可而为
之”。
B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18.5
)
接舆把孔子比作衰老的凤凰,委婉规劝孔子趁早退
出从政之路,好好把握未来。
C
.<
/p>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p>
子路曰:
“自孔氏。
”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14.38
)
“晨门
”的话对孔子一生政治追求做了精辟概括,他应该是一位学识修养极高的隐士。
D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
(
9.9
)
—
3
—
孔子
感叹年老力衰,道之不行;透露出天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哀怨。
答案:
B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凤
凰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故言“德衰”。
< br>8
.补充完整下面的名句。
(
3
分)
⑴往者不可谏,
⑵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⑶八佾舞于庭,
,
?
答案:
⑴来着犹可追
⑵其身正
不令而行
⑶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
18.6
)
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
分)
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
分)
⑴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⑵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
4
p>
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
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
(
< br>14.21
)
⑴请从孔子和鲁
哀公的对话中推测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
(
1
< br>分)
哀公大权旁落,
“三桓”把持朝政。
(
政在大夫)
⑵孔子一贯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此次见哀公,离鲁司寇之职已十五年,早已不参与鲁
国政治,而此
次越位见哀公,且两次自言“不敢不告”
,不是与其一贯主张矛盾吗?你对孔子这一行为
如
何理解?说说你的理由。
(
3
分)
不矛盾。
此次事关伸张正义之大事,
不得不越位而告哀公,口中念念有词说“不敢不告”
,是对自己不在其位
而又冒然谋政的自我心理安慰。
这一行为鲜明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
4
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br>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长
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