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1
、
“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
“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
章,
“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
各
种礼仪,
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
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
: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
载体,
不仅包
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
也包括档案馆、
博物馆、
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
的全部馆藏。
从情报学角
度的概念是:
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
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
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
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
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
.
p>
八佾》
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
临,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
”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
作叙事、
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
论,
即文献兼指书和人。
此说至今仍有影响。
< br>后来,
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
“具有历史价值的
图书文物资料。
如:
历史文献。
亦指与
某
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 br>”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
1983<
/p>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文献著录总则》
,对文献概念定义为:
“记录有知识的
一切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
一定的物质上的知
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
标准》将文献定义为:
“在存贮、
检
索、利用
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
在载体内、
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
息
或数据的载体。
”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
p>
“单元知识”
;
存贮
(记录)
“单
元知识”
的方式、
p>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存贮声音、
图像、<
/p>
文字、
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
(磁
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
1905
年提出,
随
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
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
中的解释:
< br>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
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
”
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
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
载体。
2
.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
定义: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
整理利
用进行研究,
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
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p>
关系:
历史科
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现
了社会科学的伟大
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
整理利用进行研究,
探索其规律,
从而加以理论说明
的一门学问。
历史
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
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
/p>
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
遗迹、
遗址等史料,
离开了史料,
p>
历史研究无法进行。
二,
历史文献学是为历
史研究服务的。
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
< br>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而文献
学只是提供史料,<
/p>
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
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文献学为历
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
为历史研究服务,
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
三,<
/p>
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
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
范围,
丰富了历史文献学
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
3
、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4
、
p>
“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p>
《礼记》
、
《春秋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
/p>
谷梁传》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
⑴
:
《周易
正义》一〇卷,
【魏】王弼、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p>
⑵
:
《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p>
⑶
:
《毛诗正义》七〇卷,
【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
:
《周礼注疏》四二卷,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⑸
:
《仪礼注疏》五〇卷,
【汉】郑玄注
,
【唐】贾公彦疏
⑹
:
《礼记正义》六三卷,
【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
:
《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
:
《春秋
公羊传注疏》二八卷,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⑼
: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
【晋】范宁注,
【唐】杨
士勋疏
⑽
:
《论语注疏》二〇卷,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⑾
:
《孝经注疏》九卷,
【唐】玄宗御注,
【宋】邢昺疏
⑿
p>
:
《尔雅注疏》一〇卷,
【晋】郭璞注,<
/p>
【宋】邢昺疏
⒀
:
《孟子注疏》十四卷,
【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5
、
“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
者是谁?
?
史记
(
汉·司马迁
) ?
汉书
(
汉·班固
)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
三国志
(
晋·陈寿
)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
梁书
(
唐·姚思廉
) ?
陈书
(
唐·姚思廉
)
?
魏书
(
北齐·魏收
)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
隋书
(
唐·魏征等
) ?
南史
(
唐·李延寿
) ?
北史
(
唐·李延寿
)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
宋史
(
元·脱脱等
) ?
辽史
(
元·脱脱等
)
?
金史
(
元·脱脱等
) ?
元史
(
明·宋濂等
)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6
、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
了《诗》
,孔子本人多次说过
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
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
《书》孔子曾整理过,
《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
,并注重礼
的作用和传授,
《乐》孔子也整理过
《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
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
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
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
“六经”均不同程
度
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
》的
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
、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
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传体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
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
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
/p>
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优点: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
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
分成本纪、
世家、载记、书志、表、
史论几个部分。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
整体。纪传体的优
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
可以更
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
同时,
因记述的范
围比较广泛,便于
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
缺点:①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
“大纲要领,观者茫然”
,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
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
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
“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
出。
”给读者造成不
便。
编年体
以
时间为中心,
按年、
月、
日编排史实,
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春秋》
< br>、
《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
优点:
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p>
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
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
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
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
事件的全过程,
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
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
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优点:
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
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
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
、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
学成就。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方法。
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
成为如今整理文
献
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
,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
著作前
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
《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
始祖、
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
的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
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
p>
也有
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刘向刘歆
之后,
“校勘学”
“目录学”
才逐渐发
展起来并具有规模,
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
的学科。他们在历史
文献的整理、校勘、
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
奠定了我
国古代
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9
、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 br>
①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
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
六略改成四部,
以适应和
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
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
这
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
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
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
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
②确定:东
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
史记为乙
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
名为经
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
1700
年,
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学术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
、
《书》
、
《易》
< br>、
《礼》
、
《春秋》为“五经”
。唐代把《周
礼》
、
< br>《礼记》
、
《仪礼》
、
《公羊传》
、
《毂梁传》
、
《左传》
、
《诗》
、
《书》
、
《易》称为“九经
”
。
唐代又把《孝经》
、
《论语》
、
《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
入,称“十三经”
。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
、<
/p>
《汉书》之类,以
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
、
《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
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
方面的著作。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作为一种传统分法,
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
海的古籍
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0
、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①郑樵提出了
“类例”
的概念,
在
《校雠略》
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
书的重要意义,
“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
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
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
③他
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
、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
/p>
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
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
并系统提出了
“求书八
法”
,
p>
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
⑤它还具体分
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
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
理,开辑佚工作的先
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
极为重视图谱、
金石的史料价值,
把它们提到与图书
同等的地位,由于
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谈谈你对班
固《汉书
?
艺文志》的认识。
《汉书
?
艺
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
至汉武帝
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
。但是《汉书
?
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
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
“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
《地理》
《
五行》
《刑法》
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
《汉书
?
艺文志》包含了《七略》
《别录》
,但在原有基础
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
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
,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
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
略》有明显的进步。
《汉书艺文志》还
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
正史“艺文志”
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
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 br>12
、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一校勘方面:
①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
定错讹衍脱,
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
的主要方
法
②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
/p>
③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
二注释方面:①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
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
了传注学
②运用了音训的方法。
③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
、
《隋
书
?
经籍志》
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
创新?
(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
情况应该看什么书
?为什么?)
著录:
《隋书
?
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
书
?
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
目录
,
体例上模仿
《汉书
?
艺文志》
写序录,
但汉书
?<
/p>
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
《隋
书
?
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
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
以采取了新做法:
以著录隋代现实藏
书为主要内容,
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
则采用
“梁
有
...
今无”的著
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
须把它们著录
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
,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
史子集
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
现存的四
部分类目录,以《隋书
?
p>
经籍志》为最早。
应该看《隋书
?
经籍志》因为:
《
隋书
?
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
p>
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
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
p>
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
则采用“梁有
...
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
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14.
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
< br>
贡献主要有:
①对史书进行
了系统的分类,
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
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
/p>
“六
家”
“二体”
,
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
他还对
史注类文献进行了
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
把经书作为
史料看待,
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
籍,扩大
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
重视考证辨伪,
从强调史料真
实的角度出发,
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
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
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
/p>
15
、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p>
①《太平御览》
: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
故此书
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②
《太平广记》
:
是小说类书,
所收内容,
除正史外,
还有野史、
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
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
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
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
③《册府元龟》
: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
四库全书》中最大的
类书之一,
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
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
较好的体现了类
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
④《文苑英华》
:是文学类书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
中书制诰、
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
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十分之九是
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多数是根据
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保存了不少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