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语手抄报【图片内容】

温柔似野鬼°
847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23: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里约中国女排)



国学论语手抄报【图片内容】




夫子曾经夸说颜回好学:



吾见其进也,


吾未见其止也


! (



子罕》


)


现在冉 求如此画地自限,受到孔老师的批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在《论语



雍也》篇中,孔老师还 批评了冉求同学的处事无


度。


事情很可能发生在夫子担任鲁国大 司寇期间,


因为这个时候他主


管司法,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 务,所以公西赤可能受夫子派遣出


使齐国。原文如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 曰:



与之釜。



请益。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



赤之适齐也 ,乘肥


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赤 为国效力,冉求为同学的母亲求得国家的粮食补贴,是


情在理中。所以夫子听了冉求的请 求后,没有任何犹豫就对他说:给


她一釜。这





(f


ǔ< /p>


)


是古代容量单位,一釜合当时的六斗四升,大约


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冉求觉得太少,要求再加一点,夫子说,那


就再加一庾


(y


ǔ


)


吧。 一庾约合一釜的三分之一。冉求还是觉得不足,


最后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母亲五秉


(b


ǐ


ng)


米,< /p>


也就是八百斗米


!


这实在


有点不靠谱,所以孔老师适时地敲打了他,



告诉他公西赤此次出访


1



国家已经提供给了他很好的条件,


他有能力照顾到家里。


君子应该雪


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这一次,冉求不知何故,一改往昔的谨小慎


微,宁肯为这位比自己小了十多岁的公西赤老弟去挨先生的教训。






四、鸣鼓而击之






以上叙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发生在 冉求的学生时代,包括在鲁


求学和追随夫子周游列国两个阶段,


孔夫子对他的态度也基本可以归


纳为赏识二字,尽管也有批评,但并不影响对他的整体评 价。可是后


来发生的事却彻底改变了夫子的看法,以致于要和他断绝师生关系。


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冉求不能



事君以道




实际上的原因是师


徒二人政治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


要说清楚这 个问题必须从季康子任


用冉求说起。






鲁哀公


3



(


公元前


4 92



)


宰相季桓子病逝,临终前他告 诉嗣


子季康子说,我死以后你一定会接掌鲁国的政权辅佐国君


;


辅君之后,


务必要召回孔子。


(


我即死,若必相鲁


;


相鲁,必召仲尼。



《史记




子世家》


)


他说这话事出有因,当年正是因 为他接受了别有用心的齐


国送来的女色和音乐,使鲁君疏于朝政,他自己也沉湎其中,完 全听


2



不进孔夫子的劝谏,


使夫子在无法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情况下愤然离


鲁,把个几近兴旺的鲁 国生生地耽误了下来。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他怀着深深的忏悔希望儿子能够弥补自 己的过失。几天后,心事


重重的季桓子离去了,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了父亲的丧事 ,季


康子着手实现父亲的遗言。


可是有一个叫公之鱼的大夫出来 阻拦,



认为当年鲁定公任用孔子没能善始善终而被天下耻笑,


如果这一次任


用孔子再不得善终,那将又将使鲁国蒙羞。所以他 建议召回冉求。这


季康子也知道孔夫子与自己的政见多有不同,


且德高望重,


如果按父


亲的意思召回他来,自然难以领导,而以 自己对冉求的了解,他的个


性和资历,


指挥起他来应该顺手得多 ,


况且冉求的政治才干也是有目


共睹,所以他决定采纳公之鱼的 建议起用冉求。一个人的命运、一个


国家的命运就在这样的一瞬间,在这样的偶然中被改 变了


!


此时的冉


求正和夫子一行周游于 陈国,


当特使来到时,


孔夫子明白这个学生将

< br>要在鲁国受到重要了


(


鲁人召求,

非小用之,


将大用之也。



《史记




子 世家》


)


。子贡深知夫子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在和冉求依依惜别 时


一再叮咛,如果在鲁国受到重用,一定要把老师请回去


(


即用,以孔


子为招。



《史记



孔子世家》

< br>)


。这一年,夫子


60


岁,周游 列国已近


5


年。而冉求


30

< p>
岁刚出头,他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新里程。






回到国内,冉求开始了他在执掌鲁 国政权的正卿季康子手下的


仕途生涯。


可是我们缺乏详细的资料 来勾描他的这段经历。


只有到了


3



公元前


484


年,也就是回国


7


年多以后,


《左传



哀公十一年》才清


晰地记载了他已经官至季氏家宰。

< p>
并且在这一年,


还记载了他荐樊迟、


率鲁军,为抗 击入侵的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就是这一次大捷为


迎回老师奠定了基础。因为大获全 胜,季康子心情大悦,他问冉求:


您的指挥才能,是学的呢


?< /p>


还是天生的呢


?(


子之于军旅,学之乎


?



之乎


?


《史记



孔子世家》

< br>)


忠实于老师的冉求回答说,我是从我的老


师孔子那里学 来的。并且告诉季康子:任用我的老师要符合名分


;



的学说不论是传播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是没有遗憾的。


我虽 然立军功、得犒赏,封地有千社


(


一社,为

25


户人家


)


之多,可

< p>
是我的老师绝不会对此动心。


(


用之有名


;


播之百姓,


质诸鬼神而无憾。


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史记



孔子世家》

< br>)


冉求


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劝说季康子别受小人的 干扰迎回孔夫子。


在冉求的努力下,


季康子最终下定决心,


派特使带着礼品赶到了卫国。


其时,夫子正在为卫国的内乱发出



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



的感叹,


所以,离卫返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自此,夫子终于结束了


14



的漂泊生涯,以


68


岁高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可是,师徒的团聚并没有加深彼此 的感情,相反却产生了越来


越大的政治分歧,


夫子对冉求的态度 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论语



八佾》


篇里已经可以看出夫子对冉求的不满: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



女弗能救与


?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