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
虚和实
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
在它的影响下,
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
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
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
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国的
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
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
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
实,主观为虚;具体
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
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
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仔细分
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
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
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
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
不同?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
探讨,以求教于方
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
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
“虚由
实生,实仗虚行,以实
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
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
p>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
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
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
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
蕴含了人生的
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
风浪总归会平息的,
< br>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
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 br>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
抒情,叙事寓理的
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
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
尽坎
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
这是客观的景物,
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
的思想:—个人,
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
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
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
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
观的景物之上,
“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
< br>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
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
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 br>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
齐白石画的对虾,
纸上别
无他物,
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
画面虽空
灵却有韵味。
艺术家通过画面
上的物象启示观众,
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
重现
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 br>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
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
者不遇》
:
“松下问
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
童
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
可以想像得
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
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
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
丰,
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
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
的诗更是如
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
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诗人在描
写景物的时候,
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
征即可以传神,
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
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
蓄的美时,
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
进行烘
托或暗示,
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
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
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
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
: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p>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
(实)的描写来烘
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
,诗人三次写到江中
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醉不成
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
,
烘托了
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
p>
月白”
,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江水寒”
,烘托了琵琶女
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
是虚。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
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
,在以上这些
诗
句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的,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而烘托则是从
景物主次、
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
“前舟
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
/p>
鸟下东南,
广陵何处在。
”
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
“秋山起
暮钟,楚雨连沧海”
,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
悠扬钟声,
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
p>
凄怆之情。
“独
鸟下东南”
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愁。
以上虚实结合的三种类型在
诗词中的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
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p>
即在古典
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的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的虚与
实的关系是相通的。
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虚和实的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
的体现。
四、<
/p>
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
技巧。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
来表达自
己的感情。
如李煜的
《虞
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
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
东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
绝的愁
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
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
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词人想
p>
像女子生活的情景:
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
深院赏花,
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
的朱阁里面吧。
“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
“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
然这八个字写的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的感觉。但接着以“只有
< br>春知处”
,显出了词人的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的凄凉<
/p>
寂寞。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
张色彩的比喻,
变无形为有形,
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 br>“一川烟柳”
、
“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
,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
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
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