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点大全
-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总括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
类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
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
了固定的关系)
等,
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
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
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
田园桑麻、
大漠孤城之类,
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
人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
象,才能深入领
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
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
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
.
“╳╳的寓意是什么”
,
“╳╳指
什么”
,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
.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
“表达了什么意思”
,
“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
“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
诗歌为
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
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
+
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即解释诗句
)<
/p>
3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
+
主观感受
+
交融了什
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
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
物,
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
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
在描摹出图景后,
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
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或雄浑壮阔、
p>
高阔远深,
或恬静优美、
或萧瑟凄凉、或生
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
述为:
愉悦、欢
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
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
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
)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
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
或效果。
意境类:
(
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
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
点。
(
4
)分析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
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6
分)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p>
又咆哮着远
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 br>暴风雨将临,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但诗人却反而<
/p>
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br>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
,
“留
”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
p>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p>
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
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
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
“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
”传达
“惜别情”
;
以“江湖扁舟,月
落乌啼”传达
“诗人的羁旅之苦”
;
以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 br>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
,
“主
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
/p>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
抒发
(
寄寓
/
揭露
)
什么感情
p>
2
、
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
通过什么手法
+
抒发什么情
感
+
评价
(<
/p>
总分总式
)
答
题要领:
两点,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
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例
1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
,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p>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
整体
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
(西湖)
p>
、时间(月夜)
,人物(诗人)
、事件(荡
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
眠、风清月白)
,归纳
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
诗人的思想主旨。<
/p>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
“谁羡”
、
“便是仙”
进行读解,
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
/p>
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
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
揭
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p>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
p>
湖水天光相映,
柔风习习,
夜鸟闲眠,
p>
一片宁静、
美好,
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
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
< br>2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
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霜草苍苍”
、
“虫切切”
;
“月明荞麦”
、
“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
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
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
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
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
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
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
雪”
,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
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
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p>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
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
情
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
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
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
< br>(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
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
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
落、伤感;激昂、奔放;
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丑奴儿
•
少
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
/p>
如: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
《水调歌头
•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p>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苏轼《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
塞下秋来
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
《闺怨》
、
欧阳修
《踏莎行
•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
李
白
《乐府》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
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
、苏轼《水调歌头
•
明
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
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
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
复习教(学)案
< br>]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
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
、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p>
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
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
一方面提具体问
题。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
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
卷设
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
1
)必须
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
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
2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
的具体运用。
(
3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
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
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
分析表达作用
(
句意
+
文意
+
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
叙
(
描写
)+
叙
(
描写
)
什
么
+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
表达作用
(<
/p>
句意
+
文意
+<
/p>
主旨情感
)
常
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
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
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
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
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1
、阅读
[
唐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
注
]
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
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
典雅、庄重;悲壮、
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 br>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
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
就可以逐一
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
看,出现了口语“那”
,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
得
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
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
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
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
< br>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如“他席他乡”
“那从”等,显得浅近亲
切。手法上三句“人情
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
则采用反问“鸿雁那
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
,
却使诗人
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
2
、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
,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
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
4
分)
答:额联用典,
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
杨柳”
,自然
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
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士积极参战,
英勇杀
敌。
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
附常用关键词:
1
、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
/p>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
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
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
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
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能够起到含
蓄、
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
用。既
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
p>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增强了作
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
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
运用历史故事
。
点化
(
化
用
)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
众的口头创造,
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p>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 br>互文――
“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
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
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
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
为了避<
/p>
免词语单调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
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
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
是出于字
数的约束、
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
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
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即
< br>“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p>
理解这种互文时,
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
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p>
。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
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
2
、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
艺术手
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
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
来引起情,
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
读者的
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
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p>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
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p>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景中寓
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
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
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
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
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
而是承载传递了
p>
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
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
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
即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
的鉴赏,
关键在于情是何情,
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
何景了
——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
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
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
/p>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
< br>表现的是情绪,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
感受,所以它
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
表明心迹
,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
一些特性,
托物言
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
烘托与对
比、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
声色结合、
p>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渲染是指国画中,
在需
要强调的地
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显出物象阴阳向
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
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
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
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
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p>
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
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
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
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
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
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
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
,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
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
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
这种方法。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
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
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
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
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
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
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
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
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
< br>“虚”的方法,其实也就
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
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
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
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
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
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
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特别
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是常
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
运用中,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作
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
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以动
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为
声,
“动”为
动)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
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
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
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不是孤立存在的,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它们
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
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
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
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
写。但是,
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
的细节描写。这一点
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
微而知着”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景物,
观察者所处
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大致
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
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
勒画面,
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
的创
作中,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
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
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
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
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
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