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
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
(
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
.
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
1
)
p>
20
世纪
30
年代
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借歌颂太
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
人也因此被称为<
/p>
“________
与
________
”
的歌手。
(
2
)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
用了
________
、
______
__
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
“
礁石
p>
”
象征了
________
,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
1
)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 br>(
2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
【解析】
< br>【分析】(
1
)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
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
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
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
“
土地的忧郁
”
,多写
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
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
、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
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
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
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
“
土地
”
和
“
光明
”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
,
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
被
称为
“
太阳
”
和
“
火把
”
的歌手。
(
2
)《礁石》是艾青于
1954
p>
年
7
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
了对这种坚韧顽
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
切的鼓舞。此诗
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
论多少的伤害打
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
比拟的手法,如
第一、二句:
“
一个浪
,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
,用
“<
/p>
扑过来
”
描写浪花,是把
“
浪花
”
比喻
成
“
人
”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
下
来的是写礁石
“
打碎
”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
的斗争。据此
,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
答案为:
⑴
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
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
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
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
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
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
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
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1
)诗中的
“
p>
薄暮
”
与
“
徙倚
”
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
2
p>
)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
)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
2
)
“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
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分析】(
1
)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
依
”
意思是
“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
/p>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
2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
食,最后饿死。古时
“
采薇
”
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
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
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
、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
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⑵
“
采薇
”
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
人避世
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 br>【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
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
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
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
,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
)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人
”
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
晴川
”“
汉阳
”“
鹦鹉洲
< br>”
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
2
)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不同?
【答案】
(
1
)
C
(<
/p>
2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解析】
< br>【分析】(
1
)
A
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
错误,晴川:
阳光照耀下
的晴明江面。不是地名。
D
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
2
)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
,表现世事茫茫之慨。颔联具有一种
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
空幻感。尾联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
”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
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
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
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
/p>
⑴
C
;
⑵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
⑴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需在理
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
对。
⑵
本
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
、物、意象来体会。
4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
②
压酒唤客尝。
金陵
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③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
①
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
店中的侍女。<
/p>
③
觞(
shāng
):酒杯。
(
1
< br>)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
“
风吹柳花满店香
”
中
“
满店香
”
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
花多而
香。一个
“
香
< br>”
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
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
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
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
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
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
表达离别之情。
p>
(
2
)诗歌后两句把
“
东流水
”
与
“
别意
”
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p>
【答案】
(
1
)
A
(<
/p>
2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
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
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
分析】(
1
)
A“
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
陵一
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
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
“
风吹柳花满店香
”
来反衬
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
2
)
“
p>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便是事
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
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
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
物,表达了惜别之情
——<
/p>
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
了
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
“
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之句。以
“<
/p>
东流水
”
与
“<
/p>
别意
”
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
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
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
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
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
愁绪之深。
故答案为:
⑴
A
;
⑵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
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比较新
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
来,显得意味悠长。
【点评】
⑴
p>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
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
⑵
< br>此题考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
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
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5
.
阅读下
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
①
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
侣,唯应
②
共月还。
【注】
①
素:不加装饰的船。
②
唯应:只有。
(
< br>1
)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________
的氛围。
(
2
)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
p>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
析。
【答案】
(
1
)清幽恬静
(
2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
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
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
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
/p>
【分析】(
1
)
“
高鹤
”“
闲云
”
是闲适、恬静的意象,
“
野山
p>
”“
秀竹
”
是清净
,幽静的
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
(
2<
/p>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
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
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
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
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
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
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
⑴
清幽恬静;
⑵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
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
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
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
即意象
)
综合起来构
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
者在描摹的
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
“
契合点
< br>”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⑵
本题
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
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
物、意象来体会。
6
.
古诗词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本诗中
“
决眦入
归鸟
”
中
“
眦
”
的意思是
________
,颔联写出了泰山的
________
特点。<
/p>
(
2
)结合全诗,赏析
“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
)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
/p>
(
2
)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
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
【分析】(
1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
“
p>
决眦入归鸟
”
看归鸟回旋入山,
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
”
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
“
钟
”
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
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
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
阳面,所以说
“
割昏晓
”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
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
“
割
”
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
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
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
象。
p>
(
2
)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两句,写诗人并不满
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
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
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
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
⑴
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⑵<
/p>
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p>
的豪迈气概。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
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
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
给
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
0
年
1
月
11
日
(选自《艾青诗选》)
(
1
)此诗写于
1940
年
1
月,原稿题下有注为
“——
给
WI”
据《长编》所计,
1939
年
11
月,诗人与前妻张
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
1939
年
6
月
20
日艾青已经与韦嫈
yīng
女士
结为伴侣,题注中的
“WI”
自然是韦嫈了。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
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
2
)请你
仿写。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
象,在第三
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
构成总分关
系。)
【答案】
(
1
)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
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
2
)略
【解析】
【分析】(
1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
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
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
阴郁、悲哀的老人。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
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
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
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
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
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
p>
2
)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
作什么得像老人的
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
句式的特点。比如
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
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
⑴
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
国内正值抗
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⑵
略
p>
【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
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
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
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
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
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
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
字数,语意连贯。如果
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
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
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8
.
阅读下
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①
,
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
①
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
1
)第二句
“
迷
”
字耐人寻味,既营
造了
________
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
________
。
(
2
)最后
两句与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
合诗歌简要分析。<
/p>
【答案】
(
1
)凄凉;渺茫
(
< br>2
)
①
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
“
明月
”“
清风
”
,
李攀龙笔下的
“
白云
”
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
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
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
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
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
江以西。
【解析】
【分析】(
1
)前两句主要是
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
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
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
迷
”
p>
字,应该有两层含
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
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
2
)
①
首
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
“
逐
客
”
和李诗标题中的<
/p>
“
左迁
”
可以看
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②
修辞手法
:李白将
“
明月
”“
< br>清风
”
任人格化,李攀龙将
“<
/p>
白云
”
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
/p>
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p>
故答案为:
⑴
凄凉;渺茫;
⑵
①
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
“
明月
”“
清风
”
,李
攀龙笔下的
“
白云
p>
”
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
p>
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
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
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
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
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
江以西。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
词或特殊词
(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
意思是
p>
…
,作用是
…
,它
运用了
…
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
写
出了
…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
的思想感情;
<
/p>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
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
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
.
阅读下
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1
)
p>
“
丙辰中秋
”
交代
了写词的
________
,
“
大醉
”“
兼怀子由
”
交代了
________
。
(
2
)
“
起舞弄清影
”
p>
中
“
弄
”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3
)
“
< br>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包含了什么
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案】
(
1
)时间;写作缘由
(
2
)
“
弄
< br>”
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
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
p>
3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
不可能是十全十美
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解析】
【分析】(
1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此词的时间、环境、写作缘由。据此回答。
(
2
)
“
弄
”
有逗弄、戏弄之意。诗人在月光中,借着酒劲,独自舞蹈,一方面课件舞姿的
美妙,
同时也是诗人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据此回答即可。
(
3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
一样,是自然常理,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
因此人要有豁达的襟怀。
故答案为:
⑴
时间;写作缘由
⑵
“
弄
”
有逗弄
、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
此排遣内心的
孤独、惆怅。
⑶
< br>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要有豁达的胸襟。
【点评】
⑴<
/p>
本题不难,对小序部分稍加理解那个完成。
⑵
本题考查炼字,是诗歌赏析常见题
型,解答此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和
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此
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⑶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其蕴含的内容。<
/p>
10
.
p>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
形态和心思。
【答案】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
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
【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
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
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
常传神。第二句从雨量
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
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
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这首《小雨》诗
,换用拟人手法,说自
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
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
那千峰给遮挡。
“
珠帘
”
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
珍珠;如果
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
调侃,但这
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
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
意。本题描
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
两句,并指
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如: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
色。
故答案为:我嫉妒诗人只关注
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
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
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
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
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
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
的语气。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
·
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
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
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
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
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
看
到了什么?
”
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
想回答,但安德烈就
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
方,下来之后再把看
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
在这座死寂的集中
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
满希望。
“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
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
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
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
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
原深处进行侦探。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
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
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
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
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
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
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
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
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
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
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
提供
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
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
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
没有离开他的
“
搭档
”
。尽
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
“
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
可
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
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
常好奇地询问安德
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
德烈点点头,良久
,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
/p>
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
/p>
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
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
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
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
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
(选自
2012
< br>年第
4
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有改动)
(
1
)根据你对故
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p>
①
拉瓦利用
________
。
②
安德烈利用
________
。
(
2
)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
【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
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
“
终于
”<
/p>
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
p>
3
)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p>
【答案】
(
1
)示例: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
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示例: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
2
)
p>
①
甲句
“
也没吐出
”
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乙句
“
p>
才吐出
”
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
多,心情复杂。
②
“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
/安德
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
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
处进行侦探。/(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
没想到生机犹在。
(
3
)
示例: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
被捕、受刑、得救.都
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
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
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
放风;在残酷的环境
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
火,一个在死亡边缘
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
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
……
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
思考。
【解析】
【分析】
(
1
)根据故事情节,
①
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
新鲜事。。
②
安德烈利用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2
)
①
甲句
“
也没吐出
”
表现了安德
烈宁死
不屈。乙句
“
才吐出
”
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
我们就要
自由
了,等着吧!
”
/安德烈是戴高乐
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
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p>
(
3
)示例: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
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
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
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
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
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醒来的安德烈,受伤
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
……
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
思考。
< br>【点评】(
1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及人物的掌
握。(
2
)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
语的
理解能力。(
3
)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的把握能力。<
/p>
12
.
p>
阅读文段,回答
1-4
题。
陪着母亲坐火车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
车,想坐一次火车。
正逢春运,秘书费了好
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
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
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
“
让开,让开!
”
一边使劲儿地往
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
“
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
面。
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
,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
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
“
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
的风景吧。
p>
”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
。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
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
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
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
母。
母亲说:
“
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
子。<
/p>
”
“
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
……”
男人的话
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
“
你要不要来一份?
”
男人摇摇头说:
“
不了,我不饿!
< br>”
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
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
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
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
口袋。
< br>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
< br>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
,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
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
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
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
“
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
你的面包!
< br>”
母亲说:
“
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
别亏了自己啊。
”
男人长叹一声,说
:
“
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
的钱买吃
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
说
‘
儿行千
里母担忧
< br>’
,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
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
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
“
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
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
,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
心
……”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
“
大
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p>
”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
/p>
“
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
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
“
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
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
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
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
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作者:张玉兰)
(
< br>1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陪乘火车
→
________
→
中年男子偷吃
→<
/p>
________
→
掏钱资助
→________
→
母亲欣慰。
(
2
)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
3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
/p>
(
4
)对本文的理解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两
项是
( ) ( ).
A.
小说中的母亲
< br>“
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
中的
“
执意
”
,写出母亲坚持己见,勇于尝试新
事物的性格。
B.
文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如叫卖声中断男人的说话与下文的诉说遭遇
,这样使小说
行文自然,结构严谨。
C.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了
“
一路好得很
”
的谎言,
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
D.
< br>小说描述中年男子的道歉和诉说,意在引出中年男子是为了博得陆总的同情与资助,更
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E.
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是有孝心,做人守诫信有良知也是
对父母的一种尽孝。
【答案】
p>
(
1
)偶遇中年男子
(
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
)
;中年男子诉说
(
遭遇
)
;结清工钱(结清拖欠款)
(
2
)
p>
①
与文章开头
“
想
坐一读火车
”“
执意要陆怠陪她一起坐火车
”
照应,有首尾呼应之妙,
②
最后
点明母亲坐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画龙点睛,篇末揭示小说的
主旨<
/p>
;③
突出文章的主题,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④
塑造了一个用心
良苦,教育巧妙,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3
)依顺
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
:②
想帮男子卖盒饭,掏钱资助表现
有动人之心,同
情心
(
写爱心也可
p>
);③
结清拖欠工钱打发红包表现能蟠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
/p>
;④
有了
火车上的一段经历遭遇后才结清
拖欠工钱说明陆总也曾经是个不守诚信的人。
(
4
)
A,D
【解析】
【分析】
< br>1.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地点,时间及事件的完整性。
2.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根据该题
分数,应该答出四点。首先从结构上,前后照
应
;
是主旨上
;
从母亲的人物形象上,一个光辉而伟大的
母亲
;
给读者的感觉上,一种恍然大
悟
的感觉。四点分析即可。
3.
此题考
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
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
可知人物形
象。
①
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
:②
想帮男子卖盒饭,掏钱资助表现有
动人之心,同情心
(
写爱心也可
);③
结清拖欠工钱打发红包表现能幅然醒悟,知错就改,有
良知
;④
有了火车上的一段经历遭遇后才结清拖欠工钱说明陆总也曾经是个不守诚信的
人。
4.
此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
即可。
A.
母亲坐火车的目的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D.
陆总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说
明男子并非为获得资助。
【点评】
读文章时必须仔细、全面,力求读懂文章,如记叙文中的人、物、中心事件、感
情等就是
其特定的线索,理清了思路,就能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概括时(特别是概括
人物品质
时)才不会出现偏离本质、似是而非的现象。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
下搭配,
前呼后应,有时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
而只围绕
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
13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
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
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
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
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
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
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
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
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
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
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
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
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
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
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
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
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
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
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
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
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
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
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
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
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
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
/p>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
1
)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
p>
》,作者
__________
,原名
p>
__________
。
(
2
)做个
小翻译!
①
凛冽: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②
目光灼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
(
3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
4
)你喜欢雪吗?为什么?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