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故事(三)

玛丽莲梦兔
676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21: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有一种思念永不疲惫)


西宁故事(三)








下山城






下山城位于西川的最西端、湟中与湟源两县的交界处。


从西宁沿


109


国道西行

30


公里,南北两山几乎交会,此处


即西石峡


(湟源峡)


东口。


这里峰峦如骤,

< br>峡北加拉大山上,


烽火台巍然屹立,明长城沿山岭逶迤东下,直奔“牛将爷卡


子”


;峡南大山突然伸出一脚,迈向湟水,南北两山几乎合


拢处,形成西行的第一道关隘。明代军民修筑长城时,在此


处建有“西石 峡


?


门”



?


门残迹也于上世纪


50


年代被彻底平< /p>


毁,


关隘下不大的一块滩地,


至今仍被人 们称为


“陶门滩”



?


门滩东连湟中县多巴镇国寺营村,西靠陡峭的湟水南岸山


梁,单峰驼形的山梁临 近湟水处突然中断,悬崖高耸,下瞰


河床,


落差约


90


米。


当年峰顶建有城堡,


人们俗称其为


“下


山城”







下山城东侧下面的


?


门滩上现在已有


20


余户农民居住,


因山取名,称为“下山城村”


。顺着村后陡峭的“之”字形


山路,几经曲折,可以爬上峰顶。山梁 呈马鞍形,凹处南侧


有残墙,对立如门,进“门”仰望,大山巍峨,高耸天际;


回头北望,为孤立高阜,其上残墙如犬齿,巍然矗立,起伏


草莽间。分荆 棘,登陡坡,绕残垣而进,只见山城如斗,环


峰顶而筑,南边宽约


40


米,北边宽约


80


米,南窄北宽 ,呈


不等腰梯形状。城内地面不平整,西高而东低,灌木遮道,


蒿草过膝,由于岁月久远,风雨剥蚀,山城只剩零星残墙,


断断续续,高处约有三五米, 低处几乎与坡平。山城北墙外


一米处,有一高约半米的网形台基,基周用篮球般的河光石


围定,


台基北即是悬崖,


站台基下瞰,


山风呼呼,


令人目眩。


只见

< p>
109


国道、西湟高速如线,蜿蜒脚下;蜂房式的石板沟

< br>和拉角两村,横亘于湟水南北两岸。目光所及,西石峡群峰


罗列,犬牙交错;大西 川村桥烟树,雾霭模糊;鳌头山、加


拉山如屏,列帐于前;明长城、烽火台如画,点缀其 间,真


是一幅气势恢宏的江山一览图。






据李智 信先生所著《青海古城考辨》一书介绍:



(山)


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三角形,周长约


250


米, 城墙用黑


色腐殖土和石片混合筑成,夯层厚


10-25


厘米。东城墙有三


个等距离马面,西城墙中间有一个马面。


(城)门向东开,


城内无遗迹、遗物,相传筑于清同治年间。


”现存的下山城


遗迹估计补修于清同治年间,但第一次筑城肯定不会是清


末,


因为所筑墙体中,


除石片外,

< p>
还夹杂有不少布纹瓦残片;


城内草丛中也时有大大小小的瓦片出现,有的瓦 片上还留有


钻孔。瓦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而黄河流域是最

< br>早使用瓦的区域。外绳纹内布纹筒瓦起源于战国时期魏国,


随着魏国工匠的西进, 逐步传播到当时秦国的关中地区。西


汉中期,布纹瓦在原秦国疆域内广泛流行,并传播到 甘陇长


城地带,因而成为考古断代的主要参考物。下山城墙体中布


纹瓦的出现,有力地证明,历史上下山城肯定历经多次重建


维修,决不是清末所筑。< /p>






湟源峡(西石峡)古称“戎峡”


,据说古羌人中从事农


耕的部落曾居住在这一带。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


?h< /p>


时曾设临


羌县于戎峡西口、湟水南岸的南古城,后因种种原因,即 东


迁至镇海堡(今通海)


,后又迁至湟水北岸的多巴,称为临< /p>


羌新县。下山城所在地东距临羌县约六七公里,作为湟源峡


东口,


西川西侧的战略要地,


是汉军防守的重点。

直至明代,


《秦边纪略》中也说:



(西石峡)天险与夷共之”


,所修的


长城从大通一路西来,越 加拉山,沿石板沟村东大山,跨湟


水,翻过下山城,朝大小康缠奔去。下山城东靠西川富 庶之


地,物产丰富,人口密集,无后顾之忧;西、北两侧悬崖峭


壁,无路可攀;北挟湟水,与“牛将爷卡子”相望,形同咽


喉,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的地理优势,历朝历代都


会有重兵把守。






下山城 所在的山体构造特殊,山东侧是纯黄土,西、北


两侧是赤褐色的岩壁。漫步下山城城内, 却见草丛中有不少


大如西瓜的河卵石,个别的甚至大如切板。这些青灰色的石

< p>
块肯定出自山下湟水河床,不可能采自山顶,估计是战乱年


代当作作战“擂 石”


,被守城将士费尽千辛万苦搬运上山的。


近几十年中,陆续 有人从下山城遗迹中捡到石斧、陶罐等器


物,有村民曾挖出一个双耳敞口灰陶罐,陶罐造 型别致,器


物完整;有人从下山城西侧悬崖下坠石中发现一块摩崖石刻

< br>佛像,构图简洁,刻痕清晰。






随着国家《文物法》的实施、青海 境内明长城的保护力


度加大,有关部门对下山城遗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如对


遗址进行围栏防护,对一些极易坍塌的墙体进行了补修加


固,并在山下树 立了明长城保护碑,荒芜了百余年的历史遗


迹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p>





从海子沟说起






湟中县有个海子沟,离西宁近,而 离县城竞有


40


公里


路。只要你沿西宁 西川北路西行到原来的“西钢”


,过朱家


寨,就会看到北面有山 口――这就是海子沟的沟口。海子沟


两山夹一沟,是名副其实的“夹皮沟”


,沟西侧半坡上有路,


斗折蛇行,路侧多叉口,沟沟梁梁上分别有东沟、古城 沟、


甘沟、黑沟、沟脑、东沟脑、总堡、阿滩、万家坪、景家庄、


顾家岭、海南庄、大有山等大大小小


21


个村庄。真佩服这< /p>


些吃苦耐劳的乡亲们,


是他们在这过去能


“挣死麻雀摔烂蛇”


的荒山野沟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护着祖宗留下的一


片土地。






海子沟是湟中县北部最远的一个乡,乡政府设在海南


庄。


1949


年前,曾属当时的三其乡管辖,< /p>


1962


年划归湟中


县。人们说,海子沟 原来曾经有过“海”


,所以这里叫作“海


子沟”


,可是,后来“海”走了。这是真的吗?






有“海子”的地方,我国南北都有 :四川有名的风景区


四姑娘山就有个地方叫“海子沟”


,位于玉 龙雪山东麓,面


积约


10


公顷。它由大 海子、月亮海子、犀牛海子组成,实


际上是高山冰蚀湖泊。新疆青河县东北


40


公罩处有个三道


海子,官由边海子、中海子、花 海子组成,所以叫作“三道


海子”


。内蒙泊江也有个“海子镇”


;北京的一些湖也被人们


称为“海子”






< /p>


湟中海子沟的所谓


“海”



实际上就是堰塞湖。


史载


1933

< br>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中,


曾造就了一个长


10000


米、



600


米、< /p>



40


米,


面积 达


3.4


平方公里的堰塞湖;


这次四川 汶川大地


震,也造成了大大小小


33


个 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曾


一度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剑,牵动了全国人民的< /p>


心。堰塞湖是由于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等诸多地质


原因, 造成山谷壅塞、河道截断,当被堵水流储存到一定程


度,所形成的湖就叫“堰塞湖”


。如不及时加以治理,堰塞


湖一旦溃决,将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 极大的危害。







进海子沟沟口,东西两侧山高谷深 ,黄土高坡,一旦因雨多


而土中含水超过极限,极易造成滑坡。我们可以想象,历史


上曾因某种原因,大自然在这儿留下了一座堰塞湖(海子)



于是就有了海子沟,于是就有了海上、海南庄的地名。有人


说,碧蓝如 洗的海子,透出拒人千里的忧伤和孤傲的凄美,


它是仙女遗失在人间的泪滴。这是多么富 有诗情画意的语言


啊!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海子沟里,一汪碧水像大地母亲

< p>
明亮的眼睛,慈爱地仰望着这里的沟沟壑壑,海子的边上,


长满了随风摇曳 的芦苇,三三两两的黄鸭在水面上嬉戏;山


是那么的青,草是那么的绿,可是,到了那么 一天,


“海”


却抛下自己曾哺育过的儿女,突然走了……





< p>
“谦受益,满招损。


”海子沟里夏雨冬雪,堵水成海的

“坝”终于在某一天,承受力达到了极限,


“仙女的泪滴”


破堤而出,顺着弯弯曲曲的山沟,奔向了湟水,从此,海子


沟里没了“海”







没了“海”的海子沟像湟水两岸浅山地区的许多村庄一


样,人们靠天吃饭,每年雨水的丰沛与否,决定着粮食收成


的多少。不 要说庄稼了,就是人畜饮水,也成了问题,一些


村庄人畜喝窖水、喝涝坝水也是常事。上 世纪


70


年代,云


谷川水库建成了,一 条输水管道翻山越岭,把清凉的娘娘山


泉水送到了每家的锅台边。人老几辈子传说中的“ 海子”只


给了人们一个想象中温馨的“太虚幻境”


,而本不在这 儿的


云谷川水库,却让海子沟人结束了喝窖水、涝坝水的苦涩岁


月,真正尝到了“海子”的甘甜。






春后人寻海马泉






海马泉 是湟中一地名,今属鲁沙尔镇管辖,它与湟中县


城鲁沙尔只有一山(今称金鳞山)之隔。 从鲁沙尔西行,过


土南门,北行不远,就是海马泉。有人曾以海马泉为题写过

< p>
诗:


“闲愁难写旧时笺,春后人寻海马泉。无语沙湖常寂寂,


空心芦苇白年年。风牵云梦不留影,柳系琴声乱入弦。临水


一枝如笔瘦,倩谁 忆取杏花天。


”过去,海马泉可以算得上


是一处地方名胜:从拉 脊山延伸出的一溜青山,到海马泉处


戛然而止,山脚下却有一眼汩汩清泉从沙砾间涌出, 蜿蜒北


流,汇人石灰沟河。泉边上建有一座神龛,几株古杨虽树皮


龟裂,虬枝横斜,但生意盎然。沿泉水流经处,一路芳草萋


萋,不时有牛羊前来饮水散 欢。夕阳残照中,人们为祈求平


安吉祥而缠于树上的红布分外耀眼,真有南宋诗人陆游“ 斜


阳古柳赵家庄”的味道。泉水东侧是一抹赭色大山,青海明


长 城(边墙)从红岭儿一路南来,横跨石灰沟河,就从海马


泉前爬上狼扯坡,沿山岭蜿蜒伸 向土


?


门。






海马泉的得名,还有一段凄美的传 说:当年这儿有一位


美丽善良的姑娘,一日偶过南佛山,不幸被山中恶神看中,


欲强娶为妾,姑娘誓死不从,惹得恶神大怒,化为巨龟,封


天雨,吸河水 ,使百里赤地,人们叫苦连天。姑娘得知原因


后,悲愤交加,遂纵身跳人山涧,欲以一死 谢苍生,不意却


变成一匹枣红海马,腾空而起,在这一带施撒甘霖,最后化


为一眼清泉,以滋润家乡土地。上界感念姑娘悲壮义举,派


天兵擒获恶神,并 用巨石将其压于泉底,让他永世作镇泉之


龟。人们感念姑娘恩德,遂称此泉为“海马泉”


。民间传说


清朝康熙皇帝派大臣张廷玉进藏时,张廷玉还特地来 这儿游


览过,从而使海马泉名声大振。张廷玉(


1672



-1755


年)



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


正帝 时任礼部尚书、


户部尚书、


吏部尚书、


保和殿大学士


(内


阁首辅)


、首席军机 大臣等职,死后谥号“文和”


,是整个清


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 汉臣。他曾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


古诸部,但是否曾受命进藏,史料中无记载。





< p>
上世纪


30


年代,统治青海的军政要员纷纷在西宁 和西


宁周边择地建宅,


就在马家军中的达官显贵、


显赫人物马彪、


马得胜、马步康、马忠义等在西宁近郊的中庄、褚家营、韵< /p>


家口等地修建豪宅的时候,而马麒的大女婿马庆却选中了远


离喧嚣 、风景秀丽的海马泉。马庆,经名“麻乃”


,曾任马


麒的宁海军 管带,仗着其是马麒的大女婿、马步芳的姐夫,


炙手可热,时人均称其为“麻尼姑父”< /p>


,无人不晓。不久,


海马泉北侧一块占地十多亩的大宅院建成了, 高墙大屋,大


门朝南,


面向海马泉,


周 围环绕松柏,


宅院西侧有石灰沟河,


东侧有海马泉水,两水


?h


绕,真应了“二龙戏珠”的佳话。


河西 战役时,马庆曾率领马兴泰、马贵、赵宝才、柳绳祖的


鲁沙尔民团,参与了阻截西路军的 战斗。






古诗中说:


“侯门一入深似海”


,自从 海马泉建起马庆宅


院后,这里虽处大小康缠、石灰沟赴县城和大小南川的交通

< p>
要道,


但人们经过时,


还得要小心翼翼。


马庆有子名马呈祥,


字云章,生于


1914


年,后娶大舅父马步青之女为妻,亲上


加亲,藉外公之威,在马家军 中历任连、营、团、旅、师长,


1944


年初以中将衔任陆军骑 五军军长,


奉调入新疆。


据说骑


五军进 疆时,马步芳曾以“立马天山第一峰”的锦旗相赠。


骑五军进疆后,曾为保卫国家领土, 于


1947



6



5


日与


入侵势力进行了有名的北塔 山反击战,并取得了辉煌胜利。


新疆和平解放时,


骑五军经过改 编,


正式加入了解放军行列,


其副军长韩有文曾任新疆自治区政 协副主席。北塔山反击战


过去


37


年后 ,王震将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韩有


文等率领的新疆代表团,当时还对韩有文说 :


“北塔山那一


仗打得好,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保卫了我国的 领土。







1949



9


月,


随着马氏家族统治的结束,


海马 泉的马庆


宅院也人去屋空,成为湟中县畜牧兽医站。几十年后,海马

泉一带的地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斜阳古柳、


清泉蜿蜒的旧景已成为人 们的追忆,就连曾经松柏绕墙的马


庆宅院也荡然无存。随着甘河工业园区的发展,这里大 道纵


横,高楼林立,如果你想打问一下当年泉水蜿蜒、芳草萋萋


的海马泉,只有那些上了岁数的人们,还能给你“遥指杏花


村”







人文蔚起文峰碑






西宁地处边陲,几千年来战事不断 ,


“民风尚武,不重


文化”


,其间虽有 汉三老赵宽“教诲后生,皆成俊艾”


,南凉


史嵩兴学等简短记述 ,但教育不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直到


明正统年间,都御史史昭到任后,建文庙,设卫儒 学,正规


的官办教育才得以兴起。


“千秋同颂史昭贤”


,尚武的民风才


逐步得以扭转。


明孝宗年间,< /p>


西宁卫地方官员认为,


当地


“民


风粗俗,崇商气力,率喜战斗”


,因而“教育不兴,人才罕


出”


。为了扭转风气,使崇文的风尚形成,必须选择福山佳

< br>地,立碑禳解,方能改观。弘治三年(公元


1490


年)


,抚治


西宁兵备道柯忠在实施“教先于政”措施的同时,择吉日 ,


祭天地,经过诸多繁杂的手续,最后勘定西宁南酉山村后那


个 凸起的山头处,为西宁文脉所在,因名为“文笔峰”


。之


后在地 方官员的支持下,在峰顶建起了一处形似碑、状如塔


的建筑,上有魁星阁,定名“文峰碑 ”


。希望此举能使地方


人材辈出,文化得以振兴。







文峰碑建成后,经官府


和几代士民的 维护,一直矗立在南酉山顶,人们认为朝山进


香,去了南山寺,登了凤凰台,拜了文峰碑 ,才遂了心愿。


所以除了战乱之年外,每逢文坛盛事,大比之年,这里常常


举行一些隆重而虔诚的仪式;每逢盛夏,风和日丽之时,文


人雅士也以到文笔 峰踏青赋诗为乐事。他们站在这高山之


巅,望“湟水雄浑环近郭,雪山迢递接祁连”


,抒书生意气,


发古今感慨;多少失意文人,考场“孙山”


,也常到这里暗


祈上苍,哭诉委曲,直到块垒泄尽,才蹒跚下山。





< p>
文笔峰海拔


2716


米,地处南山制高点,进小峡 一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