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争联即景诗背后的全部故事
-
《红楼梦》争联即景诗背后的全部故事
与文古清商榷
刘可滇
2016-12-21
p>
近读文古清的文章“
《红楼梦》争联即景诗的原唱是林黛玉原型林亚
清(
1655-1740
)
的
《钱塘观潮》
”
,
大致
认同其观点,
但是发现该文所述只是就诗论诗,
对与诗篇的写作
年代,
作者当时年龄等等细节,
以及故事背景和后续产生的其他
跟进和对诗,
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背
景故事内情文古清都未提到。
实际上这两首所谓“夫妻”
唱和诗还有第三者,即薛文起原型
钱
肈修(
1652-1722
)的排律《钱塘观潮》
。此外前两首诗各自的限韵是如何选择的,第三者
的选韵与她们的关系,
p>
等等,
文古清都没有讲述。
也许文古清写文
章之前没有读过清初钱肈
修的诗词集《逸莪集》
。而且文古清对
李渔(
1611
-
1680
)即李笠翁的《笠翁对韵》是否熟
悉也不可得而知也,对李渔的长女李淑昭
(
1638-1698
)知之多少。如果文古清读过这些作
p>
品集,考证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恐怕会更全面,也会有所不同也未可知。
为了便于查阅比较,先将三篇观景诗一一列出,然后再作进一步分析比较。
《钱塘观潮》林亚清林以宁作,限九青韵
<
/p>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海门环凤阙,斗曜拱神京。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
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篙师屏息待,渔
子放舟迎。
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
莹。鱼沬翻珠佩,腥涎喷水精。
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似
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
自可呑溟
渤,何烦洗甲兵。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久欲寻天汉,频思访玉情。
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近覩三江险,方知六宇平。奇观书短韵,尽幅海涛生。
《争联雪》李纨组织,限二萧韵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苗。
<
/p>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香
粘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
箫?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赐
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皑皑轻趁
步,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泥鸿从印迹,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
海市失鲛绡。寂寞封台榭,清贫怀箪瓢。
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没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
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
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
《钱塘观潮》钱肈修作,限十一尤韵
鼎时三吴郡,襟连百越州,万川趋大壑,四渎视诸侯,颢气乘金令,天风挟海流。
p>
玉龙初蜿蜒,雪练乍沉浮。隐现留双阙,微茫辨十洲。芦人停榜待,江女弄珠逰。
倏忽摧陵谷,俄看汩斗牛。洪钧归橐錀,一气自春秋。怒卷千重锁,平移
万龙舟。
目前惊滉漾,耳后觉飕飕。似有鱼龙孽,翻令天地愁
。腾波嘶白马,掣练跃苍蚪。
海若威方壮,鸱夷怒未休。三千
犀练甲,十万羽林逰。叠浪催鼍鼓,崩涛结蜃楼。
忠魂时出没
,姣服正夷逰。勾践山河改,胥公俎豆脩。登临吊终古,遗业恨衰周。
雪涕归何晚,惊心为小留。回看江岸阔,潮落海帆收。
从以上三篇可以看出,林亚清林以宁的《钱塘观潮》限的是九青韵,
“
争联雪”限的
是二萧韵,
钱肈修的
《钱
塘观潮》限的是十一尤韵。为什么呢?怎样搞清三诗篇各自限韵的
选择方式,
既然是和对,
为什么不统一韵脚呢,那样似乎更公平吗?其实不然,这里对
公平
的理解很有趣,
即每个人选择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韵脚
,
这样不必抽签,
又不会为选字
理由说
个不清。这是古代诗社唱和限韵的常用方法。
所以林亚清的《
钱塘观潮》是以自己林亚清的“清”字即九青韵选为限韵的韵脚,正
巧林亚清的别名林以
宁的宁也属于九青韵。
大观园争联即景诗的限韵是二萧,这在
《红楼梦》书中已经在联句之前说定过。然而
为什么选择二萧韵,书中没说,当然也不能
直说。按说李纨的后一字是纨,李纨字宫裁,表
面看似应选纨或者裁二者之一,即十三元
的纨,或者裁。却取与纨,裁无关的二萧,这就是
作者无意中留给读者的榫臼线索。
p>
因为所谓红楼梦大观园诗社的社长李大嫂子李纨,
原型是
《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李笠翁的长女李淑昭,即李缟明(纨,缟义全同)
。既然是和对林
亚清,
那么选择限韵的方法当然必须与林亚清相
同,即以名号最后一字限韵。那么,李淑昭
的后一字是昭,属于二萧韵,所以选择二萧,
昭。
正如文古清文章所说,林亚清的《钱塘观潮》不失大家风
范,同样题材,同样景致再
难和对,于是自三秋肃等到“阳回斗转杓”
< br>,应该已经过冬至了。竟然瑞雪迎春,正好景致,
联韵铺陈,
畅怀和对。但是即景诗虽说是集体争联拼凑而成,
但正如文古清所说,
这首即景
排律思绪平和,
生活态度恬静,
看似格调诗风比较一致,
即使是不同生活情趣的人拾柴积薪
所成,
也必是受同一创作思想意识主导。
况且观雪即景
诗选词用句深受李渔即李笠翁的
《笠
翁对韵》影响,
所以实际上应该是李渔长女李淑昭的排句最多,是以李淑昭为主导,各人再
按一定要求附和,而书中所说史湘云联句最多,是一种间接提示。
后面细论。何况主韵只
有
李淑昭个人的昭字二萧韵,中间没有转韵,甚至有些副韵也属二萧。而且诗中出现蕉,
樵,
焦,应是蕉园雪景。因此笔者将其改名《蕉园观雪》或《李观雪》
< br>。
作为第三个赓者,其限韵选择也正是前两篇的同样方
式,即以自己名字钱肈修的修字
的十一尤作韵脚。
而且事实上,后来钱肈修(薛文起)成为原唱者林亚清(林黛玉)
(
1655-1740
)的丈
夫,但此时恐怕还
未结亲,处于追求阶段。所以积极唱和,表现自己,争取林妹妹的好感。
所以究竟哪两篇
是“夫妻”
,哪篇才是第三者,此时还不好说。下面作进一步分析。当然,
很容易看出,
钱肈修的诗确实是在熟悉了前两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p>
并且,
第三篇不像
是在现场即景观察所作,
更多是凭以前对钱塘潮的印象回忆。
形容描述景致不具体。
p>
而且也
没有点出到底具体是什么节气,搞了个模糊概念遮掩过去,用
“一气自春秋”
,即钱塘江海
大潮自成气候了账。
所以季节绝非在三秋,
而是李观雪的季节,
那时江潮
波涛远不如八九月
来的汹涌。
观之了无诗义,所以不观也罢,凭
往昔的记忆非为不可,况且肇修打定主意借此
机会抒发十数年的愤恨情绪,也为表妹林以
宁了解自己的心态提供机会。
(钱肈修父亲钱开
宗于
1658
年因科场案受牵连,罪从大辟。
)
先看看林亚清的《钱塘观潮》所有九青韵字:名,京,盈,行,迎,
鸣,莹,精,鲸,
旌,兵,情,平。没有一个取自李笠翁的《笠翁对韵》中的例句,或与
例句韵脚用字相同,
就是说至少林亚清在作这首诗时她没有读过《笠翁对韵》
,或者读过但受其影响几乎为零。
再以李淑昭的《蕉园观雪》摘句与《笠翁对韵》二萧例句对比:
笠翁对韵:斧对瓢。
李淑昭:清贫怀箪瓢。
笠翁对韵:白缣对红绡,
李淑昭:海市失鲛绡。
笠翁对韵:小蛮腰。
李淑昭:剪剪舞随腰。
笠翁对韵:佳人品玉箫。
李淑昭:谁家碧玉箫?
笠翁对韵:风定落月闲不扫。李淑昭:没帚山僧扫,
笠翁对韵:霜余残叶湿难烧。李淑昭:煮酒叶难烧。
笠翁对韵:钱王万弩射江潮。李淑昭:冻浦不闻潮。
笠翁对韵:六诏对三苗。
李淑昭:无心饰萎苗。
笠翁对韵:出塞马萧萧。
李淑昭:不雨亦潇潇。
笠翁对韵:鹿藏蕉。
李淑昭:难堆破叶蕉。
笠翁对韵:牧对樵。
李淑昭:林斧不闻樵。
笠翁对韵:琥珀对琼瑶。
李淑昭:匝地惜琼瑶。
笠翁对韵:水远对山遥。
李淑昭:盘蛇一径遥。
笠翁对韵:风吹弱柳覆平桥。李淑昭:吟鞭指灞桥。
笠翁对韵:月牖通宵。
李淑昭:缤纷入永宵。
笠翁对韵:雕盘停后篆难消。李淑昭:龙斗阵云销。
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李淑昭以及其她参与者大部分人早已将《笠翁对韵》背诵的滚
瓜烂熟,运用也还算自如。
《红楼梦》中说李纨“
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生了李氏时,不十分令其读书,
不过将些《女四书》
,
《列女传》
,
《贤
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几个贤女便
罢了”
。
看来这也是事实,她自小应主要就是将父亲李渔的剧作戏词书,包括《笠翁对韵》
谙熟在
心。
李淑昭等人的蕉园观雪,
用句从头至尾很多都类似从诗法入
门教本的例举例句转
换而来,特别是以下几例:
笠翁对韵:小蛮腰。
李淑昭:剪剪舞随腰。
笠翁对韵:佳人品玉箫。
李淑昭:谁家碧玉箫?
笠翁对韵:霜余残叶湿难烧。李淑昭:煮酒叶难烧。
笠翁对韵:月牖通宵。
李淑昭:缤纷入永宵。
这几句几乎就
是《笠翁对韵》例句转义而来。
《蕉园观雪》虽然铺陈很全面,遗漏的景致与
词藻几乎不多了,但有些就显得可有可无。特别是通篇创造性和思想性不强,兴,比,赋三
者似乎没有什么兴与比。只是对景物叙述描写一番。
< br>当然,这也是由李淑昭等人当时的生活状况与方式决定的。因为这几首诗应该是作于
1672
年之前,这时李渔还健在,戏班还景气,家境还不错,李淑昭以及其丈夫沈心
友(即
李渔弟子兼秘书长)
一起,过着乐天知命的富足生活。所
以通篇恬静,
到最后两句则甚至是
“欲志今朝乐,
凭诗祝舜尧”为大清国朝歌功颂德。在她看来,简直就是生活在尧天舜地的
时
代。
这首李社观雪联句多多益善,工拙全覆盖,虽无大错,但
也无警句。
而林亚清则不同,她自
小受到很深的国学经典教育,还与博学宏词的征士哥哥林以畏研
究学问无所不及。林以宁
的诗是属于基于知识功底与才气的创造,所以可堪传世。
这时
林亚清的父亲进士林纶在山西蒲城作县令,林以宁过的是伴随姐嫂顾重楣与伯兄
的祥和平
静的耕读针黹臼井生活。所以诗中平民的生活气息也比较浓郁,
“舟楫三都会,鱼
盐百货盈。
凉飙随舵发,
新月傍船行。
共指潮生候,
争看雾气横。
篙师屏息待,
p>
渔子放舟迎。
近覩三江险,方知六宇平。奇观书短韵,
尽幅海涛生。
”
有这种热爱生活的心境与闲情逸致。
林以宁曾给冯娴《和鸣集》作跋云:
“岁甲寅(
1673
)
,嫂得疾以卒。
兄寅三命余为小
启,请同人以吊,最先者又令冯夫人也。夫人第宅去余不数里,月必数会
,又推其姻娅,若
柴季娴、李端明、钱云仪、顾启姬,人订金兰,
”
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甲寅即
16
73
年
18
岁的林亚清经冯夫人又令才
开始认识李淑昭,
从而加入蕉园诗社。
但是从红楼梦书中对争联
雪每句的署名以及副韵判断,这首《争联即景诗》林亚清不在现场,其中没有她一句,也
没
有钱肈修的联句。而且发现有很多林亚清的嫂子顾重楣的联句,所以此篇当写于
1673
年顾
重楣去世之前。但到
1678
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林以宁随父林纶山西夏县任上。
《哭伯兄》
诗序:
“岁戊午(
1678
)
,父任夏城令,兄随任河东,父以不媚权贵未期
月被黜,柄事者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