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考复习诗歌鉴赏
-
高二语文学考复习
---
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
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合,点
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
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
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
.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
,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
通过
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
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
的情怀。
2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
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
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
句》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
全诗抒发
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
写哀情,别具韵致。
3
.寓情于景。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
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花自落”
“鸟空啼”
,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
的佳境
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4
.托物言志。诗人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
带有了人格化的色
彩。如虞世南的《蝉》
:
“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
远,非是藉
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
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
度
自信。
5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6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
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
城》
:<
/p>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
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
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野草丛生的凄凉
景象形成了鲜明
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
限感慨。
7
.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
,白居易的《卖炭
翁》等。
二、描写手法
1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
形象的某一方面
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
采莲》
:
“江南可采
莲,莲叶何田田<
/p>
!
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诗中
“鱼戏莲叶东”
四句的渲染
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
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
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
.衬托。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
托,如李白《赠
汪伦》
:
“李白乘舟将
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三四句
< br>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
,
如王维
的《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
月出、
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
又通过动,
更加突出了春涧
的寂静
3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
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
中《田家》
: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
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
官家修筑粮
仓的画面,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
压榨农
民的深刻主题。
4
.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
静,相辅
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
:
p>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
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
上滩。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
的清爽皎洁,<
/p>
是静景;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
涌上溪头
浅滩的调皮,
是动景。
全诗动静结合,
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
.
虚和实
(联想与想象)
。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
复杂的事情时,
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
、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
不见、
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
空灵的境界,
尤其是梦境更是虚写的
重要方式。在中国画中,<
/p>
“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
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
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
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
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
的效果。
6
.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
意图。
如赵
希璐
《次萧冰崖梅花韵》
:
“冰姿琼骨
净无瑕,
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
< br>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
顾及梅花
呢
?
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
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
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
人们的青睐。
三、修辞方法
1
、比喻,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
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的作用:⑴使语言生动、形象;
⑵是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2
、比拟,所谓比拟,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 br>)
比拟的作用: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3
、借代,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
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
式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
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
生联想。
<
/p>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
借代的作用: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
⑵使语言具体形象,
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⑶使语言
简洁、精炼。
4
、夸张,夸张是一种
积极的修辞方式。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
作夸大或缩小描写,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嗟。
(李白《蜀道难》
)
夸张的作用: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⑵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
、对偶(对仗)
< br>对偶是结构相同,
字数相等,
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
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
对偶
对偶的作用: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⑵具有音乐的美;⑶表
意凝练,肃清酣畅。
6
、设问
问
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设问的作用:提出问题
,
引起注意
,
启发思考。
7
、反问,反问使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