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
-
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辛亥革命,
是指发
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
(
清宣统三年
)<
/p>
,
即西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
旨在推翻清朝专
制帝制、
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
指
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
(
农历八月十九
)
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
自
19
世纪末迄辛亥年
成功推翻满清统
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
统治,
结束了中国的帝制,
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
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
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
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
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
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
影响。
背景变革
之道:
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
1840
年发生的鸦片战争,
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
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
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
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
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
1860
年代至
< br>1890
年代
(
同治至光绪初年
)
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
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和生产方式,
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
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中国在
1894
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
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
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
19
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
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
风气习惯。自
1895
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
/p>
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
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
189
8
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
103
天
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
持皇
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
法
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
1861
年-
1895
年)
、
维新运动
(
1895
年-
1898
年)
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目的在使大
< br>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
年
5
月
8
日(宣统三年四月
十日)
,清政府废除军机
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
嘲为「皇族内阁」
< br>。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
政,乃
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
1912
年)垮台,中
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
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
,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
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
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
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文
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
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
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
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
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
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
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
1890
年代以后,
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
< br>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
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
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
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
「打倒鞑虏」
改为
「五族共和」
,
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
术思想
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
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
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
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
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
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
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
< br>年
)9
月
2
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