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
-
钓鱼的启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
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
识并理解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
、不容争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
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
使学生受到一些启
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揣摩人物心理、朗
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2
、教学
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
动,理解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三、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
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
甚远。其次
,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
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
了。最后,本课的
重点就是理解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
写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
所以学生在阅读
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
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第
1
页
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 br>钓鱼的启示,
“启示”二字用红笔写出。
齐读课题,教师问道:这个课题与
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
有什么不同?
生:启示是红色的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
学生汇报。
师:
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
/p>
教师小结:
简而言之,
“启示”就是你从
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那么这启示究竟
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
、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遇到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不能根据“钓鱼”和“启示”
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么分的
?(课文从哪到哪写
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
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
(
1
—
10
)钓鱼,
(
11
)启示。
2
、
词语:我们俩看本课的一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新汉普斯
涟漪
第
2
页
鲈鱼——鱼鳃——翕动
争辩——不容争辩
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
(
1
)
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
2
)
p>
指名朗读词语。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
后,教师指导:你能
快速而清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学生读
词。教师小结方法: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
顺了。
(
3
)
指导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涟漪:什么是涟漪?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
时教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
的涟漪具体
指什么呢?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自
由朗读,指名读(
2
自然段)
,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
< br>道: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
的······波纹,这就是
涟漪。
②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
了吗?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
联系了吗?学生汇报,教
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教师小结:鱼
p>
鳃是鱼的哪一部分?生回答。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
一张一合
(师做动作)的样子吗?这个动作就叫
做······翕动。再读“翕动”一词。
(
4
)齐读这些词语。
3
、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第
3
页
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
——沮丧至极”这
三个词语后教师趁机说道: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
语的哪一段吗?(
10
自然段)指名朗读
10
段,师:这三个
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心情
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令我兴高
采烈?(课件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后来又发生什么事
使
我无可奈何呢?(课件同上)最后怎么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
了
?(课件同上)请带着这
3
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
学生回答。后来又发
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学生回答。最后我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
此时我的心情可真是······
沮丧之极了。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
钓鱼”这件事的主要
内容,
第一句话是起因,
< br>第二句话是经过,
第三句话是结果。
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
内容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
和结果。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
获得了一
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那么我究竟获得了
什么启示呢?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
11
段,教师相应出示
11
段中的重点句子。
(三)
、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
、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
第
4
页
教师出示(
11
段)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
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
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
的时候,我都会想起
34
年前的那个月
光如水的夜晚。
师:这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从
哪看出来的?生:不是,
鱼字加了引号。但故事中那条真正
的大鲈鱼也非常地诱惑人,对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
条鱼
非常诱惑人?
生可能:鱼大。
(
1
p>
)感受鱼大。
师: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特别大?生:
3
< br>段。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特别大
就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
,教师巡视。
< br>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并品读
3
段中<
/p>
的重点句:
句一: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
定是个大
家伙上钩了。
< br>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为什么这句使你感到鱼大?当生
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
,师:把“剧烈地”换成“强烈
地”或“猛烈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生:剧烈地。
师: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生:鱼大。
第
5
页
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特别大吗?
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
调了,以此来指导朗
读。
齐读。
句二: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
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哪些词让你
感觉鱼特别大?生可
能:
不停地、
跳跃
、
“啪啪”的声音、
不少水花······
教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
,然后问道:发出“啪啪”
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
(若生模仿不到位,教
师指导:这可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发
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
呢?生可能:“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
来形容鱼挣
扎的动作更合理。
教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通过读让我们看到
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
吗?
指名读。
(
2
)感受
我和父亲对鱼的喜欢。
师:我和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师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
条漂亮的大鲈鱼,看
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
欣赏”一词是红
第
6
页