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精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
武汉市武昌地区
2019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p>
一、
(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慰藉(jiè)
调摄(tiáo)
运筹全局
观其大略
B
.狡黠(xié)
狭隘(ài)
滔滔不绝
豁然惯通
C
.罅漏(xià)
笃行(dǔ)
相辅相成
投机取巧
D
.穿凿(záo)
要诀(jué)
自暴自弃
挖心搜胆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
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
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
< br>
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
的境界,怎有脚
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
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融会贯通
内容
超今冠古
物我两忘
B
.炉火纯青
内涵
超今冠古
物我两忘
C
.融会贯通
内涵
物我两忘
超今冠古
D
.炉火纯青
内容
物我两妄
超今冠古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p>
A
.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追捧
,是因为刷中所表现的,在千般艰难、万般阻挠面前百
折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诠释。
B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
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
尔”。
C
.
一项好的政策按理会带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
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D
.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
完成
20
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4
.下列
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p>
A
.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
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是那么紧密——信者,
仰也;
仰者,
信也。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
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
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
的。
C
.鸡年春晚筹备时间短,节目变动大,呈现出强烈的“定制”色彩:主旋律、流行、传统
文化等
各种必备元素杂糅,遭到网友的各种吐槽。
D
.什么
,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1
二、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p>
5
~
7
题。
年味淡了吗
郑土有
①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
出“年味淡了”“越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
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
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②毋庸
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
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
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③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
。如祭
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
,灶王爷没有了立
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
④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 p>
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
禁放鞭
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
则表达了民众在新
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但是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
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
或者引发火灾。禁鞭虽然可能弱化了春节的氛围,但这是发
展不得不作出的改变和调整,而且现在电
子鞭炮的出现,也是一种弥补和改进。
⑤“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
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
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
这从繁忙春
运就可以看出,
每到春节,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
—
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
府主管部门以
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
,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
过年的愿望。
⑥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p>
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
代过年会
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⑦例如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
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
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
/p>
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
行。到了
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
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
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
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
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
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
2
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
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
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
登门的。
⑧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
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
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
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
发手机红包。
< br>这些在
30
年前都不可想象。
同
样,
以往除夕夜“守岁”,
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
吃零食、
聊天,自
1983
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
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⑨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
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
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
巩固亲情、联络
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
载的
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
< br>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5
.根据文章论述,下列对文章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p>
)
A
.因为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人为因素改变引起年俗改变是正常演变。
B
.随着
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现在年味越越淡。
C
.部分人认为“年味淡了”是因为
每个人对“年”的感受不同。
<
/p>
D
.人们认为“年味淡了”是对年俗的误解。
6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会让人们感受到“年味淡了”的一项是(
)
p>
A
.扫房、守夜等春节特有的仪式活动逐渐淡出生活。
B
< br>.煤气、天然气的普及,使祭灶的习俗逐渐消失。
C
.春节食品的方便购买和无暇制作
,使各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淡化。
D
.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
、发手机红包,拜年不热闹了。
7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p>
广大农村地区过年的气氛比城市浓烈,
体现出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因
素在习俗传承中的必然影
响。
B
p>
.
年俗会不断更新,
但不会消亡,
因为民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而年俗本身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相较只有大包小包就行的老百姓,可谓雅俗分明。
D
.年味会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比如宋代的过年和唐代必有差别,未过年会怎样?由将说了算。<
/p>
三、
(共
9<
/p>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p>
8~10
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
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①
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十五年,直上书房。累
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
侍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