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执笔及运笔训练
-
运笔是硬笔书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大方书写教室通过多年的习字和<
/p>
辅导,认为很有必要加强运笔的单独训练。其训练内容:
能大能小
的运
笔范围;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能正能斜的运笔
方向。
能大能小
的运笔范围。
未经过运笔训练之人的手,执笔后运笔范围
不大,
尤其是中小学生,其手指肌肉骨骼未完全发育,错误的握笔姿势
五花八门,
或是五指死死紧握笔杆,
或是三指捏笔成向内紧缩状,或是
< br>握笔后食指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成
90°
,
或是手腕向内弯曲,
造成运笔
范围极其小,从而使错
误的执笔造
成不规范的坐姿,既影响孩子的生
理发育,又影响书
写的流畅。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大方书写教
室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
/p>
使学生手指活动范围尽可能得到极大
扩展。比如在书写练习前,用
正确的执笔,以大拇指、食指、中指的屈
伸(指动腕不动)来画一些尽可能大的三角形、
正方形、梯形、圆等几
何图形以及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接下来练习一些短小的笔画,
如点
画练习。点画虽然短小,其运笔是在笔尖触纸后极短的距离内完成起、
形、收
“
三步曲
”
的,这就要求手指有极强的微控能力。也可以练习一些
尽可能小的几何图
形和平行排列的横、斜直线,做到熟能生巧,从而体
会运笔的微妙动作和细微之处的神奇
效果。
能快能慢的运笔速度
。
作为书法,不掌握能快能慢的书写技巧,便
无从形成节奏,更
谈不上神韵,也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钢笔书写,
是墨水随着笔尖在纸上的接触移动,
流渗入纸形成线条的。行笔快,线
条劲键飘逸。然而,纸吸墨较少,易流于浅薄浮滑,实
为书法之大忌。
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
“
赶作业
”
时,运笔速度飞快,转折处一绕而过,这
样的线条软弱乏力,给人以轻飘浮滑之感;行笔慢,线条厚重稳健,有
立体感
,耐看。而过于慢,纸吸墨过多,线条凝滞呆板,没有神韵,也
是不可取的。
由此可见,
加强运笔快慢的练习是硬笔书法教学不可忽视
< br>的内容。若行笔速度能快能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可臻佳境。譬如
起笔、驻笔
、蓄势稍慢,行笔较快,收笔时又略减慢;撇画的节奏比写
捺画快;
写挑画的节奏比写横画、
竖画等笔画快;
写钩、
捺、
折等笔画,
顿笔蓄势时慢;写较长的笔画行笔
慢;写较短的笔画时快。就是如此快
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
成。
能轻能重的运笔力度。
由于硬笔笔尖的特殊性,提按程度远不及毛
笔明显,因而在硬笔
书法书写中不能过于强求运笔提按的效果。然而,
在钢笔书法练习中,
< br>行笔时出现轻微的提按是必要的。
但一定要掌握好
“
p>
度
”
,既在提不离纸,按不破纸的
“
力
”
的范围内尽量表
现出用笔提按的
艺术效果。
能正能斜的运笔方向。
汉字笔画的行笔方向,在
实际书写中是难以计数的。粗分起来
“
横
”
有平横、
斜横。
“
竖
”
有左倾竖、
中竖
、
右倾竖。
“
撇
”
有斜撇、
平撇。
“
捺
”
有斜捺、
平捺等等。所以
平时书写练习时,多做运笔方向的训练,可以使运笔游
刃有余,意到笔随。
p>
书
法
运
笔
及
其
技
巧
具
体
解
说
< br>
来源:应届毕业生培训网分类:书法美术时间:
201
6-02-22
编辑:力民
手机版
已有
196
人查看
在书法写作的过程中,有哪些运笔
及其技巧呢
?
下面
YJBYS
小编为大家讲解
!
第一节运笔方法概述
书法的运笔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的内容:运笔方式、执笔方法、运笔要领、书写姿
势、永字八法。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为
您介绍。
一、运笔方式
运笔方式是书法的根基,如果不得其要领,再怎么写也是没有
用的。因此,书法以此
为重。运笔方式有三种:指运法、腕运法、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
曾经说过:
“
运笔之法有
三:曰指,曰
肘,曰腕
;
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在右手的下面,通称枕腕式。也可
以在右手腕的下面放一重厚物代替,这样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分可以动,因
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写小字。但如果书写草书的小字时,就不适合使用枕腕式。
因为这种方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草书的气概。总之,指运法
书写时最稳而且牢固,可以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到提腕或悬腕就容易许
多。因此,初学者应当多多练习。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这种方法将腕部提起,活动
p>
的范围比枕腕式大,可以书写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大字,因为肘部仍然着地,活动范围
p>
仍受限制。
肘运法:是指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这种方法是以肩膀
p>
为中心,腕肘都不放在桌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也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
p>
力,适于写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想要做到尽善尽美,
p>
这种方法必须熟练,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
二、执笔方法
执笔方法包括指法
(
即五个手指与笔管之间的关系
)
、
腕法
(
即书写时手腕与案面之间的
关系
)
、执笔高度
(
< br>即手指在笔管上所处的位置
)
三项。
1
、指法
流传的执笔
“
指法
”
多种多样,
如三指法、
四指法、
五指法、
单钩法、
< br>双钩法、
鹅头法、
虎口法、凤眼法、捻管法、回腕法等,
数不胜数。其中以五指法流传得最广且符合生理科
学要求。而其他的指法有些是明显不合
理或重复的。五指法就是五指执笔法,是将正常人
的五个手指执笔的动作归纳为五个字,
还可以称为五字执笔法或五字法。以右手为准,五
指法的五个字及其含义分别为:
(1)
擫
(y
n)
。即按,是用大拇指前端
(
也就是第一节内半
部
)
肉满处紧按笔管的内侧,
力的方向
是自内向外。
< br>(2)
押。即压,是用食指的前端压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指相对用力,夹住笔管。
(3)
勾。是用中指第一节勾住笔管的外方,加强食指的力量。
(4)
格
。
也可称为揭,
就是顶,
是用无名指的
格肉处
(
指的是甲与肉的接合处
)
p>
顶住笔管,
其力的方向是由内朝左的外方向推出,与大拇指的着力方
向大致上略微相同。
(5)
抵。是以小指紧靠并抵住无名指,用来加强无名指朝外推的力量。<
/p>
此外,五指法在执笔时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1)
手
指实。指手指都应确实地压在笔管上,稳固地持着。
(2)
手心虚。指手掌心不须绷得太
紧,应适度并足以灵活地运笔即可。
(3)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
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
(
不须硬把手臂托圆,适度足
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
(4)
手掌竖。是指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p>
唐太宗说
过:
“
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
”
书写时手需要注意的部分内容大
致就是这样了,剩下细节
就有赖于书者自己去体会了。
<
/p>
执笔时,松紧程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见解。求紧者因执笔时紧握才能拿稳,也为了
使字看上去显得有力。求松者却因拿笔太松而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的意思
相近,只是重点部分不同而已。五个指头应各司其职、着实有力,做到
“
五指齐力
”
,执笔
< br>应
“
紧而不死
”
。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的道理。
其他方法中如四指法是指当小指不抵无名指而空悬着,
甚至向外翘起作兰花状以求
“
优
雅
”;
三指法是指连无名指也顶不住笔管而空悬着。
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充分利用正常人的肢
体功能,是不全面、不可取的方法。
鹅头法,是五指法的
一种方式,是食指朝上弯曲更甚且呈鹅头状,可以使掌竖起,手
腕平贴案面以便于作小楷
书法。
虎口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方式,是大拇指与食指处在一个平面上,虎口圆开以利于
悬腕
作大字书法。
< br>捻管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是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倡导的。他在书论中以其前辈
书法家刘墉的体验,
推行五指执法作书时应当不停地捻动笔管的执笔方法。
这与前人
“
执笔
在指,<
/p>
运笔在腕
”
的论述相抵牾,
但是对追求笔画形象变化多姿似乎有一定可取的道理在其
中,学书法的人可以
自行体验作出取舍。
回腕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倡导。他说:
“
五指执笔,回转手腕
书写,即使隆冬季节都会汗流浃背。
”
由于他的字深孚众望,因此仿效他的字迹的人很多,
实际上这种在肌体内消耗内力、自讨苦吃的执笔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2
、腕法
腕法是指执笔书写时与案面相对位置的情况,也可称为
“
用腕
”
。运笔的腕
法可包括三
种:
(1)
枕腕。
就是将手腕枕在桌子上写字,
只靠手掌来运笔,
范围较小,<
/p>
不适合书写大字。
(2)
提腕。把手肘枕在桌子上写字
,范围变大,适合写中字。
p>
(3)
悬腕。将整个手臂提起,手肘的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
,活动范围大,适合
写大字,是三种腕法中最难的。
执笔时需要稳固,用支撑点出力,
协助运笔,用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
视。
3
、执笔高度
执笔高度是指五指执笔在笔管上的
相对部位,
也可称为笔位。
书法家虞世南说:
< br>“
管长
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
就是说笔管一半的位置称为
“
< br>腰
”
,下部连接笔头的
位置称为
“
端
”
。这种
说法是执笔高度与所书写字体的流畅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不高过
腰。但有人认为执笔
高度与所写字的大小有关,因此应当改为
“
小一中二大三
”
。高过腰部
的执笔叫做高捉管,还有人甚至
主张执笔管的顶端书写。也有人主张低捉管,在接近笔头
的位置执笔。但是基本的原则是
执笔高那么运行的稳定性就差,但是却能挥洒自如。执笔
低虽然运行较稳定,但是挥洒会
受阻碍。因此应当根据所写字的大小、字的体裁和及个人
的习惯来进行调节确定。
三、运笔要领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运笔的方式,接下来就要发挥它的要领,
掌握落笔时如何书写各
种笔画,表现各异的书风,其间的变化多端,如落笔与起笔的方式
、行笔的轻重缓急、笔
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的方式、笔锋的运用等,都需要注
意。而且,这其中是有
一定法度可寻的,大约可以分为七点:
1
、起笔与收笔
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
书法家包世臣说:
“
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
无涨墨。
”
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
,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
需要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面所说
的这些,皆是起步的道理。
2
、提笔与顿笔
当我们书法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
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形成的。
“
提
”
是把笔提起
或半提起继续行笔
;“<
/p>
顿
”
是把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
上。大体上,顿笔后需要提笔
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要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
一笔的笔画,最终使字成形。
因此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交替的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
化,如提有全提和半提之分,
顿也有轻重之分。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了。
3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面所说的提笔与顿笔外,<
/p>
转笔与折笔也需要重视。
“
转
”
是圆润笔画的方法,
“
折
”
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经说:
“
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
”
其中
,细分古书所见,
折也可以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是
“
曳而加于上
”
,意思是说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
笔锋的
方向略成ㄟ状转向。
使外角成方,
得其笔意。
转法也可称为绞转,
在行笔中
“
动而转于下
”
,
意思和上面的相近,只是转锋时不停笔,顺势回转向下,形也与ㄟ相同,但画外角成圆,
转动幅度较大。蒋梦麟曾经以图形说明,并附诗:
“
翻
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
”
这个例子足以证明了。
p>
4
、方笔与圆笔
这部分比较复杂,讲究整体效果。
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
时放慢点速度,
使运笔更稳定,
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和转弯处、
笔画中等,<
/p>
将之突显曲度,
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
而且潇洒超逸。
而方笔是在上面所说的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
让整体架构明了、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沉着、苍劲挺拔。张隆延说:
“
方笔平直而精严,
圆笔委曲而奇诡。
”
5
、藏锋与露锋
说到笔锋,
可延伸出偏锋、
正锋、
搭锋、
折锋、
回锋诸法。
如果书法中笔锋没有变化,
那就是死法了。笔锋的用法,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就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
迹
;
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说:
“
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
这句
话说得很明白,笔锋不藏,就会缺乏含蓄的深韵,也不可以偏重于一方,
就会不得中道即
为病。两者得相互配合,藏锋括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
气韵天成,就得
其道。
四、书写姿势
一般来说,书写的姿势有坐姿和立姿之分。
1
、坐姿
这是比较常用的姿势,相当于伏案攻读的坐书式。
(1)
座
位。应当适当,姿势自然便于书写正确,大致上是以身体各部分安置舒适,且易
于书写为
准。
其要点有三个:
一是座椅需要正对着桌面,
不宜偏斜
;
二是座椅的高度大约与
膝盖同,
坐时能两脚稳踏在地面上,
不至于悬脚虚浮,
p>
桌面的高度,
因人而异,
随人而定,
太高或太低都不好
;
三是桌椅的距离以能挺直
体干为度。
所谓的桌椅零距离就是指桌子和椅
子的距离为零,这
是最理想的。
< br>(2)
姿势要领。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掌握要领,运笔才能得心应手。具体
来说:
臀部平坐在椅面上,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掌平踏地面,上半身略微前倾,
腰背伸
直,稍向前俯,不可以弯曲。胸部挺起,距桌子边缘约
5
厘米。如果倚靠在桌子边缘,就
没有活动的余地了。腹部略微收
缩。光线应从左前方来,砚台置于右前方,范本置于左前
方,这是一种舒适、轻松又能耐
久的作书方式。书写时左手按在纸上,稳定躯体,右手执
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
执笔要领来进行,头部摆正而略微前俯,两眼正视,不宜
偏斜。此外,还需要放轻松、自
然,全神贯注,以便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鉴于案面的
限制,一般认为坐书式只宜书写
纸幅和字径都不很大的字幅。
2
、立姿
这是一种挥洒自如、行之有效的书写方式。书写的姿势与坐姿
相近,只是站立书写不
用座椅,桌子的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部上下,过高
过低都不宜。书写时,
纸幅平铺在桌面上,人站立在案前书写,桌子与身体的距离与坐姿
近似,不可以倚靠在桌
子的边缘,使之没有活动的余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不可以平
立,右脚需要踏前一步
站稳。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且稳定躯体。上半身略微前俯,不可
以弯曲,藉右脚左手,
使之平稳。头部也随着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还
有一种站立书写的方法
是把纸幅张挂于墙上,人站立在墙的前面作题壁式书写。书写时心
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
贯注。使用立书作书方式,还有利于克服不能悬腕作书的积习。作
斗大的榜书字和不具备
宽敞书案作大字时,可采用将纸幅平铺在地面上进行蹲式或跪式书
写。
各
种作书姿势各有利弊,可按照各自的习惯或当时的具体情况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