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狮文化

别妄想泡我
741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21: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狮文化源流浅析




胡宝华




狮子,在中国与传说中的龙、凤、麒麟并列为四大灵物。狮子的形象,在中


国遍布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有镇守门庭的威武石狮,有形态各异的桥栏雕狮,


还有喜闻乐见的民间舞狮等等。狮文化深入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事项,


蔚为大观。


本文拟对中国的狮文化 源流进行


粗浅地探析,试图梳理中国狮文化的形成脉络。




一、域外来狮


历史上,在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子分布,而中国的自然环境


不产狮子 。在先秦文献中,


《山海经》记载的多种动物没有狮子形象,汉代以前

< br>的装饰工艺没有出现狮子样式,


而中国境内至今没有发现狮子化石。


对于中国来


说,狮子是典型的外来之物。



关于狮子这一外来之物,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晋代郭璞


(



)


注《穆天子传》



:


“狻猊


(


Suā nní


)



即狮子,出西域。




明代李时珍在其医学名著《本草纲目》


中认为


:


“狮子出西域诸国。




晚清学者文廷式考证得更加周详


:


“狻猊即狮子,


非中国兽也,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 诗、书记载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




美国汉


学家谢弗指出,狻猊一词源自印度梵语,是“


simha


”的转译,在公元前就传入


中国;师(狮)子一词源自伊朗古波 斯语“


ser


”音译,继狻猊东传数世纪后才

< br>传入中国。




历史上,狮子传 入中国,主要有三种方式


:


一是民族交往中的口耳相传;二


是作为活体实物的进贡贡品;三是作为瑞兽符号随佛教传入。



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与西域民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

< br>得知了狮子这种动物,当时称“狻麑


(



)




《尔雅·释兽》第一次 描述了这种动




一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四,是一种猛兽,形如狮, 喜烟好坐,其形象一般出现


在香炉上吞烟吐雾。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为坐骑。




(晋)


郭璞,



.


四库全书·


穆天子传


(卷一)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影印版)


.



(明)李时 珍


.


本草纲目


(


点校本卷五十一


)[M].


北京


:< /p>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清)文廷式


.


纯常子枝语(卷二十三)


[M].


南京


:


江 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0


(影印版)


.



[



]


谢弗,著,吴玉贵,译


.


唐代的外来 文明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91.



1



:


“狻 麑如虦


(


zhà


n

)


猫,食虎豹。



狮子作为神格化 的动物,在实物东来之前,


已经由口传传入中国。


< p>


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国,


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


最早的贡狮记录出现在


《后


汉书》< /p>


:东汉章和元年


(


公元

< br>87



)


“月氏


(


yuèzhī


)


国献师子”


,次年


(


公元


88



)


“安息国献师子”

< p>


,到了公元


133


年,


“疏勒国献师子”



。最后见诸史料的 贡


狮记录是在清康熙十七年


(


公元


1678



)


葡萄 牙使臣进贡狮子,以及成书于康熙


十九年(


1680

< p>
年)的《聊斋志异·狮子》记载:



暹逻


(


xiān luó


)



贡狮,每止处,观者如堵。其形状与世传绣画者 迥异,毛黑


黄色,


长数寸。


或投以鸡,


先以爪抟而吹之;


一吹,


则毛尽落如扫 ,


亦理之奇也。



< br>


狮子传入中国的另一重要途径是,


伴随佛教同时进入中 原地区。


佛教当中最


为常见的是“作师子吼”一语,只有佛菩萨 、高僧、神僧,才配称为狮子一样勇


猛的弘传佛教的大士。


⑥< /p>


佛经中多有讲到狮子,东汉所译佛经中几乎皆使用“师


子”


表示狮子,


西域贡狮的影响和佛教的流传相辅相成,

< br>狮子的名声旋即传遍全


国。





二、文化之狮


中国人崇拜狮子,有如“叶公好龙”


,即只喜欢狮子的符号化形象,而并不


喜欢作为活体实物的真狮,正如明代陆容所言:


“此无用之物,在郊庙不 可为牺


牲,在乘舆不可被骖


(


cān< /p>


)


服,宜勿受。




所以,在历史上,贡狮在中国命运多


舛,或被遣返,或被囚 禁,如北魏孝明帝时波斯赠给中国一头狮子,六年后狮子


就被遣还。直到清代人们依然将 活狮当作稀罕异兽来看待,如《聊斋志异》中所


记载。



可见,中国人喜欢的不是凶猛狰狞


(


zhēn g níng


)


的西方真狮,而是臆想中的、

< br>经过中国化改造的理想型狮子——中国狮,


即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之狮。


中国狮


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际 就是西方狮的中国化历程,


是中外文化




(晋)郭璞,注


.

< br>尔雅注疏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p>
张之杰


.


狻麑、师子东传试探

[J].


中国科技史料,


2001




4



.



(南朝·宋)范晔


.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M].


北京

< br>:


中华书局,


1965.



泰国古称。




(清)蒲松龄


.


聊斋志异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284.



< /p>


王丽心


.


狮子的故事

[J].


佛教文化,


2004


,< /p>



2






张培凌


.


中国狮文化形成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浅探


[J].


文教资料,


2009




6



.




张廷玉


.


明史(卷


322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