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
-
浅析阿
Q
精神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
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
“痼疾”
,
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
,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
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
传统习惯、
< br>革命观、
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
一、女性观
<
/p>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
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
一怒为
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
/p>
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
,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
说着下流话,
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
便成为物品,连人也
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
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
家庭婚姻中
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
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
念在当今的表现;
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
而贪污却大
< br>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
做
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
男权为中心
的思想,
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
将所有的罪孽都
归属
于女人,
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
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
落了。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
< br>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
中,
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
他都认为是错的,
阿Q的逻辑
是墨守成规,
反对变革,
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
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
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
,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
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
煎鱼
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
对革命他一向就
是“深恶而痛绝
之”的。
由此,作者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客观
看待,二是改革之不易,三是要能容纳异己。这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习惯有好坏之别。
尊老爱幼,
文明礼貌,
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
女人缠足,男人脑后
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
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
令之后,他立
即遭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的普遍反抗;
王安石推行
的新法,
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的强
烈反对,
王安石被迫辞职,
于是新法被废除,
< br>北
宋失去了“中兴”的机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付诸
实施,
无不受到了重重阻挠,
但只要勇
敢地坚持真理,
先进的新生事物总会战胜
落后保守的旧事物。<
/p>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
——
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
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
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的追求反映
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
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
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
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
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
级社会,
这也是历代农民起
义的结果。
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民众并没有
真正理解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阿Q的“革命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极为普遍
、
极为严峻、极为人性的问题:抵制金钱、权力、女人诱惑之艰难。这是人性的弱
点,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自成转战各地,轰轰烈烈进驻北京,最后却由
于生活上的腐化奢侈而导致新建政权的短命;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
洪秀全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